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19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340家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為例,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支撐能力和產出能力三個方面構建醫藥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對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分別是創新資源投入能力
摘要:以340家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為例,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支撐能力和產出能力三個方面構建醫藥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對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分別是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企業樣本中綜合得分最高、最低分別為9.270、-1.310分,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整體狀況較好。
關鍵詞: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因子分析法,江蘇
0引言
十三五規劃強調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科技創新問題,規劃明確指出要加速推進我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變。盡管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龐大,但我國醫藥制造業的創新能力仍比較低,距離國際領先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1-2]。
學者們主要從不同角度對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評價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曹陽等[3]從投入、產出、支撐水平三個角度構建了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結果發現浙江、江蘇、上海三個省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相對較強。褚淑貞、唐卉[4]通過構建基于熵權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制藥業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指出企業辦科研機構對創新能力影響較大。
國內學者對我國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時,鮮少基于醫藥制造企業進行綜合評價和研究。本文以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期為科技管理部門、醫藥制造企業的管理與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對于促進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及其長遠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研究設計
1.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以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為基礎,結合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特點和實際情況,選取了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支撐能力和產出能力三個一級指標及相應的二級、三級指標,構建江蘇省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因子分析是一個降維分析過程,以盡可能少損失或不損失信息為前提,從反映目標特征的多個指標數據中選取主成分因子,通過對主成分因子的提取來反映大量數據所要說明的內容[5],能夠實現在減少變量數目的同時,還可檢驗變量之間關系,反映總體因素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本文選取2012年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微觀調研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江蘇省醫藥行業協會和問卷調查收集整理獲得。剔除了數據有缺失的部分企業,最終選取了江蘇省醫藥制造業340個樣本企業的研發和產出情況,樣本企業包括巴塞利亞藥業(中國)有限公司、江蘇南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仁壽藥業有限公司等。
2實證結果與分析
2.1因子分析過程
本文將實證分析醫藥制造企業的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支撐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對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首先,創新資源投入能力一級指標包含四個三級變量,即R&D人員當時全量、R&D人員占企業從業人員比重、R&D經費投入以及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針對這四個三級指標從而得出該一級指標在此之下的綜合分數。根據KMO和Bartlett的檢驗顯示KMO值為0.704(>0.6),Bartlett球形檢驗卡方值為1072.239,通過了顯著性為0.05的Bartlett球形檢驗。
表2給出了提取公因子前后各變量的共同度,說明各因子對變量的總方差所做的貢獻度。在提取因子后,各變量的提取度都較大,均大于0.8,信息的損失量均小于40%,說明保留了大量的信息,因此效果是顯著的,即因子分析在壓縮變量的過程中沒有丟失很多信息。
如表3所示,經過旋轉后提取出的兩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2.905%大于0.85,信息的損失量在15%以內,主成分解釋了原始數據92.905%的內容,說明4個變量可以通過這兩個主成分進行反映。
表4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在進行旋轉后,得出4個三級指標在兩個主成分上的因子載荷,數值大于0.6即為有較好的結果。根據表4所示,成分1在R&D經費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R&D人員當時全量三個方面的載荷大于0.6,說明第一個主因子由這三個變量構成,同樣的,第二個主因子則由R&D人員占企業從業人員比重構成,兩個主因子的得分命名為變量A1、A2。最后需要按照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計算該一級指標的綜合分數。
上述解釋的總方差的表格顯示,兩個主成分在方差上的貢獻率各為67.157%,25.748%,而這兩個因子的總貢獻率為92.905%,由此根據下列公式計算該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資源投入能力=(67.157%*A1+25.748%*A2)/92.905%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支撐能力=(31.060%*B1+24.272%*B2+17.104%*B3)/72.435%創新支撐能力由三個主因子反映,三個主因子的得分命名為變量B1、B2、B3。創新產出能力由兩個主因子反映,兩個主因子的得分命名為變量C1、C2。產出能力=(47.388%*C1+27.085%*C2)/74.474%
2.2計算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綜合得分
通過對上述各一級指標的因子分析,提取出創新能力所包含的三個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最后得出創新能力的綜合得分,并分析它所包含的三個方面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大小。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各一級指標的載荷值分別是0.913,0.900以及0.893,說明對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分別是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及創新支撐能力。通過計算,醫藥制造企業樣本中創新能力綜合得分最大值、最小分值分別為9.270、-1.310分。創新能力綜合得分處于(0,1]區間的醫藥制造企業數量最多,占調查樣本的59.71%左右,見表5。
3結論
通過對340家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創新能力包含的三個方面中,資源投入能力對它的影響程度最大,產出能力的影響程度居中,而相比前者,支撐能力的影響程度最小。企業樣本中綜合得分最高、最低分別為9.270、-1.310分。59.71%的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綜合得分處與(0,1]區間,這表明江蘇省醫藥制造企業創新能力整體狀況較好。
從企業微觀層面對醫藥制造行業進行綜合評價[6],結果更客觀可信,同時也有利于提升醫藥制造企業創新水平。在此基礎上,探究如何優化人才、科技、資金、監管和市場準入機制,不斷破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機制障礙,建設中國良性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將是后續研究的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郭冬梅,王英.區域集聚對醫藥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16.
[2]余景亮,孫峰,曹曼.江蘇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評價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4,27(6):27-31.
[3]曹陽,朱麗娜,茅寧瑩.基于多層次灰色評價模型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2,381(5):94-97.
[4]褚淑貞,唐卉.基于熵權法的我國制藥業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J].中國藥物評價,2013,30(5):295-301.
[5]章家清,張學芬.中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型能力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5(5):41-48.
[6]唐力.江蘇醫藥制造企業自主創新效率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7,35(6):128-13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