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0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家園之間的聯系是良好教育和兒童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良好的家園關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家園共育即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家庭或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
摘要:家園之間的聯系是良好教育和兒童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良好的家園關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家園共育即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家庭或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而幼兒園要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實現最有效的家園互動合作共育。普通教育家園共育尚且如此,何況是特殊教育。在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外學者對自閉傾向的研究較為深入。本文深入分析自閉傾向兒童家庭共育的現狀,并根據產生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具體改進措施。為提高家園共育在實踐中對自閉傾向兒童社會發展的有效性,提出了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培養自閉傾向兒童社會發展的具體可行措施,為自閉傾向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培養提供參考,從而為今后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的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
前言:自閉傾向是一種特殊的疾病,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僅限于對自閉傾向影響因素的分析,具體病因尚不明確,還沒有能夠全面治愈兒童自閉傾向的醫療技術和特效藥。治療的主要方法也僅限于使用非藥物治療,即教育和指導。家長和老師的良好溝通合作對自閉傾向兒童的治療和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所以本文通過自閉傾向家園共育中提出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的研究,改善自閉傾向兒童的現狀。
一、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家園共育認識不足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在我國自閉傾向兒童社會性發展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日益受到諸多學家的重視,盡管研究發展迅速,也收獲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涉及面往往限制于問題視角等幾個方面,從家庭和幼兒園共育的視角全面調查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還很罕見。目前,在家園共育的實際操作中,幼兒園教育與家長的教育還依然各自為營,沒有合作。社會對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認識不足,家園共育還沒有完善,這也是目前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自閉傾向兒童缺乏社交溝通
1、自閉傾向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存在障礙
由于自閉傾向兒童有語言能力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使他們在行為上不懂得社會常規,不能遵守社會規范,集體活動時游離在同伴之外。大多數幼兒他們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別人的提問,他們只會回答判斷性的語句,不能與同伴互動,對于外界環境特別不敏感,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非常被動。少數自閉傾向兒童則是對外界環境一點點的變化都能察覺出來,且反應激烈。而鄰里的好奇心,親友的誤解,都會阻止自閉傾向兒童走向社會。
2、自閉傾向家庭之間的社會互動狹窄
自閉傾向兒童的康復離不開社會和生活環境。一味地停滯不前并不利于自閉傾向兒童的康復,因此提升自閉傾向兒童社會性使他們回歸社會,適應社會就成為自閉傾向兒童康復的最終目標。目前,人們對自閉傾向家庭知識普及率低,公眾不了解甚至歧視自閉傾向家庭,與自閉傾向家庭疏遠,甚至周圍的親友也不例外。許多正常兒童的家庭并不愿意接觸自閉傾向兒童家庭,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或或受到影響,他們會讓孩子遠離自閉傾向兒童,這種敵對環境也迫使自閉傾向兒童的家庭自我封閉,一些自閉傾向兒童的家長希望他們能夠在尋常的幼兒園環境中生活,但又擔心老師和小朋友會嘲笑他們,因此初到幼兒園時總是躲閃回避自閉傾向問題,不愿意與老師有太多的交流,導致自閉傾向家庭之間的社會互動狹窄。
(三)家庭教育觀念與方式的不足
1、家長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家園共育存在差異
在教育觀念上,自閉傾向作為一種廣泛的發育障礙,使其自立能力和競爭力的能力相對弱勢,這讓家長認為只有回歸正常,才能在才能逐漸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家長對撫養特殊兒童存在羞辱感。因此,和普通幼兒的家長不同,特殊孩子的家長給教師帶來的困擾主要是對教師期望值過高、急于求成,對孩子要求過高、缺乏耐心,這也就使其與教師的教育方式存在異同。家長教育的觀念主要側重在教師幫助家長糾正自閉傾向兒童個體差異部分。
2、家長對于教師期望值過高
還有個問題就是特殊孩子的家長對教師的期望值過高,總想今天送來,孩子明天就會有明顯變化,這給老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種病不是感冒發燒,打個針立馬就好了,自閉傾向是需要很漫長的訓練和行為矯正過程,孩子才會慢慢進步的。
二、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的解決措施
(一)正確認識和引導教育
自閉傾向兒童需要有專門的教育方案。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父母也需要學習自閉傾向兒童的教育方式及照顧方法。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由于當地的重視度不高,少有專門針對自閉傾向兒童的教育培訓項目,即使有家庭也無法及時獲得信息。網上自閉兒童教育方法介紹的過于含糊空洞,無法實現對每個患兒的個性化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因此我認為在開展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模式之前,教師和家長可以先定下家園共育模式中需要實現的目標,然后根據指定的具體目標對家長進行培訓和講解,讓家長有一個正確的目標和指導方向。
(二)引導自閉傾向兒童發動社交溝通的能力
想引發自閉傾向兒童交際的能力,需要滿足他們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一些研究證明,自閉傾向兒童有一個共同的需求,大多數情緒緊張的自閉傾向兒童都是由于一些簡單要求得不到滿足,教師或家長應成為自閉傾向兒童滿足需求的供應者,如當自閉傾向兒童對于食物有需求時,要盡量滿足他,不要擔心自閉傾向兒童食用某種食物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一般情況下,當給予足夠多的他們想要的食物時,他們反而不會食用。而在這個使其滿足的過程中,自閉傾向兒童將逐步與家長和教師樹立安全的聯系,并逐步形成依賴心理,這對實施家園共育有很大的幫助。
(三)更新家長家庭教育觀念與方式
學前教師應該了解學前教育的最新開展,接觸最新的科學觀念,把握著科學的育兒辦法。的確,在教育理論上,教師的確比父母優秀,但家長才是與孩子接觸最多、最愛孩子的人,這一點所有的老師都很難做到。家長從孩子出生就承擔起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責任。他們積累了第一手的經驗,盡管不一定科學,但他們的確擁有實用性。家庭教育有著幼兒園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家庭教育靈活隨機的,不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家長要樹立絕對的自信心與幼兒園合作,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幼兒園也要和家長聯合在一起,保持教育的一致。教師也應該經常與家長交流,溝通,以便獲得家庭的教育情況。
小結:綜合分析,作為家園共育教育的積極實踐者,教師可以從自閉傾向兒童家庭和同伴兩個方面盡可能地為自閉傾向兒童營造支持環境,在家園共育環境中逐步提升自閉傾向兒童教育的質量。教育模式由自閉傾向兒童為本的服務向由家庭為本范式的轉移,轉變了當前教育服務中以“修正問題”、“兒童中心”為主的理念,將教育的意義回歸家庭,尊重家庭需要,將家庭成員之間、家長與服務者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家庭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作為可利用的有效資源。家長教育并非短期、階段性的干預,而是貫穿自閉傾向兒童從初診到成長的整個階段。教師應在家庭共育中對家庭歷史、所處文化情境深度了解,才能有效地實施家園共育。——論文作者:王子玲
自閉傾向兒童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相關期刊推薦:《心理學探新》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雙月刊)是我國心理學專業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之一。作者對象為:從事心理學專業及交叉學術領域(比如,生物醫學,認知神經科學,哲學等)的研究者、高校教師及學生;從事與心理學應用相關的領域(比如,教育,學生工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的研究者,工作者,高校教師及學生;其他各類愛好心理學的人士。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