發布時間:2015-01-1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文化全球化下的中醫文化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自身文化的長處,承認不足。中國文化以群體為依存,重內向自省,強調天人合一,這使得中醫學與自然建立了很好的聯系,從理論到臨床用藥無不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這也是中醫學歷盡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摘要:文化全球化下的中醫文化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自身文化的長處,承認不足。中國文化以群體為依存,重內向自省,強調“天人合一”,這使得中醫學與自然建立了很好的聯系,從理論到臨床用藥無不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這也是中醫學歷盡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但是過于強調人文精神的中醫學使得科學、邏輯實證行為落伍,阻礙了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這也是數百年來駐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從中醫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可以知道中醫體系基于古代哲學,文化全球化下的中醫既不能“文化西方化”,也不能完全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在保持自己一定獨立性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文化全球化要求各民族敞開大門,積極主動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取長補短,互相溝通和理解,具體到中醫文化的發展上來,就是充分利用全球化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去粗取精”為中醫文化注入新鮮與活力,更好地推動中醫學的發展。
關鍵詞:中醫價值,中醫學,醫學發展
中醫學面臨的困境受西醫學與西方文化的沖擊,中醫工作者試圖通過基因、實驗等現代化的手段使中醫學直觀化,殊不知中醫學的認識方法、研究方法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學,這種盲目的做法反而會阻礙其發展。而且,中醫的教學研究體系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中醫院校的學生中醫西醫都要學,結果“西不西中不中”,到了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往往為了追求效益而采用西醫的診斷與治療,造成中醫學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就中醫理論自身而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重倫理而輕科技的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特別是心理學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給中醫理論帶上了玄虛偏頗的傾向,使中醫研究偏離了實踐方向,是中醫發展緩慢的文化原因。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代整體水平的落后、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的破壞以及重文輕理的教育思想等是制約中醫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醫究竟是什么?”這是對中醫的定位,只有對這個問題很好的認識才能發展中醫。醫學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壯大、到中年的成熟。醫學也是一種文化,它的存在和發展形式要受到文化的影響,與一定的時期、一定民族的文化相關聯,所以醫學具有了多元性的特質,這與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西方化”的觀點相背離。我相信:未來的文化將產生多元的碰撞,各民族的文化都將融入全球化,發揮本民族的優勢與特長為全人類服務。因此,中醫工作者應謹防“文化西方化”,摒棄西方文化中對中醫學發展的不利因素,積極迎接挑戰,從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角度融入文化全球化,使中醫學不斷突破本民族地域與模式的限制走向世界。
中醫的核心價值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指出: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仁”體現了中醫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以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為宗旨,表現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和”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和的健康觀,調和致中的治療觀,以及醫患信和、同道謙和的道德觀。“精”體現了中醫的醫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學、精研醫道,追求精湛的醫術。“誠”體現了中醫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懷至誠于內,言行誠謹,表現在為人處事、治學診療、著述科研等方面貴誠篤端方,戒誑語妄言、弄虛作假。在浩瀚的中醫文獻中,有關中醫文化之記載與論述,比比皆是,有關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論述,也隨處可見。略舉幾例如下。
杏林春暖,大愛無疆:“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董奉行醫以人為本、濟世活人、仁心仁術,千百年來,其義舉代代相傳、享譽盛贊。與此同時,“杏林”也由一種廣泛的價值認同轉換成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體現了根植于人們心中一種對于醫生高尚醫德的期許。前賢也早已明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楊泉《物理論》)。藥王孫思邈諄諄告誡行醫之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備急千金要方》)醫生對于患者應當無欲無求,“見彼苦惱,若己有之”。董奉行醫不圖財,得有杏林春暖;當今醫者也應輕利重仁愛,方有大愛無疆。
虛懷若谷,崇尚和諧:明代繆希雍《本草經疏•祝醫五則》中說:“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茍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強調為醫者,不可固執己見,要善于向他人學習借鑒。在溫熱派醫家中,有兩位非常著名的人物:葉天士與薛生白。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先生,又號上津老人,是清初蘇州的名醫。薛生白,名雪,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二人同郡同時代,學術風格也很相近。本來是很好的朋友,曾因一次診病而結怨,薛雪年輕狂傲認為葉天士有意顯露本事讓自己難堪,一氣之下,把自己的書房改名為“掃葉莊”;葉天士乃御醫,一代大家,認為薛雪乳臭未干,如此無理,也針鋒相對地把自己的書房改為“踏雪齋”,自此兩人關系越走越遠。但是后來二人又因一事言歸于好。據說葉天士的母親得了傷寒,葉天士仔細地為母親開了處方,可不見好轉。薛雪得知后說,這種病要是放在別的病人身上,葉天士早就用白虎湯了,而對于自己母親,就不敢用了。她病有里熱,正是白虎湯證,藥性雖重,非用不可。葉天士聽說之后認為薛雪的話很有見解,就給母親用了白虎湯,果然很快痊愈。經此一事,葉天士深感名醫更應胸懷大度,相互尊重,虛心學習。于是主動去薛雪家登門拜訪,兩人不計前嫌,重歸于好。葉薛二位名醫身上體現的就是不計前嫌虛懷若谷,醫者海納百川崇尚和諧的中醫價值觀。目前我們處于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新鮮觀點層出不窮,若想成為一名好的醫生,既要接納百家之言,博采眾長,取其精華為己所用,更好地造福于百姓的健康,也要講究醫患信和、同道謙和,崇尚和諧。
大醫精誠,德技雙馨:《大醫精誠》出自唐朝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獻,為習醫者必讀!洞筢t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精”與“誠。”第一是“精”———要求醫者醫術精通。孫思邈指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作為一名醫生,肩負的是生命的重量,責任重大,非一般職業可比。著名醫家吳鞠通也在其《溫病條辨》自序中說:“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學醫必須要求精,掌握良好的職業技能,不斷學習,精益求精。古人也曾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所以一名醫生必須有精湛的醫術,才能真正造福人類。第二是“誠”———要求醫者要誠心救人。“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只有懷著感同身受的心,才能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愿“普救含靈之苦”。拋開美丑、貴賤、親惡皆不看,心中時刻關切病人的疾苦,生命的續存。
實事求是,恪守節操:《鹖冠子•世賢》有段對話:魏文侯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于諸侯。”扁鵲其時已為一代名醫,但對于魏文王的問話還是坦陳自己“最為下”。一是體現了扁鵲謙虛嚴謹的態度,二是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精神。扁鵲并沒有因為自己“名出聞于諸侯”就傲然自滿,而是清楚地認識到長兄、中兄醫術的高明。自古大丈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做事先做人,醫者操病患性命于手,豈可為追名逐利失其節操,更不應妄自菲薄,好大喜功。
整體觀念現代科技注重結構分析,將物體不斷分割研究進而推斷其功能,通過改變物體的組成結構達到改變功能的目的。然而,中醫學卻忽略結構分析,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整體的聯系性、有機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方面人體與外界有機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種觀念的形成主要基于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元氣論自然觀,它把宇宙萬物視為一個生生不息的無限過程,著眼于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進而理解和規定客觀對象。在這種元氣論的指導下,天是大系統,人是小系統,任何局部都是整體分化的一部分,局部包含整體又反映整體的狀態。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一種整體所處的功能、結構與代謝狀態,不是一個器官,一個細胞或者一個基因所能代表的。每一個人是其特有的氣血、臟腑、經絡、津液、骨、肉、肌膚等的綜合,局部不能代替整體。”
功能觀察法中醫學秉承“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法,即通過“觀象”、“取象”來獲得生理、病理信息,并且據此構建“司外揣內”。它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人體,能夠發現單憑局部解剖不能發現的人體功能,以肺為例,中醫將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如果這些生理功能異常就會通過情志、皮毛等表現于外,所以有肺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的“象”,這就是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功能觀察法。而且這種方法簡便易行,還可及時和全面掌握病情變化。
心悟法“醫者,意也”出自東漢名醫郭玉,典型反映了中醫的思維特質,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就講究做學問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似乎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能稱得上“大家”。從現代思維方式來看,中醫的這種“心悟”方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直覺思維方法,即不受固定的邏輯規則約束而直接領悟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3]。所以,同一個病人十個醫生就會開出十個不同的處方,但它們都可以達到一定的療效。清代名醫程國彭在《醫學心悟》中說“:心悟乎古人之言,能暢達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繪古人言中之意”正是對“心悟法”的闡釋。
中醫象數法《素問五運行大論篇》說:“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這里的數已不具有量的含義,而是象的一種符號。這種用數而非定量,用圖像而非幾何的特殊數學方法,即“以數取象”的象數方法!秲冉洝穼﹃庩、五行進行了象數規定,“陰道偶,陽道奇”,“東方、肝、木,其數八;南方、心、火,其數七;中央、脾、土,其數五;西方、肺、金,其數九;北方、腎、水,其數六。”其數之大小排列并不代表客觀事物之間量的真實比例關系,這種文化思維的差異必然使中醫走上了一條與西醫的直觀思維截然不同的道路,這其實是對古代哲學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