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0-09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有關老年人皮膚腫瘤的產生有哪些原因呢,同時皮膚腫瘤的新護理治療技巧又有哪些呢?我們應該怎樣來加強對皮膚的護理呢?為此本文做了相應的介紹。文章選自: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
有關老年人皮膚腫瘤的產生有哪些原因呢,同時皮膚腫瘤的新護理治療技巧又有哪些呢?我們應該怎樣來加強對皮膚的護理呢?為此本文做了相應的介紹。文章選自:《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皮膚腫瘤是發生在皮膚的細胞增生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發生于皮內或皮下組織的新生物,種類很多,臨床上分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可以不斷增殖,引起轉移,威脅生命,稱為皮膚癌。皮膚腫瘤有良性與惡性之分。一般說來,良性腫瘤境界清楚,邊緣整齊,表面平滑,大致對稱;組織學檢查瘤細胞核的大小、形態一致,排列規則,雖可以長得很大,但其生長并不呈破壞性,亦不發生轉移。與之相反,惡性腫瘤的境界不清楚,邊緣不整齊,表面可發生潰瘍、出血,瘤體不對稱,組織學檢查瘤細胞核的大小、形態不一致,排列不規則,腫瘤呈浸潤性、破壞性的生長,最終將發生轉移。
關鍵詞:皮膚腫瘤,病理研究,治療措施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1115例病例為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組織病理證實為皮膚腫瘤,患者年齡60~94歲,平均(68.8±8.6)歲;病程8個月至41年,平均(14.2±8.6)年;其中男652例,女463例,男∶女=1.41∶1;單發664例(59.56%),多發451例(40.44%)。
1.2方法分析皮膚腫瘤的發病部位、臨床特征、病理類型、良惡性質、誤診原因及治療預后等。
2結果
2.1臨床情況發病部位:頭面部372例(33.36%),胸背部224例(20.09%),腰腹部183例(16.41%),四肢135例(12.11%),臀股部83例(7.44%),頸部54例(4.84%),外陰部37例(3.32%),足部27例(2.42%)。其中487例(43.59%)皮損突然變大并突起、膚色加深,375例(33.63%)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不適,253例(22.69%)有皮損表面反復破潰結痂。
2.2病理類型惡性腫瘤398例(35.70%):(1)來源于上皮細胞152例(38.19%),其中基底細胞癌80例,鱗狀細胞癌47例,角化棘皮病惡變8例,慢性潰瘍伴周圍組織鱗狀上皮癌變8例,鮑溫病6例,老年角化病伴惡變3例。(2)來源于皮膚軟組織49例(12.31%),其中隆突性纖維肉瘤28例,纖維肉瘤12例,血管肉瘤6例,惡性纖維組織瘤3例。(3)來源于黑素細胞46例(11.56%),其中惡性黑色素瘤31例,色素痣惡變15例。(4)來源于附屬器者32例(8.04%),其中汗腺癌10例,腺樣囊性癌4例,Paget病15例,毛根鞘瘤惡變3例。(5)來源于神經腫瘤4例(1.01%),其中粒細胞肉瘤2例,神經鞘膜癌2例。(6)惡性皮膚淋巴細胞瘤43例(10.80%),轉移性皮膚癌72例(18.10%)。良性腫瘤717例(64.30%):(1)來源于上皮細胞354例(49.37%),其中脂溢性角化病268例,角化棘皮瘤33例,疣53例。(2)來源于黑素細胞168例(23.43%),其中黑色素瘤32例,色素痣136例。(3)來源于皮膚軟組織111例(15.48%),其中纖維瘤42例,脂肪瘤9例,表皮囊腫34例,平滑肌瘤3例,血管瘤23例。(4)來源于附屬器63例(8.79%),其中汗腺瘤36例,毛發上皮瘤15例,毛根鞘瘤9例,毛母細胞瘤3例。(5)來源于神經腫瘤7例(0.98%),其中神經鞘瘤4例,神經纖維瘤3例。(6)來源于其他14例(1.95%),其中皮角11例,皮贅3例。所有送檢組織切緣均干凈,未見瘤細胞。
2.3臨床誤診情況臨床診斷與病理學診斷:符合476例(42.69%),不符合639例(57.31%)。不符合中,將脂溢性角化病誤診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惡性黑色素瘤的比例最高(30.67%),其次是將色素痣誤診為惡性黑色素瘤(17.21%)。
2.4治療及預后情況本組患者經病理確診為惡性皮膚腫瘤(除外惡性淋巴瘤、皮膚轉移惡性腫瘤)后均采取手術切除,其中如是單發皮疹,病理證實切緣干凈,就不再手術。如是多發皮損,病理確診后給予全部切除,且保證切緣干凈。除惡性黑色素瘤患者轉腫瘤內科進一步治療外,均未行放療、化療等其他治療,隨訪1年,無復發。良性腫瘤,如是多發皮損,酌情結合患者意愿給予手術切除、激光或冷凍等相應治療,隨訪6個月至1年,均無復發。
3討論
3.1老年人皮膚腫瘤的臨床特點老年人皮膚的突出特征:萎縮、敏感、增生。60歲后更是每況愈下,皮膚免疫能力下降、長期受日光照射等,易患癌、瘤。常見多種增生性病變,進展緩慢,又缺乏認知,常常合并皮損,皮膚突然發生變化、有不適癥狀才就診,因此平均病程長。本資料顯示,老年人皮膚腫瘤病程普遍長,平均(14.2±8.6)年;分布廣,全身均可發病,但頭面部最多見(372例,占33.36%);合并皮損變化多(486例,占43.59%),皮損表面反復破潰結痂(53例,占4.76%)。合并自覺癥狀較多(375例,占33.63%),也是老年人主要就診原因。診斷符合率不高(476例,占42.69%),大多數手術治療效果好。
3.2老年人皮膚腫瘤的組織病學分類特征皮膚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組織病理檢查時根據細胞形態、組織分化、細胞核有絲分裂象等容易識別來源及性質。本組資料顯示,老年人皮膚腫瘤病種多,基本覆蓋了所有組織來源的皮膚腫瘤,以良性(717例,占64.30%)為多,惡性腫瘤比例(398例,占35.70%)為其次,兩類中均以來源于上皮細胞多見,分別占到良性和惡性腫瘤的49.37%和38.19%。(1)良性腫瘤中脂溢性角化病(268例,占37.38%)、色素痣(136例,占19.00%)最多;說明這兩種病臨床表現在老年人中易變化,不易鑒別。其次是來源于皮膚軟組織者(111例,占15.48%),雖然是良性,但因為腫瘤增大等原因影響生理須手術切除,如纖維瘤等。(2)惡性腫瘤中以基底細胞癌(80例,占21.10%)、鱗狀細胞癌(47例,占11.81%)最多見,其次是來源于皮膚軟組織(49例,占12.31%)和黑素細胞(46例,占11.56%;其中惡性黑色素瘤31例,色素痣惡變15例);另外,轉移性皮膚腫瘤比例也較高,有72例,占惡性腫瘤的18.10%;特別注意老年人慢性潰瘍反復不愈以及色素痣變化要考慮惡變,本組中,色素痣惡變15例(3.77%),伴周圍組織鱗狀上皮癌變8例(2.01%)。本組所有送檢組織切緣均干凈,未見瘤細胞,說明醫師對皮膚惡性腫瘤警惕性很高。
3.3老年人皮膚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皮膚腫瘤的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十分重要,如早期惡性黑色素瘤5年治愈率平均可達70.5%,而較晚期則僅為18.1%[3]。皮膚腫瘤發病于體表,故早期診斷主要是靠細胞學及病理學,這就要求老年患者與臨床醫師提高對皮膚腫瘤的認知。皮損情況為高度可疑的早期惡性病變:(1)經久不愈、時好時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膚潰瘍。(2)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現流血、潰爛或不對稱性結節突起等變化。(3)往日射線照過的皮膚、舊瘡瘢痕、竇道處出現潰破或結節突起時。(4)久不消退的紅色皮膚瘢痕上顯示輕度糜爛時,應當警惕原位癌。(5)色素痣突然變大、突起、周圍出現衛星狀小痣等,應及時就診行皮膚活檢術;如果皮損孤立、條件允許,應行根治性切除,再送活檢。通過皮膚活檢技術進行病理診斷是皮膚腫瘤診斷的主要依據[4]。細胞診斷標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細胞的形態變化,主要用于:(1)皮膚癌的當即診斷。(2)已病理活檢確診后的皮膚癌患者進行追蹤觀察。(3)了解不同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近年來利用激光掃描技術和內鏡觀察技術,能夠深入觀察皮膚深層細胞的狀況,從而大大提高了皮膚癌的治愈率。
3.4老年人皮膚腫瘤的治療
3.4.1皮膚良性腫瘤的治療目前采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和非手術。手術適用于任何類型的皮膚良性腫瘤,不論面積大小均可用。非手術主要包括化學腐蝕法、冷凍、電解、高頻電刀和激光等。雖可免于手術,但組織破壞深度不易掌握:過淺,治療不徹底且易形成刺激因素;過深,則遺留凹陷瘢痕,以及治療后局部皮膚顏色有別于周圍組織等均為非手術缺點[5]。
3.4.2皮膚惡性腫瘤的治療手術切除是皮膚惡性腫瘤各期治愈率最高的方法[6]。范圍以肉眼所見腫瘤邊緣的3~5cm,深部超過腫瘤組織>1cm,腫瘤切除后均送冷凍切片。高危性腫瘤,如>2cm,邊界不清,或具有侵襲性的組織學亞型,最好能用Mohs外科技術[7]。證實無腫瘤細胞殘留后,更換手術器械,修復切除后的殘留創面。皮膚體表惡性腫瘤邊界大都不清,如浸潤皮下軟組織,不徹底切除,極易復發,這與其生物學特性有關,腫瘤可形成假膜,浸潤生長范圍可超出包膜外,故皮膚體表腫瘤一旦確診為惡性,均應盡可能大塊切除,同時取切緣及深部組織做病理檢查,證實無腫瘤細胞殘存。不能手術的皮膚惡性腫瘤,臨床往往以綜合性治療為主,其他方法主要包括化學療法、放射療法、免疫療法、局部及全身治療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