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19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目的 探析全方位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對骨科手術院內感染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于2016年2月與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手術治療患者,抽簽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規范化的全方位手術室護理管理,對照組進行手術室常規護理管理,
[摘要] 目的 探析全方位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對骨科手術院內感染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于2016年2月與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手術治療患者,抽簽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規范化的全方位手術室護理管理,對照組進行手術室常規護理管理,主要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的不規范操作情況、總體干預效果。結果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不規范操作發生率僅為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有效率對比來看,觀察組的防感染工作有效性高達9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即表明,精細化的、規范化的護理管理工作,可有效從根本上規避感染源。結論 精細化與規范化的手術室護理管理,可有效規避感染情況的發生或顯著降低感染發生率,促進患者良性預后,臨床應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管理;骨科手術;院內感染;干預效果
骨科手術后院內感染的成因較多,其中連帶性較強的影響因素是手術器械的不規范消毒與使用、手術操作失范以及手術環境等等[1]。且骨科中患者的手術主要進行重建或修復,侵襲性的體現較為強烈,特別是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創傷較大,出血情況嚴重,因此對患者保證治療成功的基礎上,需嚴格開展精細化的手術室護理與防感染措施,以切實降低患者造成感染的發生幾率及其預后。鑒于此,本院就100例患者,探討規范化的全方位手術室護理管理對骨科手術院內感染的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6年2月與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手術治療患者,抽簽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6例,女14例,年齡19~72(45.5±26.5)歲;病程1d~2.3個月;其中,外傷位置:顱骨傷8例,骨盆傷12例,脊柱傷13例,四肢傷17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21~69(45±24)歲;病程1d~2.5個月;其中,外傷位置:顱骨傷5例,骨盆傷14例,脊柱傷12例,四肢傷19例。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不具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院內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予以全過程、全方位的手術室防感染的安全護理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規范手術操作: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需定期開展規范化培訓活動,核心目的培養起自主性的防院內感染意識,加強全過程的無菌操作避,規范術中操作,減少失范行為的發生,嚴格控制手術感染。加強手部衛生工作,盡可能減少人員流動頻率,最大程度上切實降低致病菌的比例。需劃分清潔級別,避免產生交叉感染問題。(2)控制危險因素:護理人員需定期總結可造成感染高危風險的影響因素,此基礎上予以強化處理,對患者手術部位進實行安全管理,選擇對應的手術操作方式。患者入術室后,首先檢查其皮膚是否完整,是否具有藥物過敏史、是否簽署治療同意書等。而后根據手術類型以及患者的現實需求,調節室內溫濕度,觀察患者體征。檢查心電監護是否正確連接,靜脈通道的通暢性,術中予以心理護理,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其手術壓力,消除恐慌不安、消極等不良情緒,增強其治療自信心,有助于保證療效;術中定期記錄患者的出血量與補液量。(3)切口護理管理:術間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需檢查術中各設備的完整性,再進行消毒效果檢驗,保證器材的消毒效果達標,以此從根本上規避感染源。檢查各類材料包裝,觀察其完整性及是否過期,規避一系列外源性污染因素。手術前常規使應用抗生素,最大程度的抑制術中與術后感染。術后第一時間為患者做好防感染及保暖護措施,監測切口情況,預防切口感染與液化等問題。一旦產生合并滲血,需盡快對癥處理。(4)輸液安全管理:需輸血的患者,操作前與麻醉醫師予以核對,同步觀察輸血過程中患者體征及各項反應,及早發現安全風險實現在最佳時期內處理。輸血后,血袋至于4°C環境中保存,放置24h即可,主要作為備查之用。術前、術中、術后靜脈輸液用藥需認真核查,防止發生重復用藥或錯誤用藥問題。
相關知識推薦:骨科創傷類論文文獻和投稿期刊
1.3 療效標準 觀測記錄兩組人員術中不規范操作問題,主要記錄:術前手術消毒不規范、器械消毒不規范、術外活動過于頻繁、術中操作不規范;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性,評估標準為:顯效:操作流程規范,無感染情況;有效:操作流程不熟練,存在輕微問題,具有感染情況;無效:操作流程不熟練,存在嚴重問題,具有較多感染情況?傂=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率計數資料采用c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操作不規范現象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不規范操作發生率僅為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即表明,精細化的、規范化的護理管理工作,可有效從根本上規避感染源。如表1所示。
2.2 對比兩組護理干預效果 護理干預后,總體有效率對比來看,觀察組的防感染工作有效性高達9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骨科手術是一種創傷性較大的外科手術之一,其侵襲性較強、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發生多種并發癥的幾率較高,對手術部位的正?祻彤a生影響,繼而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院內感染,是骨科手術術后較為常見的非自體功能性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影響在于直接影響恢復情況,增加額外治療,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而嚴重時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3]。因此,提高骨科手術的護理質量,保證且提高護理效果,最大程度降低因人為影響而造成的一系列感染問題引發患者并發癥的產生。
實際護理工作中,應開展全方位與精細化相結合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以系統性與科學性為主導,不斷提高護理效果,以此從根本上實現感染問題的防范;其次實行人性化護理理念,加強護患雙向溝通交流,以注意力分散法改善患者心態,同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問題的調節活動,疏導、緩解其心理負擔與壓力,盡可能滿足其合理的現實需求,增強患者的自信心與醫護依從性,可有助于順利開展手術;最后是護理人員自身的技能提升,需切實開展技能培訓活動,實打實執行無菌操作標準,規范相關護理操作流程,從根本上防止患者產生院內感染。培訓活動的核心導向,在于提升護理人員的防感染自主性。即作為臨床護理人員,應充分熟知骨科手術的特殊性,了解手術各項風險因素并實現及時、精確判斷,密切關注患者預后情況,全方位覆蓋管理以實現切實降低不良因素對患者的影響,繼而提高手術患者的護理管理效率與質量,為患者的良好預后構建堅實的基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不規范操作發生率僅為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有效率對比來看,觀察組的防感染工作有效性高達9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即表明,精細化的、規范化的護理管理工作,可有效從根本上規避感染源。
綜合所述,通過對手術室實現精細化、規范化的護理管理,可有效強化護理質量,抑制護理風險的發生。而實際工作中,也需同步加強對患者開展心理不良問題的疏導活動,消除其一系列不良情緒,提高醫護依從性,保證順利治療。——論文作者:王暢,鐘玉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