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伴隨經濟全球化加劇,二次元文化開始以各種姿態進入大眾視野。作為一種亞文化類型,二次元文化正以濡化的形式作用于青少年群體,立足于青少年二次元文化的生態現實,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出發,省思二次元文化的內生因子,探究二次元文化的樣態,提出優
摘要:伴隨經濟全球化加劇,“二次元”文化開始以各種姿態進入大眾視野。作為一種亞文化類型,“二次元”文化正以“濡化”的形式作用于青少年群體,立足于青少年“二次元”文化的生態現實,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出發,省思“二次元”文化的內生因子,探究“二次元”文化的樣態,提出優化培育的三維路徑,期待與主流文化的融通與旨歸。
關鍵詞:青年“二次元”文化征象應對
當今世界,伴隨經濟全球化加劇,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跨國傳播,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悄然而至。各種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鋒交流日益頻繁,多元文化的共時交匯構成了既沖突碰撞又相互融合、充滿張力的現實文化形態。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存在及表達形式,依托于網絡文化建構的“異質空間”,猶如在寬廣海面上的一座隆起的島嶼,構建出一個虛幻文化的“異托邦”。在此場域中,“二次元”文化正以“濡化”的形式悄然作用于游離于此的青少年群體的人格系統,對青少年個體的健康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正視青少年“二次元”文化的生態現實,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出發,省思“二次元”文化的內生因子,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度,是極為迫切的時代命題。
一、聚焦“二次元”文化:從社會存在到社會行動
當前,互聯網為“二次元”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場域,從獨唱轉向合奏,“二次元”文化以各種姿態進駐。作為一種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文化舶來品,“二次元”文化脫離其原有的空間屬性,對主流文化話語權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能夠成為輻射億萬中國青少年文化生活、影響他們文化接受力、審美趣味及民族認同的文化存在。“二次元”文化從小眾邊緣正逐漸走向主流大眾視野。
(一)存在表征: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統一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調研報告,“2020年中國二次元用戶規模約為3.32億人,預計2021年將突破4億人。”而在這一群體中,90、00后占據94.30%,一直以小眾文化來自我標榜的青少年“二次元”文化正在向主流文化浩蕩進軍。由于二次元符號本身所具有的再現與闡釋之間的二義性,使其游走于虛構與現實之間,呈現多層面的豐富涵義。利用多種媒介形式,“二次元”文化產品無論從內容還是到形式,更貼近青少年心理需求、審美情趣等,惡搞、吐糟、各種奇異元素的胡亂嫁接,一味地迎合口味,追求異質個性表達,對青少年思維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提出,人的存在即是社會性存在,也是以社會行動的方式存在者的存在,他總是不斷地將自己內化的文化價值觀通過其社會化的過程來驗證,同時建構自己的人格。當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學習的壓力之下,很難或不愿在人前表露內心的真情實感。但在虛擬的二次元世界中,他們卻可以擺脫現實束縛、放飛自我。現實的世界是等級森嚴、律令嚴苛的現代性的國度,但二次元的理想世界中他們卻大可無拘無束、隨心所欲,“二次元”文化以現實性與虛擬性交相輝映,不斷突破年齡界限、圈層局限、階層壁壘,這表現在“二次元”文化利用解構、拼貼、重塑、轉譯等手法創造出新的文化符號,并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理念與追求;其塑造的文化空間不僅在二次元世界中,也成為當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存在,甚至也會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點。
(二)行為樣態:娛樂性與群體性之融合
“二次元”文化為受眾生成一個具備開放、娛樂、自由、包容等特點鮮明的網絡文化空間,帶來了更為新穎流行的內容生產與話語表達,不斷滿足受眾的存在感、成就感,被廣大青少年情感認同并迅速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稀釋、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聲音的傳播影響力。
后現代主義作為西方社會的主要思潮,表現出反理性、反權威、反主體化,去中心化等特點,這與具有反抗情緒的青少年一代產生思想的共鳴,得到廣泛的認同。“二次元”群體已不再滿足于打發空虛以及個人消遣的需求,在其所構筑的理想空間中,主要偏好于一些二次元漫畫、動漫、網游、輕小說等作品,以及以青少年群體為主要消費對象的網紅文化、彈幕文化、直播文化、鬼畜文化、佛系文化、死宅文化等,他們以娛樂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種種訴求,暫時擺脫現實世界,在虛擬世界中獲得自我價值,表現出唯愛唯美的娛樂性,對于愛和美有著近乎極致的追求。“喜歡”“愛”是二次元空間中的兩個高頻詞匯,所表達的是青少年受眾對二次元美好世界的認同和贊美,在他們的思維空間中,娛樂是最重要的精神訴求。
“二次元”文化偏好抽離當下,呈現為一種“群體式”的精神狂歡。以求異、立體為標識,盡量不把現實社會的關系與結構帶入“二次元”空間內,通過塑造符合自身需求的全新時空,并在新時空中勾畫理想世界,這在無形中滿足著當代青少年多元的心理、社交與情感的需要,繼而成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避風港灣。這種“群體式”的精神狂歡的典型表現形式即“鬼畜”。所謂鬼畜,即使用素材在音頻、畫面上做一定處理,達到與BGM一定的同步感。“鬼畜”作為二次元的標志性文化之一,已經頻頻聚焦公眾視野。Bilibili網流行這樣一個說法:B站只有兩個分區,一個是鬼畜區,另一個是鬼畜素材區。特殊的階段,環境的流行,讓更多的青少年喜歡上鬼畜文化。這也提醒人們及時去關注青少年群體的精神文化訴求,因為它本身也正是青少年紓解精神壓力的一種有效方式。鬼畜視頻可能在青少年心目中代表著獨立、不再乎別人的看法,而這樣特立獨行的標簽正好迎合了對于權威的極端反抗,成為青少年對于權威的發泄窗口。
相關期刊推薦:《北京青年研究》(季刊)創刊于1992年,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主辦。以研究和探討青少年理論、青少年熱點問題、公民道德建設和青年工作為主。是一本具有自身突出特長,體現學術價值和時代氣息的理論刊物。設有:青少年研究、東方道德研究、共青團工作、教育與教學、德育研究、調查與研究、文史哲苑、經濟研究等欄目。
近日,“渾元形意太極門掌門人”馬保國的“鬼畜”視頻就火爆全網。在視頻分享平臺B站上,“馬保國偷襲鋼鐵俠”743萬播放,全站排行最高第6;“69歲,是格斗之王”588萬播放,全站排行最高第2;“馬保國英文版”746萬播放,全站排行最高第1;“武林高手”1860萬播放,全站排行最高第3。在這些視頻中,馬保國過往在宣傳視頻或新聞采訪中說過的名言,例如“不講武德”、“好自為之”、“三位立體混元勁”、“閃電五連鞭”、“松活彈抖閃電鞭”等等,被大量分割、調音、剪接,配上絲毫無關的電影、卡通、游戲的畫面,甚至拼插上馬保國的臉型,再利用字幕編出引人發笑的劇情來進行解構式的“發掘出土”、二次創作,就創作而成一部又一部的“鬼畜”視頻。馬保國的出現,也正好為鬼畜區注入了新的靈魂。他符合鬼畜爆紅的所有基礎條件:有觀眾基礎,有無比洗腦的二次創作作品和BGM,以及充滿個性的標簽,這也為2020年的鬼畜創作注入了靈魂,實現B站的“鬼畜復興”。現在,只要打開B站鬼畜區,就能看見馬保國的“盛世”,鬼畜區榜單已經連續數天被馬保國承包,以他為主題的鬼畜視頻已經連續4期登頂“bilibili每周必看”榜單第一名。但可以肯定的是,過一段時間,互聯網或許就會忘記馬保國是誰,他的“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很快會被下一個流行語取代,他可能只是鬼畜發展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個符號。而這種極具后現代風格的精神狂歡,卻讓青少年群體爭相效仿,成為朋友相見的“口頭禪”和“順口溜”,2020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報刊發的《審丑狂歡,不能無底線》指出,如果放任“審丑”成為流行,讓招搖撞騙大行其道,這本身就是對社會風氣的傷害,嘩眾取寵、娛樂至死的價值觀理應被抵制,尤其是對于尚缺乏判斷能力的青少年,這是對其價值體系的一種無聲無息的“毒化”。
二、省思與溯源:“二次元”文化的內生原因及價值追溯
“二次元”一詞作為文化舶來品,最初來源于日語一個ACGN亞文化圈專門用語,尤指日本ACG領域的作品或相關日式作品;后被日本漫畫、動漫、電子游戲愛好者用來指稱這三種文化形式所創作的虛擬世界、幻想空間[1],既區別于“一次元”——以文字為表述內容的紙質文化形式,也有別于現實世界立體化存在的“三次元”,作為當前青少年一代喜愛的文化媒介形式,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這一群體中盛行不衰,以B站為例,作為“后浪”高度聚焦的文化社區與視頻平臺,良莠不齊的創作內容以其角色的標新立異贏得“低齡化”用戶的大量涌入。
(一)內生原因:虛擬語境的自我放逐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國內引入第一部連續劇動畫《鐵臂阿童木》開始(1979年引入),日本動漫對中國民眾影響已經持續將近40年時間。80后的《天空戰記》《城市獵人》《龍珠》《灌藍高手》,90后的《死神》《海賊王》《火影忍者》,再到現在00后的《魔法少女小圓》《命運石之門》《fate》錫類等,這一系列的創作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動漫迷。自2000年以來,網絡時代的快速變革,“二次元”文化較之從前的動漫,更具備了包容萬象的特性,互聯網消解了二次元群體之間的地理空間限制,勾連起二次元文化線上與線下的聯系。也就同時催生了眾多“二次元”文化的現象,比如宅男文化、Cosplay文化、漫展文化、手辦模型,虛擬偶像音樂會,更甚的還有牽手“二次元”角色了解“人生大事”的行為舉措。在文化輸出和行為塑造影響下,可以堪稱上市“豐腴”。
青少年特殊的年齡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時期,他們更加渴望找到與自己喜愛相同的同伴,就在這樣相對封閉的網絡空間中,嘗試表達自我、展開自我、重塑自我,這一自我放逐的過程既獲得自我認同,又獲得群體彼此認同,從而迅速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歸屬。花費大量的時間浸潤其間,樂不思蜀,希望自己喜歡的事物被認可和支持,喜歡去尋找一些與自己相同的小眾朋友,他們喜歡與有共同愛好的朋友討論自己的喜好,并想加入一個對于自己來說更加有神秘感的群體中去,越來越多的“二次元”社交平臺應運而生,在JUJU的“勾搭”版面,可以看到很多用戶正在“冒泡”中,可以點擊“戳ta”。簽名檔風格迥異,很多用戶直接表達自己想“被戳”的心情:“話癆,不管什么話題都能聊得下去”、“求脫團,坐標山東”,“話題廢男生一枚,隨意調戲”,“二次元”這些孤獨的社交者,在茫茫人海中希望找到身邊真實存在的“同類人”,期待找到能相互理解、有共同話題的朋友。而橫亙在青少年與成人之間、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的次元壁成功阻擋住現實世界、成人社會、主流意識的價值觀、審美觀的傳播和接受,逐漸成為一層堅不可摧的“厚障壁”。
(二)價值追溯:模糊虛擬與群體的盲從
新媒介語境下,“二次元文化的抵抗精神正在弱化,而逐漸顯露出來的是具有娛樂化并帶有明顯消費主義傾向的后亞文化特征”[2],“標新立異”構成了青少年認知“二次元”空間獨特的文化主張和精神特質。青少年接觸二次元文化的動機集中于娛樂需求、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這也成為青少年了解“另外一個世界”的方式。長期沉溺于“去政治化”的二次元烏托邦中,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齡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虛擬和現實的差異,混淆了現實的世界跟二次元的世界,造成潛意識里認知的混亂,喪失自我價值的判斷能力,甚至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道德或是違法行為,以至于成為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一份子。
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走向成熟,長期處于虛擬世界的角色中,對于“二次元”文化產出中的精華與糟粕無法明確分辨,甚至會模仿與追捧一些反社會人格的角色,并說服其他受眾模仿與追捧,由個體的求新求異變為群體性的認知盲從,在青少年群體無序擴散,在潛移默化中削弱青少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由此帶來極大的意識形態風險。——論文作者:陳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