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27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術后早期腸梗阻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痛、停止排便、排氣等,但進一步明確原因相當困難。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是單純動力性腸梗阻,并無腸腔梗死的因素存在,它是腹部手術后患者常見的現象。如果該現象持續時間較長,常和手術時間長、腹腔污染重、有電
論文摘要:術后早期腸梗阻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痛、停止排便、排氣等,但進一步明確原因相當困難。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是單純動力性腸梗阻,并無腸腔梗死的因素存在,它是腹部手術后患者常見的現象。如果該現象持續時間較長,常和手術時間長、腹腔污染重、有電解質紊亂、甚至腸道本身存在功能性病變如神經節病變有關。
本文選自《全科護理雜志》辦刊宗旨:主要面向全國基層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反映國家護理科技發展動態,跟蹤國內外護理科研新動向,綜述護理科研進展,報道護理新知識、新技術,展示護理科研優秀成果及先進經驗,對各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護理起到交流、示范、引導作用。
關鍵詞:腸梗阻,全科護理雜志
手術后早期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約占術后腸梗阻的20%[1],如治療不及時或方法選擇不當,?梢鸶鼑乐氐暮蠊。作者自1995至2005年共治療24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4例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齡25~72歲,平均45.4歲。腸梗阻發生于闌尾切除術后4例,粘連性腸梗阻松懈術后、胃癌根治術后各3例,結腸癌根治術后、消化性潰瘍穿孔行胃大部切除術后、膽囊切除膽腸吻合術后、外傷性脾破裂行脾切除術后、腸梗阻急癥手術各2例,胰十二指腸損傷術后、肝破裂修補加填塞術后、外傷性腎破裂切除術后、剖腹產術后各1例。
1.2 診治及結果 本組患者梗阻發生時間為術后5~15d,癥狀與體征均符合腸梗阻的臨床特點。結合腹部立位X線攝片、CT等證實為腸梗阻。非手術治療20例,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選擇適當的抗生素,應用生長抑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腸外營養支持。手術治療4例,其中因腸管縫至切口下1例,腸扭轉1例,內疝1例,粘連性腸梗阻松懈術1例,4例術后均順利恢復。本組保守治療緩解時間,4~25d,平均12.4d。
2 討論
腹部術后并發腸梗阻分為早期和晚期,Ellozy等[2]認為,術后早期腸梗阻主要發生在術后30d內,腸蠕動恢復后再次出現腹痛、嘔吐及影像學腸梗阻證據,這一概念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3,4]。本病除可由腸麻痹、腹內疝、腸扭轉、吻合口狹窄、腸壁血腫等機械因素造成,也可以是進行手術的患者,創傷重或有炎癥,特別是手術操作范圍廣,腹腔內有廣泛粘連,剝離后腸漿膜層有炎性滲出,腸袢相互粘著,后者即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二者有時較難區別。但術后早期腸梗阻多數為EPISBO,約占90%[5]。本組24例術后早期腸梗阻患者有20例為EPISBO,占83%,機械性腸梗阻4例,占17%。梗阻癥狀多發生術后2周內,約占91%[3]。
2.1 診斷 術后早期腸梗阻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痛、停止排便、排氣等,但進一步明確原因相當困難。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是單純動力性腸梗阻,并無腸腔梗死的因素存在,它是腹部手術后患者常見的現象。如果該現象持續時間較長,常和手術時間長、腹腔污染重、有電解質紊亂、甚至腸道本身存在功能性病變如神經節病變有關。臨床上常表現為逐漸出現腹脹和腹痛,但非絞痛而是脹痛,可有反胃性嘔吐, 肛門無排氣、排便;腹部體檢主要特征是表現為安靜腹,腸鳴音消失;腹部平片特點是整個胃腸道的脹氣;螺旋CT表現為整個胃腸道均勻積液、積氣,腸管呈均勻擴張。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早期(一般指術后2周),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和動力性因素同時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3];颊咭愿姑洖橹,多呈對稱性,麻痹性和機械性腸梗阻嚴重,腹痛相對較輕,有嘔吐;腹部可有固定的壓痛區,多為腸管粘連較重的部位,觸診呈柔韌感,觸不到明顯的包塊和腸袢,腸鳴音減弱、稀少或缺失,聽不到氣過水聲和金屬音;腹部X線平片示腹部密度增高,見不到液平面或有氣液平面、腸腔積液,但無機械性、完全性腸梗阻表現典型;炎性腸梗阻的全腹CT可見腸壁水腫、增厚和粘連,腸腔不但不擴張,甚至實變。手術后早期機械性腸梗阻,是相對較為緊急的臨床類型,不要將術后早期腸梗阻全部歸類于前兩種類型,延誤診治可能造成嚴重后果。這類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是腹痛、腹脹進行性加重,腹痛呈陣發性,有腸絞窄則腹痛轉為持續性陣發性加重;腹部可見腸型和蠕動波,可能觸及孤立脹大的腸袢,聽診在尚無腸絞窄前腸鳴音比較活躍,可能有金屬音和氣過水聲,病情常進行性加重;腹部平片在較晚期腸袢有液平面出現,典型的呈階梯狀,腸袢大小不一;CT則表現梗阻近端腸管積液、積氣并擴張,可見液平面,腸壁變薄,而梗阻遠端腸管明顯塌陷,梗阻遠近端腸管直徑有顯著差異。因此腹部平片、CT掃描和臨床癥狀相互補充,對診斷有困難的患者顯得十分重要。
2.2 治療 Pickleman等[5]提出術后早期腸梗阻多數是由于粘連與炎癥引起,宜先行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時間,黎介壽[3]報道平均12~19.2d。保守治療方法:(1)持續胃腸減壓, 對于不完全性腸梗阻并且沒有胃腸吻合口者,可經胃管灌入中藥大承氣湯或四磨湯。(2)正規的腸外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3)適時應用必要的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4)應用生長抑素治療,可縮短緩解時間。同時要密切觀察有無腸壞死征象,一般機械性腸梗阻轉為腸絞窄時,腹痛性質發生變化,有腹膜炎體征出現,結合影像學檢查和化驗確立診斷,應當機立斷剖腹手術探查。
參考文獻
1 盧崇亮,何慶忠.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03,12(12):928~930.
2 Ellozy SH,Harris MT,Bauer JJ,et al.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in 242 consecutive abdominal operations.Dis Colon Rectum,2002,45(9),1214~1217.
3 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征.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6):387~389.
4 Tortella BJ,Lavery RF,chandrakantan A,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early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celiotomy for penetrating abdominal trauma. Am Surg,1995,61(11):956~958.
5 Pickle man J,Lee R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obstruction. Am Surg,1989,210:216~21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