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19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作者將 27例腦動脈三分支以下閉塞的患者隨機分為三組 ,分別采用三種動靜脈轉流的術式進行治療。經臨床觀察表明兩個平面原位靜脈動脈化重建缺血肢體循環 ,近期癥狀改善和遠期供血能力均明顯優于深組低位轉流 ,優于大隱靜脈原位動脈化。為血栓閉塞性脈營炎
摘要作者將 27例腦動脈三分支以下閉塞的患者隨機分為三組 ,分別采用三種動靜脈轉流的術式進行治療。經臨床觀察表明兩個平面原位靜脈動脈化重建缺血肢體循環 ,近期癥狀改善和遠期供血能力均明顯優于深組低位轉流 ,優于大隱靜脈原位動脈化。為血栓閉塞性脈營炎 ,動脈粥祥硬化 ,以及其它原囤引起的胭動脈三分支以下閉塞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動靜脈 轉流術,外科靜脈動脈化灌注壓灌流量與正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AO),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胭動脈三分支以下閉塞型更是臨床棘手的問題。作者采用股胭兩個平面原位靜脈動脈化的術式向缺血肢體遠端提供組織營養,經臨床觀察證實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院1987年10月-1995年6月收住的下肢缺血病人,經Seldinger法動脈造影或DSA證實為胭動脈或胭動脈三分支以下閉塞27例。深靜脈順行造影主干無明顯病變,大,小隱靜脈晝影,隨機分三組研究,毎組9例c
1.2方法
A俎:采用深組低位分期効靜脈轉流。.
B組:行大隠靜脈原位靜脈効脈化,
C俎:股平面靜脈幼脈化手木同B組。膕平面手木カ在膕奪解剖呈露小臆靜脈,膕効脈,胚腓干効脈,然后行小隠靜脈與膕効脈或胚腓干脈端側吻合,來角カ30"*,吻合前用肝素生理盆水持綾加圧灌注小隠靜脈S~10分仲,直至阻カ突然消失。折弦后的管徑平均2.9Smm。
1.3 觀察指標
術中取病變血管送病檢。術前術后1~7周按預定的時間,部位測患肢足背,趾端皮溫;測阻抗血流圖;趾端血氣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動脈造影(Seldinger法或DSA);觀察比較癥狀改善情況及各種實驗室檢測結果。
2結果
2.1 病理結果
27例病變血管病檢均符合TAO病理改變。
2.2
物理檢查結果大、小隱靜脈走向淺表部位可觸及搏動,多.普勒聽診儀可聞及瘺口的體表部位有血管雜音。
2.3突驗室檜測情況
2.3.1 患肢皮溫升高情況用上海醫用佼表「生六的7071半辱體點溫汁橙測A組木后皮溫平均升高3.1t. B俎平均升高2.2t,C狙平均升高S.Sて(最高8こ),最低升高3.2て)。三俎囘均有明星差昇(P<0.0S).
2.3.2 阻抗血流圉波形変化A狙木后明是改善4例,略有改善2例,與木前無差昇3例。B俎波形明晝改善S例,迸歩3例,波形仍消失1例。C組波形恢夏正常6例.接近正常2例.波形仍低于1例。
2.3.3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檢查采用美國產DIA - SONLCS SPECTRA VST儀器。術后1周復查閉塞主千仍無彩色血流顯像,吻合口通暢時瑩光屏上動靜脈頻譜之間顯示五彩相嵌的血流圖像。A組通暢S例,4例無圖像。B組通暢4例,5例無血流顯像。C組兩個平面瘺口均通暢的5例,3例吻合口閉塞,1例股平面通暢,胭平面血流圖像欠佳。作者同時測得股淺動脈平均流速A組為6.8+4.2cm/s, B組為6.7士3.9cm/s,C組為6.6土4.0cm/sc胭動脈平均流速A組為4.1士2.5em/s,B組為4.0+2.6cm/s, C組為4.0士2.5cm/s。三組中注入大、小隱靜脈,脛腓千靜脈的平均流量分別為210ml/ min, 170ml/ min, 185ml/ mirin。
2.3.4血氣分析采用瑞氏AVL- 995型分析儀分析。術后1周測患肢趾端血,A組4例氧飽和度比術前平均提高50%,2例提高30%,3例與術前無差異。B組3例提高50%,3例提高30%,無變化3例。C組3例提高80%.5例提高50%.1例提高30%。含氧量A組平均提高5.5vol%,B組5.0vol%. C組提高9.5val%。經統計學處理C組與A.B兩組有顯著的差異性(P<0.0S).而A,B組差異性不明顯(P>0.0S)。
2.3.5復 查動脈造影術后第 5周見各瘺口無論閉塞與否周圍均有豐富的側支循環。A組橋式血管及脛前、后靜脈顯影4例,2例靜脈段無造影劑,3例吻合口動脈端閉塞。B組大隱靜脈5例顯影,4,例不顯影,膝上、足靴區交通支顯影4例。C組大、小隱靜脈都顯影,足背靜脈弓亦顯影5例,大隱靜脈瘺口閉塞3例,小隱靜脈痿口閉塞1例。
3療效對比
根據中國中西結合周圍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療效標準[5],A組臨床治愈2例,顯著有效3側,進步3例,無效1例。B組臨床治愈1例.顯著有效4例,進步2例,無效2例。C組臨床治愈4例,顯著有效3例,進步2例。
4隨訪結果
三組27例病人均追蹤隨訪平均3年(1988~ 1994年),A組恢復正常工作3例,輕工作4人,復發截趾2人。B組恢復正常工作2例,輕工作3例,復發截趾4例。C組恢復正常工作5例,3例改換輕工作,1例跛行病退,無復發截肢者。
5討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簡介 英文名稱: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慢性周圍血管狹窄或閉塞的疾病。又稱伯格氏病。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煙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該病主要侵犯肢體,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動脈及其伴行的靜脈和淺靜脈,受累血管呈現血管壁全層的非化膿性炎癥,管腔內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現進行性狹窄以至完全閉塞,引起肢體缺血而產生疼痛,嚴重者肢端可發生不易愈合的潰瘍及其壞疽。治療可對癥,采用血管擴張藥、止痛劑,必要時可進行各種手術治療。
TAO是肢體廣泛動脈閉塞性疾病,胭動脈及胭動脈三分支以下閉塞型占1/21+1. 致殘率高,深組低位分期動靜脈轉流近期療效滿意[$),大隱靜脈原位轉流其效果不盡人意。追究原因是TAO病變雖在中,小動脈,但其伴行靜脈常常受到累及使供血通道不暢,以大隱靜脈為輸出道則因動靜脈端側吻合,灌注壓不足,吻合口高,行程遠,交通支分流,以致沒有足夠的動脈血到達缺血肢體遠端。——論文作者:紀國
相關期刊推薦:《中外醫學研究》以促進國內外醫學學術交流和醫學科學發展為宗旨,以推廣現代醫學先進技術、交流臨床防病治病經驗、普及醫學科技新知為己任,服務廣大醫藥衛生科技人員。設有:專家論壇、論著、綜述、衛生管理、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短篇報道、學術講座、護理與康復、社區衛生、中醫中藥、政策研究、醫藥之窗、創新管理、影像與檢驗、調查研究、個案報道、國外醫學等多個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