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0-2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他汀類藥物,有關此藥物的作用有哪些呢,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此藥物呢?文章主要對藥物的作用以及治療措施及影響上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河北中醫藥學報》,《河北中醫藥學報》(季刊)曾用刊名:(河北中醫學院學報)1986年創刊,充分利用廣泛的專家
正確認識他汀類藥物,有關此藥物的作用有哪些呢,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此藥物呢?文章主要對藥物的作用以及治療措施及影響上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河北中醫藥學報》,《河北中醫藥學報》(季刊)曾用刊名:(河北中醫學院學報)1986年創刊,充分利用廣泛的專家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科學化組織和出版醫藥衛生知識和相關信息為醫藥衛生行業和醫藥衛生工作者提供交流與探索的園地成為具有現實性和實用性的知識平臺。
摘要:他汀類藥物除具有調節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早期應用能夠抑制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穩定粥樣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AS)程度、抗炎、保護神經和抗血栓等作用。他汀類藥物分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羅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為經典和有效的降脂藥物,廣泛應用于高脂血癥的治療。
關鍵詞:他汀類藥物,醫學論文,醫學加急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均使用了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且出現了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22~71歲,平均(46.7±1.9)歲。
1.2方法
對80例他汀類藥物致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具體分析內容為患者的性別、年齡、服藥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他汀類藥物是一種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不僅可以抑制膽固醇的合成,還能制約這一途徑內的其他物質(如多萜醇)代謝[1];其不但具有降血脂的功效,且還具有緩解再灌注心肌損傷、優化血管內皮功能、抗氧抗炎等功效。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他汀類藥物具體有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以及洛伐他汀等,該類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度高等,但在服用過程中依然會引起不良反應,如肝酶上升、肌肉毒性反應等[2]。鑒于此,筆者對我院所收治的80例他汀類藥物致肌病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
2、結果
2.1 不同年齡段誘發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患者中男女比例的統計
因服用他汀類藥物而導致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80例患者中,男性45例(56.25%),女性35例(43.7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其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最高,為63.75%(51/80)(表1)。
表1 80例患者誘發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性別和年齡統計
2.2 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具體病癥及藥物品種的統計
80例患者中,相關性疾病不良反應主要為肌痛、肌炎、橫紋肌溶解癥,其中54例服用了辛伐他汀(67.5%),8例服用了洛伐他汀(10.0%),13例阿托伐他汀(16.3%),3例普伐他汀(3.8%),2例氟伐他汀(2.5%)(表2)。
表2 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具體病癥及藥物品種的統計
3、討論
3.1 研究結果分析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本組中有45例男性,35例女性,男女間發病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由于本次研究的病例數比較少,因而無法準確判定他汀類藥物致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患者性別之間有何關系,針對這一問題,還需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與調查。另外,研究發現,老年患者(60歲以上者)他汀類藥物致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在80例患者中有51例60歲以上,所占比例為63.75%。這一情況的發生,其原因可能有兩點:①在人體中,該類藥物一般是通過兩種途徑代謝排泄,如CYP2C9、CYP3A4,但是伴隨著年齡的增加,其體內的各臟器功能會隨之減弱[3],尤其是肝腎功能、機體免疫功能會逐漸下降,而在這種身體狀況下,藥物在身體中的分布、吸收以及排泄等都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繼而致使藥物敏感性提升,且藥物耐受力下降;②大部分的老年患者都會合并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因而需經常服用各種藥物以對慢性疾病予以控制,但是,多種藥物一同使用,可極易引起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發生[4]。此外,本研究發現,在發生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80例患者中,大多數患者是因為服用辛伐他汀藥物所致,所占比重為67.5%。該研究結果與江岳鑫等[5]的研究相近,在其研究的160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服用了辛伐他汀,其中有38例出現一般程度的肌病,即肌痛、肌炎以及無癥狀肌酶上升,另外34例為橫紋肌溶解癥。
3.2發病原因分析
當前臨床上對他汀類藥物致相關性肌病不良反應的發病原因,還尚未明確,但是有幾個假說,試圖從不同角度說明引發該不良反應的原因。
3.2.1 缺乏泛醌 他汀類藥物在對羥甲基戊二酰輔酶還原酶減少膽固醇生物合成作用加以抑制時,同時也阻礙了下游甲羥戊酸的形成,從而使泛醌減少。再加上,血漿內的泛醌一般是通過低密度脂蛋白顆粒進行轉送的,他汀類藥物的使用,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進而降低了泛醌的繼發,從而使得線粒體呼吸功能、肌細胞能量生成等受到影響[6]。
3.2.2 缺乏膽固醇 在服用他汀類藥物之后,人體內的膽固醇合成受到阻礙,相應地也使得細胞膜膽固醇含量降低,從而使得肌細胞通透性、平穩性受到影響[7]。另外,細胞膜的脂質成分發生了改變,能夠對細胞膜離子通道的作用帶來影響,繼而破壞肌細胞。
3.2.3 介導細胞凋亡 在甲羥戊酸通路往往會有一種中間產物,即異戊烯類,但是服用了他汀類藥物之后,將對該類物質的合成帶來影響,使得小三磷酸鳥苷結合蛋白激活受到阻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肌肉毒性的發生風險[8]。相關研究指出,患者在服用他汀類藥物之后,將造成諸多基因出現表達異常的狀況,特別是可以對凋亡抑制基因予以下調,對促凋亡基因予以上調,且進一步強化Atrogin-l基因的表達,從而加速肌細胞的快速凋亡[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