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經絡醫學治療新方式發展

發布時間:2016-03-2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中醫是我國的醫學精華,在目前對醫學中的新發展方向有哪些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中醫建設管理呢?本文是一篇中醫論文。在中藥學中,藥物的歸經及四氣五味等特性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若以實體論經絡,四氣五味又作何解呢?在中醫診療之中,按經絡辨證所得之證往往

  中醫是我國的醫學精華,在目前對醫學中的新發展方向有哪些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中醫建設管理呢?本文是一篇中醫論文。在中藥學中,藥物的歸經及四氣五味等特性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若以實體論經絡,四氣五味又作何解呢?在中醫診療之中,按經絡辨證所得之證往往是一綜合之象,并不與某一定的物質結構有關。如《傷寒論》中對太陽病的論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顯然是在疾病的外部表現基礎之上得出的綜合之象,而不是以太陽經的實體解剖結構為基礎所作的病理分析。

  摘要:七十年代以來,我國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經絡實質的研究當中,一時之間,經絡研究熱成為一大景觀。這些研究從解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等多方面對經絡進行了探討,力圖找到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經絡實體的存在。于是,“神經說”、“血管、神經說”、“神經體液說”、“生物電場說”、“控制論說”、“第三平衡系統論”、“經絡二重反射說”、“電磁傳導通路說”等二三十種假說紛至而出。然而,這種種假說似乎是先天不足,自產生之后,其成長的道路便舉步唯艱。這些理論與中醫學理論毫無聯系或關系不大,并且難以應用于臨床實踐,而其本身也難以形成獨立的體系得以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所有這些研究都以尋找經絡的物質實體為目的,而且將注意力集中在古人所描繪的經絡循行路線上。正如目前對于經絡最流行的看法:“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就“通道”而言,無疑是一個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運行介質,將經絡定義為一通道,這是方向性的錯誤,是對中醫學本身關于經絡的闡述理解的不夠充分的結果。

  關鍵詞:經絡,醫學管理,醫學論文

  事實上,在古人那里,經絡即不是具有形態結構的物質實體,也非古人所描畫的循行線路。我們認為,經絡的本體在于經氣,循行是其運動方式,線路是其運動軌跡。運動軌跡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是經氣的屬性。而經氣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綜合之象,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象,并不是某一種或某幾種有具體形態結構的物質。經絡學說是古人用直觀、感性的方式對生命活動的體悟和闡釋,是中醫學理論有機體的一部分。如果要以現代科學來解釋的話,研究的注意力應在經氣這一表象之下的物質及運動,這是多個系統甚至整個人體都要參與并密切聯系、混然一體的生命活動。

  1 經絡不是具有形態結構的物質實體

  1.1 經與脈的不同

  《內經》中對于“經絡”與“脈”的名詞在應用上區分不是很清楚,常常是經脈連用或經脈混用(多是以脈代經)。這樣,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使現代人認為經絡與脈相同或“脈分經絡”(即經絡由脈而來),或認為經絡象脈一樣是有形實體,其實不然。

  醫學論文:《貴陽中醫學院學報》,《貴陽中醫學院學報》是貴陽中醫學院主辦的貴州省唯一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期刊。本刊繼承與發展并重,普及與提高兼顧,理論與實踐并舉。主要報道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等領域的最新成果、新技術、和新經驗,竭誠為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教學人員、基層醫生及中醫藥愛好者服務。

經絡醫學治療新方式發展

  首先應該看到,中國古人對于世界的認識不同于古希臘人,不是通過分析還原的方式,而是通過觀物取象,以象會意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的。中國人注重的不是形態結構上的不同,而是運動變化上的差異。對于運動特征上的共性往往給予相同的描述,即在象的意義上它們是同一的。如《管子·水經》云:“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可見水之所以是地之血氣,是取其“通流”之象,故經脈連用甚或以“脈”代“經”是不足為奇的。其次,又是由于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從未形成過真正意義上的概念(即西方或現代意義上的概念),F代意義上的概念要求內涵和外延明確,邏輯推理清晰,中國古典的名詞是不具備這些特征的。古人講究“言以達意,得意而忘言。”對于每一名詞的具體含義,要視具體的語言環境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第三,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對經絡循行的形態描述來看,在漢代,即《內經》成書的年代,人們已能分清楚經絡與血管了。長沙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所描畫的十一條經絡循行路線顯然不是血管。而《靈樞》中對于經絡循行起止的描述異常清晰,并且與臟腑相絡屬,深淺內外有別。如此清晰的描畫,顯然不是基于對血管系統的解剖所得。即便是非常不注重解剖的古人,對血管的基本的解剖知識還是有的。第四,經絡的本體是氣,而非血。這一點將在下面“經絡與氣血的關系”中作詳細論述。第五、經絡的出現與針灸臨床實踐密不可分,至少在漢代,針灸已經成為普遍應用的、極為重要的治療手段!妒酚·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可見在當時,湯熨、針石、酒醪為三種主要的治療方法。漢代桓寬在《鹽鐵論·輕重》中也有:“用針不調均有無、補不足……灸刺稽滯,開利百脈。”足見漢代的針灸水平已很高。在針灸實踐中若以血管為經絡,豈不是大錯而特錯,非但治病不能,還會損傷血管,古人恐怕不至于如此愚昧。第六、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在這里,血脈是與經絡并提的,不能不察;谝陨蠋c,我們認為經絡與血管是兩回事。值得指出的是,也許在遠古時期,人們無法區分血管和經絡,但在漢代二者之不同已是顯而易見的了。如果現在我們又認為經絡是血管,豈不是倒退?

  1.2 從與藏象的密切關系中看經絡

  經絡與藏象密不可分。《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臟,外絡于肢節。”經氣的運行,無處不到,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將人體各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值得指出的是,中醫的藏象理論非是解剖基礎上形成的臟腑組織結構理論,而是藏之于內,象之于外的以象為核心內容的學說。以心為例,《素問·六節藏象論》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靈樞·五味》有:“谷味苦,先走心。”《靈樞·脈度》有:“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可以看出,中醫學中的“心”是廣范聯系而又充滿運動變化的一個整體的象。這一廣泛聯系及運動的實現者則是經氣,故沒有經絡則不成藏象。而沒有藏象又無以為經絡,經氣的形成及運行正是五藏六腑及全身各部的生命活動的體現。經絡學說與藏象學說緊密聯系,形成中醫學基礎理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從上述對于心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醫學中的臟腑非解剖學中的實體器官,那么與之密不可分的經絡必不可能是一個實體的系統。一個實體的通路作為一個抽象的象的內部聯系統,這即不符合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又不符合西醫學的解剖常識,簡直是中西醫學機械組合的畸胎。

  1.3 實際應用中的經絡不是物質實體

  首先,在針灸實踐中,《靈樞·九針論》中提出的:“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這里指的是針灸對人體陰陽氣血的補瀉調節作用。其“氣”和“血”都是指象名詞,不具實體意義。若以解剖結構論經絡,“氣”、“血”又當如何解呢?若以實體物質論“氣 、“血”,則中醫理論將無法自洽。而《靈樞·終始》對行針有這樣的描述:“……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可見要等到氣至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氣至”本身就說明氣本不在針下,是由它處而至。若以經絡為實體論之,經氣在經絡這一系統中的運行應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何以要待氣至呢?而許多中風病人的患肢在行針之時得氣是非常之難的,有的甚至不得氣,若以實體論,能說這些病人的患肢經絡就不存在了嗎?在臨床中除取經穴外,經常運用而行之有效的穴位是“阿是穴”,如以實體論經絡,阿是穴是不在經絡之上的,如何又能得氣呢?還有,針灸有勿刺大勞之人、勿刺大怒之人、勿刺大虛之人等禁忌之癥,當此之時,病人非但不能得氣,還會暈針,難道此時經絡就不存在了嗎?

  由經絡學說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出,經絡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一實體組織系統。如以實體論,則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矛盾。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