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胃癌術后長期營養支持的方法和意義

發布時間:2020-08-0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目的:觀察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聯合長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胃癌患者的影響。方法:納入31例于2018年7月至10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2例胃癌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全部患者采用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為患者施治,研究組術后

  摘要:目的:觀察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聯合長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胃癌患者的影響。方法:納入31例于2018年7月至10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2例胃癌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全部患者采用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為患者施治,研究組術后12h置入鼻十二指腸營養管進行長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對照組術后12h置入鼻十二指腸營養管進行短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觀察入選者術前,術后一周以及出院當日營養指標的變化,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手術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客觀評價。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研究組術前、術后一周、出院當日的血紅蛋白、白蛋白、總蛋白水平對比未有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出院當日相關指標與研究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為6-45天,均值為(20.26±4.25)天,并發癥發生率為25.81%,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8-48天,均值為(23.26±4.25)天,并發癥發生率為38.71%。結論: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聯合長期腸內營養支持可避免胃癌患者機體營養過度缺失,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加快康復進展,應用前景可期。

胃癌術后長期營養支持的方法和意義

  關鍵詞: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腸內營養支持;營養狀態

  營養不良是大部分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問題,且對腫瘤疾病的治療、預后轉歸影響深遠,需要醫務工作者予以關注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合理干預。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有利于改善胃癌患者營養狀態和康復效果,F結合臨床研究將救治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31例于2018年7月至10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2例胃癌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齡為36-70歲,均齡為(54.06±1.72)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為38-74歲,均齡為(56.06±1.72)歲,其中行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60例,鼻十二指腸營養管置入術2例。所有患者經病理檢驗證實為胃癌,并知曉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

  擺放仰臥位并利用軟枕將頭位抬高,常規消毒臍部并行小戳口建立氣腹,維持氣腹壓為11-14mmHg;于腋下前線與臍上3cm平行的位置作主操作孔,將穿刺套管置入其內,并在腹部左右對應位置各行小戳口作輔助孔;經觀察孔對腹腔臟器進行全面觀察,明確病灶后安全游離血管、系膜等組織,并將病損胃體切除、取出、送檢;沖洗腹腔、檢查出血點,確認無誤后關閉切口。

  1.2.2研究組

  研究組實施長期腸內營養支持,胃病灶切除術后12h,以30-50ml/h的速度自鼻十二指腸留置營養管勻速滴注適量等滲溶液,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規劃等滲溶液滴注量,一般控制為500-1000ml;滴注完畢后,將事前準備好的腸內營養液(500-1200ml)勻速滴注。營養支持療法每日實施一次,持續治療一個月。

  1.2.3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短期場內營養支持,營養支持方式同研究組,持續治療一周。

  1.3觀察指標

  觀察入選者術前,術后一周以及出院當日營養指標(血紅蛋白、白蛋白、總蛋白)的變化,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本組患者營養指標變化分析,見表1。

  2.2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為6-45天,均值為(20.26±4.25)天,住院期間共8例伴發并發癥(25.81%),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8-48天,均值為(23.26±4.25)天,并發癥發生率為38.71%。

  3討論

  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是一種臨床治療胃癌的微創術式,因術中避免切開腹腔,能夠避免更大范圍的損傷[1],促使患者胃腸功能在更短時間內恢復。但是,胃癌患者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問題,這不僅會加大手術風險,還會影響術后康復效果,因此臨床多以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療法進行改善。但是,伴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需要嚴格把握胃病損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支持適應癥并探究最佳時機。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于術后12h為本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以期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維持機體營養狀態,降低因體質欠佳而發生的不良事件[2]。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研究組術前、術后一周、出院當日的血紅蛋白、白蛋白、總蛋白水平對比未有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出院當日相關指標與研究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為6-45天,均值為(20.26±4.25)天,并發癥發生率為25.81%,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8-48天,均值為(23.26±4.25)天,并發癥發生率為38.71%。表明術后長期腸內營養支持能夠維持術后患者機體營養狀態,為其術后康復提供有利條件。但是,在研究中筆者亦發現,部分患者在接受腸內營養治療之初或會因食物刺激而出現腸道黏膜反應,臨床表現為腹脹或其他腹部不適癥,因此醫務工作者應加強監護,通過合理干預緩解其不適癥。

  有發表論文需求的作者,可查看:醫師論文怎么樣投稿

  綜上所述,腹腔鏡胃病損切除術聯合長期腸內營養支持可避免胃癌患者機體營養過度缺失,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加快康復進展,應用前景可期。——論文作者:王彩娟 豆欣蔓 魯娟娟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