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醫學職稱論文觀察中醫治療腦卒中的管理措施

發布時間:2015-01-2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腦卒中后抑郁屬于中醫學郁證范疇,認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現代中醫學者認為,腦卒中后抑郁多為三種原因造成,其一,大病之后,憂思過度、陰血暗耗、心神不和所致;其二,面積較大的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多有脾腎陽氣素虛,病后陽氣未復,失于

  摘要:腦卒中后抑郁屬于中醫學“郁證”范疇,認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現代中醫學者認為,腦卒中后抑郁多為三種原因造成,其一,大病之后,憂思過度、陰血暗耗、心神不和所致;其二,面積較大的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多有脾腎陽氣素虛,病后陽氣未復,失于溫煦,髓海乏源,運化無力,從而出現倦怠懶言、腰膝酸軟、納呆、畏寒肢冷、神情淡漠、情緒低落等一系列抑郁證候;其三,腦出血病人因其離經之血未化,血不歸經、氣血逆亂,心神失和而致頭痛或患肢疼痛,周身瘙癢、興趣缺乏、情感淡漠,舌質暗,有瘀點,脈澀。

  關鍵詞:中醫治療,腦卒,抑郁癥

  肝腎虧虛、氣虛血瘀是中風的主要病因病機。病發初期,氣機郁滯,肝失條達,病程日久易致虛致瘀。肝腎虧虛、精血暗耗、髓海失養,加之情志不遂、肝氣郁滯、氣滯血瘀、元神失養或受擾,而導致“郁證”之發生。由此可見,風痰阻絡型與氣虛血瘀型的中風病人容易合并郁證,所以臨床上要注意病人有無郁證產生,并及時對患者的郁證病情進行治療。“虛、痰、瘀”在中風和郁證之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根據多年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經驗,結合上述中醫理論的闡述,將該病大致分為肝氣郁結證、肝郁化火證、氣滯痰阻證、氣滯血瘀證及心脾氣血兩虛證5型,其中肝氣郁結證及氣滯痰阻證最為多見,可見痰氣郁滯在該病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氣郁化火、氣滯血瘀往往在上述各證中以兼證形式出現,而對于老年體弱、氣血虧虛等患者重病術后不能得到及時調養,導致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出現?梢哉f,上述五種證型在臨床上并非絕對,氣血痰瘀等病理產物往往與正氣虧虛相互夾雜,臨床治療應判定孰輕孰重、孰緩孰急,在疾病發展某一階段應以某一治則為主,同時兼顧其余,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治療發展應用制度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NIHSS評分及B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HAMD評分、NIHSS評分及BI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8周后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同期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加明顯(P<0.05)。兩組證候積分比較治療8周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34%,高于對照組的84.7%(χ2=8.206,P=0.027),具有統計學意義。

  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腹瀉2例,給予調整用藥后消失,無其他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失眠3例、惡心2例,給予減量用藥后明顯改善,未經其他處理。

  現代醫學對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并無明確闡述,認為其可能是腦部病變作用的結果,而腦卒中后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可能是刺激抑郁狀態的原因。近年來有研究顯示,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可能與神經遞質缺乏有關,諸如中樞NE與5-HT等水平低下。有部分學者提倡“反應性機制”學說,認為家庭、社會、生理等多種影響均導致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失調,是患者對腦卒中后果的情緒反應,屬于心因性障礙。腦卒中后抑郁早期癥狀多輕微,往往不能引起家屬及醫生注意,以消極情緒為主,表現為悲傷、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病情加重后,可出現緊張、體質量減輕、食欲缺乏、甚至絕望和自殺等,直接影響患者神經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水平。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