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06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容易引起高FFA,而高FFA會引起肌細胞甘油三酯(TG)的含量增加,是引起胰島素抵抗的關鍵。FFA長期持續升高會抑制基礎狀態以及胰島素刺激的組織對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周圍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造成IGT而發展為糖尿
論文摘要: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容易引起高FFA,而高FFA會引起肌細胞甘油三酯(TG)的含量增加,是引起胰島素抵抗的關鍵。FFA長期持續升高會抑制基礎狀態以及胰島素刺激的組織對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周圍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造成IGT而發展為糖尿病。
關鍵詞:二甲雙胍,糖耐量減低,肥胖
引言
觀察二甲雙胍對于糖耐量減低伴肥胖患者的療效。方法 將7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控制飲食與加強運動的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治療組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口服二甲雙胍治療。將兩組治療后的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空腹及2 h血糖、胰島素、體重指數(BMI)、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的結果差異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BMI、BMI、FPG、2 hPG、TG、TC、LDLC、Fins各項指標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二甲雙胍可以用于糖耐量減低伴肥胖患者的治療,能顯著改善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等各項指標。
糖耐量減低(IGT)是糖尿病(DM)的前期階段,IGT可發展成為糖尿病, 在糖耐量減低階段進行干預可以防止或延緩進展為2型糖尿病。有效地對糖耐量減低進行干預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已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研究通過對36例患者予口服二甲雙胍結合控制飲食與加強運動的生活方式干預治療,與僅通過飲食控制及運動治療的36例作對照, 探討二甲雙胍對于糖耐量減低伴肥胖患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和2003年我國公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用)診斷
標準, 選擇2010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本院門診及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FPG) 6.1~6.9 mmol/L、口服75 g 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檢查餐后2 h血糖(2 hPG) 為7.8~11.1 mmol/L及體重指數(BMI)>28,并排除合并甲亢、急慢性胰腺炎、以及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不全者, 無服用影響糖代謝的藥物, 近期無感染、創傷、手術等應激情況, 診斷為糖耐量異常伴肥胖患者72例, 年齡32~65歲, 其中男37例, 女35例。
1.2 方法 和觀察指標 7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 兩組間年齡、性別、BMI 無顯著性差異, 具有可比性。對照組給予飲食控制及運動治療,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二甲雙胍1500 mg/d, 分3次口服,每月檢測肝腎功能、血壓等生命體征, 并電話隨訪了解服藥情況及不良反應。實驗前及治療6個月后分別檢測BMI、FPG、2 hPG、空腹胰島素(Fins),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 = Fins(mU/L)×FPG(mmol/L)/22.5。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 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分析 治療前兩組血糖、血脂、BMI、Fins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 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BMI、血糖、血脂、Fins較治療前均降低(P<005), 而對照組除FPG、2 hPG、Fins(P<005) 較治療前有差異外, 其余指標較治療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詳見表1。
2.2 轉歸 6個月后治療組IGT 轉為正常者12例(33.3%), 仍為IGT 者22例(61.1%), 轉為DM者2例(5.6%);對照組IGT 轉為正常者7 例(194%), 仍為IGT者24例(66.7%), 轉為DM者5例(13.9%)。治療組與對照組經6個月治療后正常者、IGT 者和轉為DM者的分布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IGT的發生與遺傳易感性及環境因素有關, 其中環境因素主要是飲食不合理、熱量過高、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 缺乏運動導致身體超重, 甚至是肥胖。IGT的危險性在于可轉變為2型糖尿病, 而且IGT階段就存在TC、TG、LDLC、HDLC等生化指標不同程度改變, 這些變化對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影響較大。張翼飛等[1]對上海部分居民調查發現, 校正年齡因素后,IGT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因此有必要及早對IGT患者采取干預治療。生活方式干預雖然是一種簡便、經濟的方法, 但改變生活方式并非易事, 因此藥物干預成為在此基礎上的有效手段。
大量研究證明,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容易引起高FFA,而高FFA會引起肌細胞甘油三酯(TG)的含量增加,是引起胰島素抵抗的關鍵。FFA長期持續升高會抑制基礎狀態以及胰島素刺激的組織對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周圍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造成IGT而發展為糖尿病[2]。對于糖耐量異常的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二甲雙胍通過明顯降低FFA,減少肝糖輸出、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等機制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還可以通過減少攝食促使體重下降。而減重的益處不僅能使血糖得到控制, 還能改善血脂, 從而降低心血管危險性。近期研究發現二甲雙胍降糖新機制, Green等[3]觀察二甲雙胍對ob/ob糖尿病小鼠血漿二肽基肽酶Ⅳ(DPP Ⅳ) 活性的作用, 結果表明二甲雙胍能顯著降低ob/ob糖尿病小鼠血漿DPPⅣ活性, 并能促進外源性胰升糖素樣肽1(GLP1) 的降血糖和促胰島素釋放作用。
本研究發現, 在飲食控制和運動的基礎上使用二甲雙胍, 能明顯降低BMI、血糖(FPG、2 hPG)、血脂(TC、TG、LDLC)、Fins(P<005), 與對照組比較亦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后除FPG、Fins與治療前有差異外(P<005),其余指標較治療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單純依靠生活方式干預對IGT患者的效果并不明顯, 使用二甲雙胍可以有效改善BMI、血糖、血脂等指標。
參 考 文 獻
[1] 張翼飛 糖耐量受損人群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各代謝指標的關系.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5,13(1): 23.
[2] 劉紅 二甲雙胍治療34例肥胖患者糖耐量異常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療前沿,2012, 7(16):72.
[3] Green BD, Irwin N, Duffy NA, et al Inhibi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Ⅳ activity by metformin enhances the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 Eur J Pharmacol, 2006,547(13): 19219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