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30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對臨床輸血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之間我院收治的輸血患者488例,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實驗組輸血過程中應用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對比兩組患者輸血質量。結果 實驗組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對臨床輸血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之間我院收治的輸血患者488例,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實驗組輸血過程中應用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對比兩組患者輸血質量。結果 實驗組輸血質量監控指標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但兩組觀察對象成分輸血率和輸血用量對比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結論 通過應用質量控制體系完成患者臨床輸血過程,大大提升臨床輸血質量,從而保證臨床醫療的安全性。
【關鍵詞】:輸血質量控制體系;臨床輸血質量;輸血
質量體系不僅應用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也是保證體系內部運轉的關鍵方法。具體可分為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等環節。為確保臨床輸血質量提升,我院根據《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和實施細則》結合質量控制體系的相關方法,建立和實施了包括輸血過程前、中、后三階段的輸血質量控制體系。本研究就對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對臨床輸血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之間我院收治的輸血患者488例,其中,對照組238例,為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建立前,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28:110,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52.3±23.2)歲,實驗組250例,為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建立后,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21:129,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 77 歲,平均(52.1±22.8)歲,由此可見,兩組觀察對象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對比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我院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具體包括:⑴在醫院內部建立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明確其工作職責,每個季度組織一次臨床輸血管理會議,對我院的臨床輸血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和改進措施,確保臨床輸血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嚴格貫徹執行相關的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 ⑵輸血前的質量管理工作。醫護人員應在輸血前對輸血標本及用血申請進行反復核查,并做好記錄工作,在檢查無誤后將血液送到輸血科后,檢驗科要根據神經內容以及患者信息對標本進行檢驗,確保無誤后再將血液記錄并登記備用。⑶輸血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患者輸血前由中級以上職稱的輸血科工作人員對申請單信息和血樣再次進行核對,嚴格執行交叉配血的操作流程,實施抗體篩查和血型復查。完成配血工作后,再由另一位輸血科工作人員再次加以核對,復核者和檢測者均需要簽名確認。⑷輸血后的質量管理。評估患者的輸血病例,主要內容為病程記錄、輸血醫囑、申請單填寫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資料,記錄患者的輸血治療效果、輸血過程、輸血反應的原因和時間,保證配血報告單的完整性。
1.3 觀察指標
根據 《內科輸血指南 》、《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以及《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規定,對兩組觀察對象輸血標本采集準確率、申請單填寫正確率、輸血指征符合率、輸血過程完整記錄比例、培訓報告單完整性等輸血質量監控指標結果進行觀察和記錄。同時,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血漿、洗滌紅細胞、血小板、冷沉淀、懸浮紅細胞等輸血成分以及全血的用量,其中,成分輸血率=成分血用量/(全血用量+成分血用量)×10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軟件分析和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通過均值±標準差(x±s)方法進行統計學處理和表示,其他數據資料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輸血質量監控指標
實驗組和對照組輸血標本采集準確率、申請單填寫正確率為、輸血指征符合率和輸血過程完整記錄見表1,兩組輸血質量監控指標結果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2.2 成分輸血率和輸血用量
實驗組和對照組全血、成分血和血漿輸注,以及成分血輸注率見表2,兩組成分輸血率和輸血用量對比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相關期刊推薦:《實驗與檢驗醫學》原名《江西醫學檢驗》,由江西省衛生廳主管,江西省醫學會主辦?莾热莅ǎ号R床血液學檢驗、臨床體液檢驗、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臨床寄生蟲學檢驗、臨床遺傳學檢驗、核醫學檢驗、臨床病理學檢驗以及實驗室管理、檢驗醫學教學和衛生防疫相關的實驗與檢驗。本刊特色鮮明、實用性強,深受實驗與檢驗人員歡迎,擁有穩定而廣泛的作者與讀者群體。
3 討論
在臨床輸血中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輸血情況的發生,也就是說最大限度的確保臨床輸血的合理性,避免血液傳統疾病風險。因此,醫院可通過培訓和講座的方式,定期強化輸血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及安全意識,更新和學習輸血必備知識,同時強化血液的合理應用及管理,從而降低輸血事故的發生率。當輸血科工作人員發現不合理的臨床用血申請時,需要及時與臨床醫師進行溝通,向其說明合理用血標準規范,為期提供科學、合理的用血依據及指導。麻醉醫師需要準確掌握手術過程中的輸血指征,輸血科工作人員則負責病房治療過程中的用血,對輸血申請單的相關內容以及血液學檢查指標結果進行核對。為了進一步提高輸血的安全性和質量,醫療單位需建立健全輸血工作制度。臨床醫師上崗前需掌握輸血前檢查及核對、配血標本登記、用血申請單提前送達等基本要求和制度,嚴格執行輸血技術操作規范,保證輸血工作的考核常態化、操作規范化、管理制度化,從而降低輸血差錯事故發生率。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我院臨床輸血工作中采用數學質量控制體系,患者的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在臨床輸血工作中應用輸血質量控制體系,患者的輸血標本采集準確率、申請單填寫正確率、輸血指征符合率、輸血過程完整記錄比例、培訓報告單完整性等輸血質量監控指標結果均有明顯提高,且明顯優于實施前(P<0.05)。但輸血質量控制體系應用前后兩組觀察對象的成分輸血率和輸血用量對比則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患者臨床輸血過程中應用輸血質量控制體系,對提升臨床輸血質量有極大幫助,確保臨床醫療過程的安全性,降低輸血過程疾病傳播的風險。——論文作者:徐立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