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09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對自身抗體的研究提示,癌癥患者體內存在著與腫瘤相關的自身抗體,檢測患者血清自身抗體區分正常人和癌癥患者。自身抗體檢測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應用于臨床,為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預后判斷提供客觀依據。 1、癌癥患者體內存在抗細胞漿或(和)細胞核成分的
摘要:在對自身抗體的研究提示,癌癥患者體內存在著與腫瘤相關的自身抗體,檢測患者血清自身抗體區分正常人和癌癥患者。自身抗體檢測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應用于臨床,為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預后判斷提供客觀依據。
1、癌癥患者體內存在抗細胞漿或(和)細胞核成分的自身抗體,它們存在于腫瘤的不同發展階段。
1.1 自身抗體與鼻咽癌:鼻咽癌是我國南方常見惡性腫瘤,其病變部位隱匿,缺乏特異的早期診斷指標,患者就診時,往往已到疾病中晚期,錯過了治療時機。童永清等分別將鼻咽癌患者血清(32例)和正常人血清(54例)與EB病毒陰性的鼻咽癌細胞珠CNE1包被板反應,結果顯示,鼻咽癌患者血清抗體平均滴度(0.904±0.032)高于正常人血清平均滴度(0.736±0.028)(P<0.01),提示在鼻咽癌患者體內存在能與鼻咽癌細胞發生反應的抗體;Western印跡分析顯示,鼻咽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與CNE1細胞提取總蛋白反應后,與正常人血清相比,鼻咽癌患者某些條帶陽性增強,有些還出現有新的條帶。表明鼻咽癌患者體內存在自身抗體 [3]。
1.2 自身抗體與肝癌:間接免疫熒光法和蛋白印跡法分析48 例肝癌患者血清ANA,陽性率為37.5%,熒光模型主要是顆粒型(33.33%)和胞漿顆粒型勻為(16.67%)、其余核仁型、勻質型、核點型、胞漿纖維型(均為11.11%)[4]。蛋白印跡法檢測ENA抗體的結果,陽性率為22.92%,正常對照組無陽性條帶出現。各抗體陽性分別為:抗SSA為27.27%;抗U1-RNP抗體、抗SSB和抗Scl-70勻為18.18%;抗Sm、抗Jo-1和抗Rib勻為9.09%。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有腫瘤自身抗體(TAA),如抗P53、抗端粒末端轉移酶抗體 [5]。改良ELISA檢測5個肝癌腫瘤自身抗體(TAA)。結果大多數肝癌患者3個以上TAA陽性(肝癌80%、肝硬化80%、慢性乙型肝炎7.5%、正常人<1%)[6]。運用高通量篩選、鑒定腫瘤抗原及其抗體的新技術,即血清蛋白組分析技術(SERPA)發現,在肝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某些蛋白發生質或量的變化而被機體識別,產生相應抗體。質譜分析確定了核蛋白、細胞骨架、代謝酶及熱休克蛋白等五類肝癌自發抗體[7]。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肝癌患者ANA顯示肝癌組ANA的陽性率(34.1%)高于正常對照組(1.5%)。其熒光模型主要為核仁型(50%)、顆粒型(28.57%)、勻質型(14.29%)和核膜型(7.14%)。ENA檢測結果,肝癌患者在20~32 KD之間多出現有1~2條的異常條帶[8-9]。提示肝癌患者體內存在相關的自身抗體。
1.3 自身抗體與肺癌: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77例肺癌血清進行抗核抗體陽性率57.14%,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17.14%)(P<0.01)。肺癌組熒光模型以抗核質為主(79.07%),其次為胞質(30.23%)和抗核仁陽性(20.93%),而正常對照組以上模型陽性率分別為17.14%、8.33%和8.33%。用蛋白質印跡法對81例肺癌患者血清自身抗體的分析結果顯示,82.7%的肺癌患者在分子量為6 500處有1條陽性共帶,而正常對照組該條帶陽性率僅為22.2%,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抗體譜也不同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抗體譜 [10]。同樣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和蛋白印跡法對46 例肺癌患者血清進行檢測,ANA陽性率為37.0%,熒光模型主要是顆粒型(35.29%)、勻質型(17.65%)、胞漿顆粒型勻為(17.65%)、核仁型(11.76%)。蛋白印跡法檢測ENA抗體的結果,陽性率為26.09%,正常對照組無陽性條帶出現。各抗體陽性率分別為:抗U1-RNP抗體(25%)、抗SSA(25%)、抗Scl-70(16.67%)、抗SSB(8.33%)、抗Sm(8.33%)、抗Jo-1(8.33%)、抗Rib(8.33%)。因此,自身抗體的檢測有助于鑒別診斷健康人與癌癥患者[4]。
1.4 自身抗體與其他腫瘤
1.4.1 自身抗體與食管癌:92例食管癌患者血清ANA研究發現,食管癌患者的檢出率(55.43%)高于正常人(20%),兩者在熒光模式、靶抗原細胞內定位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食管癌患者以核顆粒型(39.21%)、核仁型(27.45%)、核勻質型(7.84%)、Jo-1型(5.88%),還有少量的著絲點、溶酶體型、高爾基體、線粒體等[11]。提示食管癌患者血清自身抗體譜不同于正常人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391例無癥狀居民的血清自身抗體研究,認為檢測血清腫瘤相關自身抗體,有助于提高食管癌高發區無癥狀居民食管癌前癌變和早期食管癌的檢出率,血清自身抗體與食管上皮組織中相應腫瘤抗原的表達變化明顯相關 [12]。
1.4.2 自身抗體與胰腺癌:55例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體,結果間接免疫熒光法中ANA陽性率分別為58.18%(32/55)和26.67%(16/6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胰腺癌熒光模型比對照組類型豐富,有核漿顆粒型(41.80%)、核仁型(10.90%)、胞漿顆粒型(36.33%)、核點型(5.45%)、高爾基體(3.63%)、著絲點(3.63%)。蛋白質印跡法92.73%胰腺癌患者血清中檢測到陽性條帶,有63.64%的胰腺癌患者在47 KD處有靶抗原的陽性共帶,而正常人在該處的陽性率只有1.9%,顯示在胰腺癌患者體內存在一種腫瘤相關自身抗體[13]。
1.4.3 自身抗體與卵巢癌:55例原發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6種與腫瘤相關抗原(TAAs)的自身抗體的分析結果,其靈敏度和特異性高于卵巢良性腫瘤和正常人血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TAAs對卵巢癌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4]。文庫血清學分析(SEREX)研究分離得到了卵巢癌相關腫瘤抗原及其自身抗體譜,提示這些自身抗體譜既可以作為卵巢癌血清學診斷的分子標志物,同時也可能成為卵巢癌免疫治療的靶基因[15]。
1.4.4 自身抗體與結腸癌:利用文庫血清學篩選結腸癌患者血清獲得陽性抗原克隆,并分別將其中4個克隆與30例結腸癌和30例正常人血清反應,結果:結腸癌患者血清的反應陽性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的血清,推測這些相關自身抗體可作為結腸癌診斷的血清標志物[16]。
2、自身抗體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免疫應答在癌癥早期起到生物信號放大作用,在腫瘤表型顯現之前就可以檢測到抗體的血清水平。腫瘤患者自身抗體的出現可能是機體的一種免疫監視作用,其殺傷和清除突變細胞功能,抑制了惡性腫瘤在體內生長[17]。有研究表明,腫瘤患者血清dsDNA水平高的其預后較好[18]。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