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06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療效。方法:實驗開展時間:2018年6月-2020年6月,實驗資料:本院治療的98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盲選法分組-對照組、實驗組,每組49例患者,對照組進行西藥治療,實驗組進行中醫湯劑配合溫針灸治療,對比兩組臨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療效。方法:實驗開展時間:2018年6月-2020年6月,實驗資料:本院治療的98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盲選法分組-對照組、實驗組,每組49例患者,對照組進行西藥治療,實驗組進行中醫湯劑配合溫針灸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恢復指標、中醫癥候積分。結果:實驗組臨床各指標恢復時間低于對照組,實驗組中醫各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中醫湯劑配合溫針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效果進行觀察,發現臨床各癥狀緩解時間縮短,中醫癥候得到改善,可推廣普及。
關鍵詞:中醫;脾胃虛寒型胃痛;療效;
胃痛在西醫中是指上腹部接近心窩位置上經常發生的疼痛,屬于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常因為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以及胃下垂等引發。中醫則將胃痛納入至胃脘痛范疇,因為氣血不暢、胃氣郁滯到而導致疾病,在臨床發生率較高,疾病具有反復性。脾胃虛寒型胃痛屬于一種典型的胃痛類型,其臨床表現為胃痛隱隱、空腹更甚,進食則緩,神疲納差、大便溏薄。西醫對于該病主要使用抑制胃酸、保護胃粘膜、促胃動力藥物等進行治療,可及時緩解胃痛。但是上述治療作用有限,隨著藥物使用周期的延長,患者的耐受度下降。傳統中醫對于胃病的治療優勢顯著,結合中醫理論實現脾升胃降的作用,同時配合針灸,以提升疾病的綜合控制效果[1]。本文對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療效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開展時間:2018年6月-2020年6月,實驗資料:本院治療的98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盲選法分組-對照組、實驗組,每組49例患者。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5:24,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為(44.15±4.65)歲,病程時間10個月-6年,平均病程時間(3.18±1.15)年;實驗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6:23,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為(43.89±4.73)歲。病程時間11個月-6年,平均病程時間(3.31±1.13)年。對兩組患者各指標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西醫納入標準:1)經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2)存在近心口處疼痛;3)簽署實驗同意書。
中醫納入標準:1)食欲不振,進食少易產生飽腹感,大便稀溏等,四肢發涼、身上怕冷,脈象沉遲,舌苔白滑[2];2)進食寒涼食物后胃脘部發涼,絞痛、冷痛、隱痛,伴有吐酸水、手腳冰涼、大便稀溏。
排除標準:1)藥物不耐受;2)中途退出實驗;3)合并腎臟、肝臟等重要臟器疾病以及腫瘤。
1.2方法
對照組-西藥治療:美索拉唑(河南蜀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70)口服,每日清晨口服1次,一次15-30mg;鋁碳酸鎂咀嚼片(江蘇新?抵扑幱邢薰,國藥準字H20093610)咀嚼后咽下,一次1-2片,一日3次。
觀察組-中醫湯劑配合溫針灸,湯劑選擇補中益氣湯:黃芪30g、人參、柴胡、炙甘草、陳皮各10g,炒白術15g、升麻5g、刺芫荽9g,同時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如患者出現中焦痰濕則加入半夏、茯苓各8g。如患者肝氣不暢則加入香附、延胡索各8g。如胃部淤血,則增加丹參、川穹各6g。如積食則增加枳實、厚樸各8g。藥物配置結束之后加清水煎煮,取其中300ml分早晚2次服用;溫針灸:穴位選擇足三里、雙側天樞、關元、中脘,取0.3*400mm毫針,患者仰臥于針灸床上,對穿刺穴位皮膚進行消毒,將毫針刺入穴位2.5寸位置,在運針得氣之后點燃艾柱,置于針柄位置,將熱感通過針灸針傳遞至患者體內,待2柱艾柱點燃結束之后停針10min。
兩組治療方式均維持14d。
1.3觀察指標
首先,對比兩組臨床恢復指標,包括胃痛消失時間、大便正常時間以及胃酸消失時間。
其次,對比兩組中醫癥候積分,癥狀包括胃部隱痛、反酸噯氣、胃脹、惡心嘔吐,使用癥候積分法,分值在0-3分之間,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
2.1對比兩組臨床恢復指標
實驗組臨床各指標恢復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如表1。
2.2對比兩組中醫癥候積分
實驗組中醫各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如表2。
3討論
胃痛在胃腸道疾病中發生率較高,一般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以胃痛為主訴,同時還伴隨著噯氣、惡心和胃脹等其他癥狀。而中醫認為胃痛則是因為脾功能失調而導致,造成肝氣犯胃,飲食傷胃,導致脾胃虛寒型胃痛,可通過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甘溫通補的方式進行干預[3]。
相關知識推薦:中醫藥類審稿快的期刊雜志
數據分析可見:實驗組臨床各指標恢復時間低于對照組,實驗組中醫各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西醫對于脾胃虛寒型胃痛主要以保守治為主,無特效治療藥物,僅能對胃腸平滑肌進行松弛,促進胃部排空,降低胃壁張力、抑制胃酸分泌和保護胃黏膜的方式對疾病進行緩解,雖然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遠期效果不理想;中醫認為該病本虛標實,疾病的根源在脾胃,因長期食生冷、飲食不節、過度勞倦而導致中焦虛寒,胃部失去溫養,出現胃痛,因此使用補中益氣湯對脾胃進行溫補,散寒止痛[4]。湯劑中白術可以健脾益氣,升麻、黃芪和人參補氣效果顯著,柴胡可以益氣,陳皮則可調和中氣,當歸利于脾腎功能恢復,炙甘草則可以調理中氣,而刺芫荽粗促進食物消化[5]。同時結合癥狀進行辨證施治,可對脾胃進行溫補,并行氣活血;溫針灸則是一種新型的針灸方式,通過艾條燃燒將熱量傳輸至穴位,實現溫經通絡、溫中和胃的目的,穴位選擇足三里則改善胃痛,雙側天樞、關元、中脘可健脾溫中、益氣生血,因此進行針灸之后可以對中焦氣機進行疏通,與補中益氣湯聯合使用可更好的對臨床癥狀進行改善,縮短疾病恢復時間,提升干預效果[6]。
胃痛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在治療中也主要是以常規西醫治療為主,但采用西醫治療的目的是對病情加以控制,因此在治療后很容易出現病情反復情況,增加患者痛苦。而且目標胃痛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都產生嚴重影響,因而需要亟需改進和優化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中醫辨證治療中將胃痛歸為由于濕寒內侵,以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習慣造成的脾胃功能失調,其中胃是主要的病變位置,同時與脾、肝臟等器官之間也存在直接的聯系,并且在治療中還會根據患者病理類型的不同進行針對性治療。其中脾胃氣虛型胃痛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空腹痛、舌苔慘白、脈搏虛弱、四肢不溫等,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中藥材,在有效控制病情進展的同時,盡可能的得到根治效果。通過使用焦白術、黨參、紅木香、白芍、炙黃芪、佛千手、桂枝、炙甘草、茯苓多味中藥材,能夠直達病灶,起到補脾的功效,同時大腸興奮程度也有所增強,進而促進胃排空,有效緩解患者痛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本次調查結果中顯示,研究組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其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7.62%,患者復發幾率大大降低,各項生化指標和臨床癥狀都得到顯著改善,而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參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8.10%。綜上所述,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胃痛,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值得推廣。
綜上,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療效顯著,可通過補中益氣湯與溫針灸聯合的方式對胃部功能進行調理,縮短疾病恢復時間,改善臨床癥狀,作用效果突出。——論文作者:蘇曉蕓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