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1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小兒支氣管哮喘是指機體由于外在或內在過敏源或非過敏性因素,通過神經體液而導致可逆性氣道阻塞性疾
論文摘要:小兒支氣管哮喘是指機體由于外在或內在過敏源或非過敏性因素,通過神經體液而導致可逆性氣道阻塞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是小兒呼吸系統的常見病,難治性疾患。
關鍵詞:小兒支氣管哮喘,中醫針灸療法,針灸配合藥物
1 臨床資料
2 0 0 9 年1 月~2 0 1 0 年1 月,筆者應用桃仁灸和天灸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5 0 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探討針灸配合藥物對小兒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緩解期的臨床療效及機理。方法:將100例患兒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和普米克氣霧劑組,并分別予以藥物灸和普米克氣霧劑治療,1月為l療程,共3療程,然后進行臨床癥狀顯效及肺通氣檢驗。結果:研究組臨床癥狀顯效率為98%,明顯優于普米克氣霧劑組( P <0.01)。結論:針灸配合藥物能改善肺通氣功能,改善氣道高反應,減輕或消除氣道阻塞,效果顯著。
1.1 ? 一般資料
100 例均為我院兒科門診患者,隨機分成藥物灸組( 簡稱研究組) 和普米克氣霧劑組各50 例。研究組:男30 例,女20 例;<3 歲25 例,3 ~5 歲15 例,6 ~12 歲10 例;病程少于6 個月5 例,6 ~12 個月16 例,1 ~3 年17 例,3 年以上12 例。普米克氣霧劑組:男25 例,女25 例;<3 歲22 例,3 ~5 歲17例,6 ~12 歲11 例;病程<6 個月4 例,6 ~12 個月19 例,1 ~3 年18 例,3 年以上9 例。
1.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兒科學》第6 版、第7 版分期辨證標準。本課題研究的病例全部為寒喘,熱喘病例除外。
1.3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1 9 9 8 年全國兒科哮喘防治協作組修訂的兒童哮喘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2.1 研究組
發作期:取雙側涌泉及足背對應的阿是穴,局部常規消毒后,用中藥桃仁、杏仁、梔子和糯米共研成細末,調成糊狀后敷于穴位上( 桃仁灸) ,1 2 h 取下,日1 次,連續貼5 次。緩解期:取大椎、肺俞、膏肓俞、膻中、脾俞和腎俞,局部消毒,用中藥白芥子( 生、炒量比例,隨年齡配制) 、延胡索、甘遂、丁香和肉桂共研成細末,加入少許冰片,用姜汁調成稠糊狀,取適量敷于以上穴位上,用保鮮膜敷蓋,膠布固定,l ~4 h取下:待所灸穴位局部充血潮紅,起粟米狀小水泡為最佳,1 0 d 治療1 次,1 個月為1 療程。
2.2 普米克氣霧劑組
發作期:重者每日300 ~600μg,輕者200 ~400μg,分3 次吸入;緩解期:每日100 ~200μg,分2 次吸入。以上3 組均治療3 個月進行觀察。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哮喘諸癥消失,隨訪6 個月未發作;顯效:哮喘諸癥好轉,隨訪6 個月發作次數減少;無效:哮喘諸癥狀無改善或加重,隨訪6個月內發作次數不減。
3.2 觀察指標
各組治療前后哮喘改善情況;各組治療前后均進行1 次肺氣功能檢查,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0s 時間肺活量(FEV1)、最大呼氣流速(PEF)。
3.3 治療結果
藥物非火熱灸法治療3個月后,肺通氣功能改善明顯優于氣霧劑組經統計學處理,P < 0..0 1。
4 討論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小兒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且發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國內外尚缺乏根治手段,有不少患兒因長期使用激素而變成激素依賴,使治療更加困難,治愈率極低,普通灸法療程長、見效慢、操作不便。而藥物灸法治療有獨到之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患兒易接受、辨證靈活、見效快、療程短和治愈率高等特點。
小兒支氣管哮喘屬中醫的“哮喘”范疇。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而致痰飲形成,感受外邪,引動伏痰留飲,痰隨氣升,氣因痰阻,互相搏激,阻塞氣道,氣機升降不利,以致呼多吸少,氣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鳴。發作期宣肺降氣,化痰平喘,緩解期調理脾、肺、腎三臟功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井穴有治急性病的作用,腎能納氣,桃仁、杏仁等有化瘀祛痰的作用,故發作期取腎經之涌泉加之桃仁灸以達到降氣化痰平喘;緩解期取肺俞、脾俞、腎俞進行天灸以溫通調節脾、肺、腎三臟之功能。兩組穴位與藥物配合,辨證辨期治療效果更佳。肺功能檢測結果表明,藥物灸明顯優于對照組。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藥物灸對消除患兒的氣道高反應,消除氣道慢性炎癥,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有著良好的作用。從遠期療效觀察,藥物灸組患兒感冒次數和哮喘發作次數為零或明顯減少,解決了臨床上長期使用激素所帶來的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賀普仁.灸具灸法[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2 ] 田從豁.針灸醫學驗案[ M ]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 0 0 0
[3 ]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 M ] .第7 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 0 0 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