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滴眼液治療眼底疾病研究醫學刊發論文

發布時間:2014-03-26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眼底病治療方式研究中,滴眼液的研制相對較少。因為眼部各種屏障的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滴眼液很難到達眼底,更遑論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因此,人們的目光多投向其他給藥途徑或各種釋藥系統。但施圖倫研制成功了,大量實驗證明它可以用于眼底疾病。這說明眼底疾

  關鍵詞:滴眼液,眼后節疾病,醫學刊發論文

  摘要:在眼底病治療方式研究中,滴眼液的研制相對較少。因為眼部各種屏障的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滴眼液很難到達眼底,更遑論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因此,人們的目光多投向其他給藥途徑或各種釋藥系統。但施圖倫研制成功了,大量實驗證明它可以用于眼底疾病。這說明眼底疾病不是滴眼液的禁區,為此,我寫了這篇綜述,以系統了解滴眼液治療眼底疾病的進展。

  目前,關于眼后節疾病的治療研究是眼科學的熱點。大部分眼底疾病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許多人因此而視力下降或致盲,在心理和物質方面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形形色色的藥物、手術、各種替代療法被研究,以其解決部分難題。近年,日本有關于用核酸滴眼液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AMD)研究,至于是否能像施圖倫一樣得到大家認可,尚需進一步試驗。醫學刊發論文《藥物分析雜志》1981年創刊,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藥學會主辦,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原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承辦,藥物分析雜志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學術期刊。ISSN:0254-1793,CN:11-2224/R,郵發代號:2-237。

  1.眼球的特殊解剖結構建立了各種眼部屏障

  根據眼部獨特的解剖和生理,滴眼劑在眼局部的吸收有極大的挑戰性。它的靜態屏障包括角膜、鞏膜、血--水屏障和血--視網膜屏障;動態屏障包括脈絡膜、結膜的血液流動,淋巴回流和淚液稀釋等。

  1.1淚膜屏障 淚膜屏障與局部用藥的生物利用度負相關,也是影響藥物滲透的第一道屏障。淚膜屏障包括導流、瞬目、淚膜、淚液更新率和催淚作用等。據估計人類淚液體積是7μl, 而結膜囊可容納滴眼液30μl 。淚液更新速率為1μl•min-1, 絕大部分滴眼液滴入眼部后 15–30 s 將被清除。再者,藥物直接通過結膜囊經局部毛細血管吸收或在溶液流入鼻腔后吸收,到達眼內組織的有效劑量可能不足5% 。即使藥物改變劑型,從其它給藥系統如微球、脂質體中持續釋放到淚液中也只能使藥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達到10%。

  1.2角膜 角膜作為一種機械性屏障保護眼部組織并限制外源性物質的進入。它由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后彈力層、內皮細胞層組成。上皮細胞層約占整個角膜厚度的10% ,但細胞總量約為角膜細胞的90%。作為親脂性組織,它對親水性藥物的局部滲透造成極大的障礙。此外,上皮細胞層的表面細胞側壁之間由粘連小帶連接,這種粘連小帶緊接角膜前的淚膜,共同延緩藥物的滲透。基質層由膠原纖維構成,約占整個角膜厚度的90% ,與上皮層相反,基質層富含水分,延緩親脂性藥物的吸收。因此,作為眼部的第二道屏障,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富于脂類,脂溶性和非極性物質易于通過,而基質層則較易被水溶性物質和極性物質通過。所以理想的滲透性藥物必須具有雙相溶解性,即既有水溶性,又有脂溶性。

  1.3結膜 結膜富含血管和淋巴,藥物吸收后進入血液循環而降低治療前節病的生物利用度。結膜上皮層間緊密連接也延緩親水分子的積極移動。

  1.4鞏膜 鞏膜幾乎全由膠原纖維組成,它源于角膜緣,包繞角膜外的整個眼球,表面積約占整個眼球的10/11。 鞏膜的通透性良好,Bill(1965)報告:當注射大分子的白蛋白和糊精到兔眼的脈絡膜上間隙時,這些物質能夠順利通過鞏膜到達眼球壁外。近年來某些研究認為通過鞏膜的藥物滲透率與分子半徑相反,即線性蛋白比球形蛋白的滲透性差。還有一些研究認為藥物的分子極性影響鞏膜的滲透性,因為與帶負電荷的蛋白多糖綁定,帶正電荷的分子滲透性較差。

  1.5血-房水屏障 血-房水屏障由睫狀體的血管內皮細胞和無色素睫狀上皮層的緊密連接構成,阻止大分子物質進入房水。但此屏障不是絕對的,中等大的分子和水溶性物質能以各種不同的速率通過屏障。相對而言,脂溶性物質較易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房水。

  1.6血-視網膜屏障 血-視網膜屏障(BRB)由內屏障和外屏障組成。內屏障為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及其連接構成,外屏障則由脈絡膜毛細血管基底膜、Bruch膜、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間的連接組成。BRB的通透性分為內向通透性和外向通透性,前者是物質經BRB透入神經視網膜,后者是指物質由神經視網膜到達視網膜毛細血管或脈絡膜。因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單向主動運輸及視網膜色素上皮泵的作用,內向通透性明顯低于外向通透性。

  2、眼后節給藥途徑

  目前一般采用4種途徑向眼后節轉運藥物--局部給藥、全身給藥、眼周給藥和眼內給藥。

  局部給藥包括滴眼液、眼膏、脂質體、微粒等劑型,它們可以穿過結膜彌散透過鞏膜進而進入眼內組織,但由于上述屏障存在,這種典型的方法在眼后節的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并不能達到有效濃度。目前治療眼后節疾病唯一證明有效的滴眼液是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

  全身給藥包括口服藥、靜滴等,雖然它們可將藥物運送至眼后部,但由于較大的劑量經常不可避免地產生明顯的副作用,這點一直為人所詬病。

  眼周給藥包括結膜下給藥、眼球筋膜下給藥和球后給藥等,藥物包括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多用于術中或術后,給藥次數受限且風險較高。

  眼內給藥包括各種玻璃體植入裝置,玻璃體內注射則是將藥物運送至眼后節組織的最直接的方法。植入裝置優點眾多:①眼部滯留時間長,無需多次給藥,藥物利用度高;②給藥量準確,藥物不會隨淚液流失;③緩慢或恒速釋藥;④全身吸收少;⑤植人玻璃體可減少藥物的毒性并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其缺點:①異物感;②需手術植入玻璃體和取出;③無菌要求嚴格;④無毒,并能夠被生物降解。玻璃體內注射常用藥物包括曲安奈德、雷珠單抗、貝伐單抗等,主要用于黃斑水腫、視網膜血管性疾病、老年性黃斑變性等。它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容易造成視網膜脫離、出血,眼內炎和白內障等。

  3、眼部釋藥系統

  眼部釋藥系統目前研究較多,成效顯著。根據釋藥系統不同,可選擇不同的給藥途徑。以下是現階段的釋藥系統:

  1、凝膠系統 (1)生物黏附性凝膠

  (2)在位形成凝膠:①PH敏感型

 、跍囟让舾行

 、垭x子敏感型

  ④混合型

  2、膠粒系統 脂質體、納米粒、微乳

  3、微粒系統 微型膠囊、微球體、毫微粒體

  4、植入系統 干細胞

  5、基因治療 腺病毒p21基因

  6、其它 眼部電控藥物離子導入、前體藥、羊膜

  4、施圖倫的應用

  施圖倫滴眼液通用名是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 。由Pharma Stulln GmbH生產,適應證是黃斑變性和各種類型的眼疲勞。施圖倫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洋地黃和七葉亭苷,二者均為血管活性藥物,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黃斑變性,干眼,視疲勞。SIMON等(1961)的研究發現洋地黃有激活色素上皮酶(例如鈉—鉀激活ATP 酶)的作用,這樣就能增強色素上皮細胞功能,從而增強其消化吞噬感光細胞外節物質的作用,同時增加輸送營養物質,保證感光細胞的能量供應,及時消除代謝產物,減少或不發生色素上皮胞漿中的消化不全的殘余體,不再發生(或少發生)消化殘屑,不至于發生玻璃膜基底的沉積、增厚而形成的玻璃膜疣,保護感光細胞及脈絡膜毛細血管,使視網膜不受損害,不致萎縮,避免或減輕黃斑變性。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