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19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分析重復高危流產者人口學特征,旨在加強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降低人工流產率。方法通過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非意愿妊娠來該院要求行人工流產術終止妊娠的582名重復流產患者進行問卷式調查,根據距前次流產間隔時間不同分為重復高危流產組(21
【摘要】目的分析重復高危流產者人口學特征,旨在加強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降低人工流產率。方法通過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非意愿妊娠來該院要求行人工流產術終止妊娠的582名重復流產患者進行問卷式調查,根據距前次流產間隔時間不同分為重復高危流產組(215名)與重復非高危流產組(367名),分析兩組間人口學分布特征。結果單因素分析顯示,重復高危流產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年齡(OR=2.173,P<0.05)、學歷(OR=1.364,P<0.05)、戶籍(OR=1.398,P<0.05)、婚姻(OR=2.171,P<0.05)、職業(OR=1.472,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重復高危流產的高危影響因素為婚姻(OR=1.817,P<0.05)、戶籍(OR=1.530,P<0.05)、年齡(OR=1.262,P<0.05)。結論年輕、未婚、外地戶籍可能導致較高的重復高危流產發生,應視為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重點人群。
【關鍵詞】人口學特征;重復高危流產;重復非高危流產
人工流產由于發生率與重復性高,因此嚴重威脅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與身心健康。WHO在討論增加婦女對現代避孕方法使用的可及性策略中強調要關注重點人群。本文通過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來我院因非意愿妊娠要求行人工流產終止妊娠的582名重復流產婦女進行問卷式調查,分析重復高危流產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以期為降低人工流產率提供更為具體的工作思路。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非意愿妊娠來我院要求行人工流產術終止妊娠的582名重復流產患者進行問卷式調查,所有對象均自愿接受本調查。按照調查目的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內容:被調查婦女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等)、前次人工流產情況、避孕知識了解情況、本次人工流產情況、性觀念、配偶基本信息、配偶對避孕方式了解及配合情況。由專業的婦產科醫師指導完成問卷填寫,問卷調查不記名。
相關知識推薦:論文發表有什么好的辦法
1.2研究方法所有調查問卷數據經審核后輸入電腦,進行統計學分析。582名重復流產患者按距前次流產間隔時間分為兩組,距前次流產時間<1年為重復高危流產組(215名),>1年為重復非高危流產組(367名),分析人口學特征與重復高危流產的相關性。
1.3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單因素分析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本次人工流產基本信息見表1。
2.2兩組間人口學特征比較見表2。
2.3重復高危流產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見表3。
3討論
我國每年施行人工流產者約1300萬人次,其中,≥2次流產稱為重復流產,間隔時間1年、甚至半年以內的重復流產稱高危流產。高人工流產率,尤其是高重復流產率和高危流產率已經嚴重影響到女性的生殖及身心健康。人工流產易造成術中創傷、術后感染、不孕不育等情況發生,對婦女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人工流產患者軀體化、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恐怖、精神病性和敵對性的因子分值均高于全國常!1〕,嚴重影響人工流產患者的工作、生活、人際關系和生活質量。
本調查結果顯示,582名患者以往人工流產人次為≥1264次,平均每位患者約經歷2.2次流產。582名患者中1年以內重復高危流產215名(36.9%)。可見,流產總數居高不下,其中重復流產、高危流產所占比例較高。單因素分析法比較兩組之間人口學分布特征,發現兩組間年齡、學歷、職業、戶籍、婚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收入無統計學差異(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婚姻、戶籍、年齡是重復高危流產的影響因素。另外有文獻〔2〕報道顯示,近年我國全部人工流產婦女中,未婚者占30%以上;且未婚流產婦女的重復流產比例也達30%以上。吳尚純等〔3〕對19篇文獻近4萬婦女的統計分析發現,<25歲的人工流產婦女占47.5%,未育婦女比例高達49.7%。年輕未婚婦女普遍存在對人工流產危害性認識不夠,廣泛缺乏避孕知識,同時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尤其是低學歷、低收入的年輕未婚人群,其獲得避孕知識的渠道及避孕措施可及性有限,因而導致了較高的人工流產率。本調查數據顯示,582名患者中本市戶籍411名(70.6%)、非本市戶籍171名(29.4%),之所以本市戶籍婦女所占比例較大,可能的原因是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本市流動人口相對較少,或后者更愿意選擇去基層醫院接受流產手術。進一步分析顯示,非本市戶籍流產婦女導致重復高危流產的可能性增加1.530倍。
避孕需求未得到滿足導致人工流產率居高不下。有效降低人工流產率的最有效途徑是提高避孕方法的普及率,并通過使用高效的避孕方法降低非意愿妊娠的發生率〔4〕。流產后服務(PAC)是2001年國際上推廣的計劃生育服務項目,主要是在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范圍內,充分利用現代避孕節育技術和服務方法,對人工流產后的婦女進行生殖保健服務〔5〕,具體指通過集體宣教及一對一宣教的方式,給予要求行人工流產終止妊娠的婦女避孕指導,并落實一種具體的有效措施。1990-1996年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工流產率因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增加而下降〔6〕。過去的10年里,俄羅斯等國家通過增加有效避孕的使用將流產率降低25%~50%,表明有效避孕使用的增加與流產數量的降低呈正相關。我國于1994年國家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明確強調:應及時為婦女提供流產后的咨詢、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避免重復流產。張紅華等〔7〕開展了流產后避孕咨詢服務后,未婚女性再次流產率明顯降低。孫廣范等〔8〕發現PAC干預的婦女術后1年內有效避孕措施采取率、意外妊娠率及重復流產率均低于未干預組。證實醫院內規范化的PAC在婦女避孕知識的獲得、有效避孕措施的采用和降低重復流產率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但是,面對依然龐大的人工流產數字,我們深感任重而道遠。醫院是提供PAC的重要場所,醫院的服務提供者在流產后服務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能,她們在流產后咨詢服務、流產后并發癥治療服務、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廣和實施流產后服務的重要主體。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項目管理實用指南》中指出:婦女出院時必須了解以下信息:①快速恢復的排卵會引起流產后短時內非意愿妊娠,甚至在流產后首次月經之前。②預防非意愿妊娠直接、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③當地可提供計劃生育服務的醫療機構,包括提供長期或永久的方法及相關后續的服務。提供選擇性流產的機構必須把計劃生育輔導和提供避孕方式作為避免和終止再次非意愿妊娠方案的一部分〔9〕。且將人工流產后立即放置IUD或給予口服避孕藥列入WHO生殖健康與研究部編著的《避孕方法選用的醫學標準》中。
因此,加強流產后服務,尤其是加強重點人群流產后咨詢服務、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務,有助于降低我國居高不下的人工流產率,有利于促進育齡婦女的生殖及身心健康。——論文作者:潘曉琴張甦黃美娟周媛萍董其音王海燕吳曉云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