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對策醫學期刊征稿

發布時間:2014-03-1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目的:探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的效果。方法:選擇130例剖宮產正常足月新生兒,按出生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新生兒均進行母乳喂養、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母乳充足前按需添加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結合撫觸、游泳護理

  【摘要】  目的:探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的效果。方法:選擇130例剖宮產正常足月新生兒,按出生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新生兒均進行母乳喂養、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母乳充足前按需添加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結合撫觸、游泳護理,直至出院。每日經皮測黃疸指數值,并觀察記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結果:干預組新生兒黃疸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提前,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綜合護理干預能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

  【關鍵詞】 黃疸,早期喂養,游泳,撫觸,護理干預,新生兒

  黃疸是指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表現即血中膽紅素增高而使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疾病,若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過高,可引起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威脅新生兒的生命,F將我院產科對130例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王小環.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 將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產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兒,根據出生順序,單號為干預組(65例),雙號為對照組(65例),出生體重2.5~4.0 kg,Apgar's評分≥8分,男嬰69例,女嬰61例,外觀無畸形,新生兒出生時無窒息、產傷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親年齡21~33歲,無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兩組性別、體重、胎齡、Apga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進行早接觸、早吸吮,實行母乳喂養、母嬰同室、按需哺乳,常規新生兒護理,并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包括飲食指導、母乳喂養知識、新生兒生理特點介紹及科學育兒知識等。干預組新生兒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直至母親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撫觸護理。游泳護理:新生兒出生4 h后即進行游泳,新生兒臍部貼防水護臍貼,選擇專為嬰兒游泳設計和生產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溫調節在26~28 ℃,水溫控制在37~39 ℃,每日1次,每次10~15 min。游泳過程分為被動游泳(護士在旁協助新生兒伸展肢體)和嬰兒自主游泳。撫觸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第1天采用美國強生公司推廣的撫觸手法,進行全身撫觸,每日1次,每次10~15 min,游泳后進行。撫觸與游泳護理均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的時間、胎便轉黃時間、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動態變化。膽紅素測定采用經皮黃疸測量儀,每天早上6點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負責測定,取額部及胸部平均值并做記錄。

  2 結果

  干預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6 d內經皮測定黃疸指數值比較見表2。表2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6 d內經皮測定黃疸指數值比較 (mg/mL)(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干預組新生兒第2~6天黃疸指數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1)。

  3 討論

  在胎兒期,胎兒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但是體內為低氧環境,必須有更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供給胎兒,才能滿足胎兒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兒必須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獲得氧氣,體內的低氧環境得到改變,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于是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分解產生膽紅素。這時新生兒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統發育不成熟,不能把過多的膽紅素處理后排出體外,只能堆積在血液中。這種膽紅素象黃色的染料一樣,隨著血液的流動,把新生兒的皮膚和鞏膜染成黃色,出現新生兒黃疸,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以致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發生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2~3 d出現,4~5 d天達高峰,1~2周逐漸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只需增加喂養量及喂養次數便可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但創建愛嬰醫院以來,母乳喂養率明顯上升,隨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也明顯升高。臨床上即便是實施早吸吮、勤喂哺,產后48 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黃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兒多在出生后10~12 h內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 d開始排黃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養次數減少,腸蠕動減慢,胎便排盡時間延長,可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負荷增加,增加膽紅素的重吸收。膽紅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兒膽紅素在生理性黃疸的基礎上異常增加,我們觀察發現,干預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攝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兒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進行,不但能讓新生兒獲得初乳的高營養和攝入足夠蛋白質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加快胎糞排出。觀察結果表明,干預組新生兒第1次排胎便的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提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從而降低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葡萄糖的喂入促進了新生兒的胃腸蠕動,有利于肝糖原的儲備,肝酶的激活,促進血清膽紅素的代謝,減輕新生兒黃疸的發生。

  據報道,新生兒游泳與撫觸有助于降低新生兒黃疸,因為水溫具有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生兒全身新陳代謝,且游泳過程活動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體力,促進食量增多,促進腸蠕動,有利于糞便以及結合膽紅素的及早排出,減少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撫觸能使交感神經緊張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醫學理論認為,急摩為瀉,通過摩腹,快速推下七節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滯消食,通過撫觸,新生兒食欲增加,從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長,促進尿膽原生成增多,未結合膽紅素生成減少,減少新生兒膽紅素腸肝循環,膽汁分泌增多,膽紅素排泄增多,也達到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的目的。我們的觀察也證實,隨著護理干預的實施,在同一時間段干預組黃疸指數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早期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確實能夠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程度,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值得推廣應用。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