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27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腦梗死認識的逐漸深入,建議早期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并且越早開始康復訓練,其預后效果越好,同時早期康復治療還可以減少肌肉和關節的萎縮畸形、肩關節半脫位,以及足內翻等繼發性障礙,為恢復期患者的康復,創造良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腦梗死認識的逐漸深入,建議早期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并且越早開始康復訓練,其預后效果越好,同時早期康復治療還可以減少肌肉和關節的萎縮畸形、肩關節半脫位,以及足內翻等繼發性障礙,為恢復期患者的康復,創造良好的條件,達到藥物治療無法替代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間,我院診治的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治療),每組各4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病程在1周之內,沒有意識障礙,以及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嚴重功能不全癥狀,經過顱腦CT、MRI等輔助檢查,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急性腦梗死。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0.0~78.5歲;4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50.5~78.0歲。在年齡、性別和原發病等方面,兩組患者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常規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以及改善顱腦血液循環,降低顱內壓等藥物治療,同時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以及飲食指導等,治療1個月。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對照組基礎上,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神志清醒、生命體征穩定,以及48 h內沒有神經系統體征條件下,給予早期康復治療。一般情況下,在發病后3 d左右,早期康復治療以運動療法為主,分為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以針灸、按摩,以及點刺激療法為輔。早期康復治療方法為:①被動運動:腦水腫期不適宜進行主動運動,或者肌力沒有達到Ⅱ級標準的患者,不能進行主動運動,采取被動運動鍛煉,還要對患肢進行定時按摩。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逐漸進行患肢各關節的被動運動,進行患肢的功能鍛煉,并且越早進行功能鍛煉,機體的康復效果越好。②主動運動:腦水腫后期,或者肌力達到Ⅱ級以上急性腦梗死患者,逐漸進行手指骨間肌肉、掌間肌,以及叉手雙握前伸等主動運動訓練,適當負重,增加上肢肌力,待上肢張力增強后,進行上肢伸肌力的功能鍛煉,松解屈肌,避免屈肌發生攣縮,影響康復效果;颊呖梢员晨繅,進行站立訓練,手拉床頭鐵欄,進行站立、下蹲,以及步行等下肢鍛煉,同時注意步態的矯正,防止足內翻。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注意強化訓練,輔以針灸等點刺激治療,每天鍛煉2次,每次30 min,一個月為一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 ①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為0級。②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為1~3級。③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④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8%,甚至增加。顯效率=治愈+顯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升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3 討論
由于大腦病灶區域水腫消退、血腫吸收,以及顱內壓的降低,部分環孔邊緣神經細胞度過“休克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存在某種程度的代償作用,以及重組的恢復能力,但是運動功能的恢復程度是有限的[4]。急性腦梗死患者腦部神經細胞具有不再生性,其損傷是不能修復的,神經康復治療只能改善腦血流量,促進病灶周圍腦組織,或者健側腦組織的代償功能和重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升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