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1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目前腦外科中高血壓的臨床管理治療方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促進現在醫學新應用制度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诟哐獕耗X出血病患而言,其治療方案涉及到保守治療以及開顱治療等,這些治療手段在發揮其功效的同時,各種弊端也隨之出現,不僅不利于提升病患愈合效果
目前腦外科中高血壓的臨床管理治療方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促進現在醫學新應用制度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诟哐獕耗X出血病患而言,其治療方案涉及到保守治療以及開顱治療等,這些治療手段在發揮其功效的同時,各種弊端也隨之出現,不僅不利于提升病患愈合效果,同時還可能會引起并發癥,所以并未受到青睞,而腦外科手術則可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摘要:目的 探析腦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療效。 方法 隨機選擇該院神經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取并予以治療的7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35例,對照組35例。治療時,對照組病患以立體定向顱內血腫穿刺抽吸引流術為主要方案開展救治活動,而實驗組病患則以小骨窗開顱手術為主要方案開展救治活動,同時觀察2組患者救治有效性。 結果 實驗組病患治療7 d以后,其血腫體積是(19.02±9.98)mL,治療14 d以后,其血腫體積是(11.55±7.93)mL。同時,實驗組出現1例并發癥,占2.86%,對照組有9例,占25.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26例(74.26%)病患生活能力達到一級標準,7例(20.00%)達到二級標準,2例(5.71%)達到三級標準,比對照組更具優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基于高血壓腦出血病患而言,以小骨窗開顱手術為主要方案開展救治活動有助于改善病患臨床指征和控制其血腫體積,同時還能改善病患生活能力,可推廣。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效果;外科手術治療,醫學論文
高血壓腦出血本身屬于高發性病癥,在心腦血管類疾病中占有較大比例,不僅發病率非常的高,而且其發病機制呈現出復雜性特征,通常以小腦、殼核、腦干以及丘腦等器官為好發地,且會對機體中樞神經帶來一定影響,在拖延救治時間的情況下還可能會誘發微動脈瘤等并發癥,所以引起了大范圍關注[1]。該研究將該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間收治的70例病患分成2個小組,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救治有效性的基礎上,重點尋找改善高血壓腦出血病患臨床指征的治療方案,期待能夠成為后期高血壓腦出血病患接受系統性救治時的參考指標,從而提升其救治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研究隨機選擇該院神經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取并予以治療的70例高血壓腦出血病患,將其分成2個小組,實驗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40~81歲,平均年齡(61.2±6.4)歲,出血量30~120 mL,平均(70.5±4.3)mL;對照組同樣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61.5±6.6)歲,出血量31~120 mL,平均(70.2±4.4)mL;由于兩組病患在各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值得進行對比。
醫學論文:《心腦血管病防治》(雙月刊)創刊于2001年,由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辦,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浙江大學醫學院、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和北京市高血壓聯盟研究所協辦。主要報道心、腦、血管病學術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內、外科診治經驗,以及密切結合心腦血管病防治及臨床有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經驗,是廣大臨床醫務人員的良師益友。
1.2 方法
對照組:以立體定向顱內血腫穿刺抽吸引流術治療,麻醉給予局麻,術前根據患者CT掃描定位標記作手術切口,應用立體定向原理,穿刺點為血腫中心距頭皮最近點,應用三孔硅膠細軟引流管置入血腫中心,緩慢抽吸血性液體后將其固定,并向血腫內注入尿激酶2萬~5萬U,每天觀察引流的情況做好記錄,在引流5~6 d后將引流管拔出,并復查CT術后7 d進行拆線處理。
實驗組:以小骨窗開顱手術為主要方案開展救治活動。
、俳o予病患全身麻醉,取病患仰臥位,并以肩墊適當提升其肩部,將其頭部固定于健側,確保血腫部位可以充分暴露。
、谟诓』级盀槿肼纷髑锌,同時在其顳骨位置鉆一小孔,借由銑刀作十字切口,保證切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是5 cm、4 cm。
、塾谀X鏡下給予病患作開腦窗,其長度和寬度均控制為2.5 cm,給予病患大腦的動脈分支有效保護,同時對其血腫進行充分吸除。
、艹霈F病患出血位置是小腦或者是枕葉,予以手術時需要選擇與血腫位置相對較近的地方作為入路,通過給予病患開顱手術使之血腫得到清除以后,再結合病患臨床指征予以抗生素治療,提前預防出現任何感染癥狀。
1.3 統計方法
通過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該組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
二、結果
2.1 2組病患臨床效果對比
實驗組病患治療7 d以后,其血腫體積是(19.02±9.98)mL,治療14 d以后,其血腫體積是(11.55±7.93)mL。同時,實驗組出現1例并發癥,占2.86%,對照組有9例,占25.71%,實驗組比對照組更具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92,P<0.05),見表1。
表1 2組病患臨床效果對比(x±s,mL)
2.2 2組病患生活能力狀況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26例(74.26%)病患生活能力達到一級標準,7例(20.00%)達到二級標準,2例(5.71%)達到三級標準,比對照組更具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病患生活能力狀況對比[n(%)]
三、討論
較之傳統手術而言,小骨窗開顱手術除了操作時間較短以及止血較為徹底以外,其定位也非常準確,可以在直視下對血腫進行清除,對于病患腦部附近組織也會產生保護作用,使之不易損壞,同時還能防止因顱骨鉆孔所引起的損傷情況的發生,對于傳統手術呈現出來的缺點起到彌補作用,使用效果極其突出[3]。與此同時,腦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程序中,病患血腫的中心屬于其手術中點,開顱位置選擇顱骨與血腫外之間的最小距離,清除完畢后再用弱電凝進行止血,能夠防止病患遭受二次傷害,加之還可控制并發癥,所以已經取得認可[4]。
該研究中,實驗組7 d時血腫體積是(19.02±9.98)mL,治療14 d以后,其血腫體積是(11.55±7.93)mL,對照組分別是(23.06±11.33)mL、(18.77±9.66)mL。同時,實驗組出現1例(5.00%)并發癥,對照組有5例(25.00%),實驗組比對照組更具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詹傳偉等人[5]研究結果存在著一致性。
此外,治療后,實驗組15例(75.00%)病患生活能力達到一級標準,4例(20.00%)達到二級標準,1例(5.00%)達到三級標準;對照組10例(50.00%)病患生活能力達到一級標準,5例(25.00%)達到二級標準,5例(25.00%)達到三級標準,均比對照組更具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耿亮等人[6]研究結果存在著一致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