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06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鋇為銀白色金屬,略帶光澤,鋇的化學性質活潑,可與水反應,放出氫氣,易氧化,通常浸泡在礦物油中保存。金屬鋇主要用于制造各種合金或精煉金屬。自然界中的鋇多以硫酸鋇和碳酸鋇方式存在,鋇礦開采、冶煉、制備和使用鋇化合物過程會有接觸。 常見的鋇化合物
鋇為銀白色金屬,略帶光澤,鋇的化學性質活潑,可與水反應,放出氫氣,易氧化,通常浸泡在礦物油中保存。金屬鋇主要用于制造各種合金或精煉金屬。自然界中的鋇多以硫酸鋇和碳酸鋇方式存在,鋇礦開采、冶煉、制備和使用鋇化合物過程會有接觸。
常見的鋇化合物有氯化鋇、碳酸鋇、硫酸鋇、醋酸鋇、硝酸鋇、硫化鋇等。金屬鋇幾乎無毒,鋇鹽的毒性大小與其溶解度有關,可溶性鋇鹽如氯化鋇、碳酸鋇、醋酸鋇、硝酸鋇等有劇毒,硫酸鋇、碳酸鋇幾乎不溶于水,但碳酸鋇溶于鹽酸形成氯化鋇則具毒性,如果誤服與胃酸反應可引起中毒。氯化鋇用于鋼材淬火、電子儀表制造,還可以作為殺蟲劑 ;碳酸鋇用作殺鼠劑,并用于玻璃、陶瓷、搪瓷工業 ;醋酸鋇用于媒染劑、硫酸鹽和鉻酸鹽沉淀劑、有機反應催化劑、制藥工業;硝酸鋇用于煙火、搪瓷、殺蟲劑、鋇鹽制造。硫酸鋇與硫化鋅、氧化鋅混合形成的鋅白,俗稱立德粉,是白色顏料 ;硫酸鋇用于胃腸造影和紡織品、塑料等的填充劑 ;硝酸鋇用于焰火和信號彈制造。
鋇中毒臨床表現
職業性鋇中毒主要由于呼吸道吸入引起,見于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意外事故,如碳酸鋇烘干爐維修時違反操作規程或個人防護不當導致大量吸入而發生急性中毒。液態可溶性鋇化合物可經創傷皮膚吸收 , 淬火液爆濺灼傷皮膚,掉入硫化鋇或氯化鋇池內 , 可經皮膚吸收而中毒。
非職業中毒大多由誤食引起,如將鋇鹽誤作發酵粉、堿面、面粉、明礬等食入。人經口服氯化鋇中毒劑 量 為 0.2 ~ 0.5 g, 致 死 量 為 0.8 ~ 0.9 g。
可溶性鋇鹽吸收迅速,中毒癥狀發展較快,急性鋇中毒的潛伏期可短至幾分鐘,長者可達 10 ~ 20 h,多數在 0.5 ~ 4 h 發病,發病時間長短與吸入量相關。吸入中毒者發病有頭痛、眩暈、全身無力及肢體麻木感,還有咽痛、咽干、咳嗽、胸悶、氣短癥狀?诜扇苄凿^鹽發生的急性中毒,開始出現胃腸道癥狀,如口腔、咽喉部及食道等處有干燥和燒灼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血性大便 ;同時可伴有頭痛、眩暈、復視、耳鳴、口唇周圍麻木感、刺痛等。由于頻繁嘔吐和腹瀉,常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多量鋇離子被吸收入血液后,對患者全身肌肉細胞產生過度刺激和興奮作用,出現面肌及頸肌緊張,肌肉震顫和抽搐。其他癥狀有心動過速、早搏、心律不齊、血壓升高、血鉀降低等。嚴重中毒可引起心室顫動,甚至心搏驟停。部分患者會因膀胱痙攣而出現尿閉現象。隨著病情發展可見進行性肌麻痹,肢體活動障礙,眼瞼下垂,吞咽障礙,呼吸困難,心率緩慢,血壓下降,最后發生昏迷、心力和呼吸衰竭。
職業性急性鋇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原則
職業病診斷醫師依據 GBZ63- 2017《職業性急性鋇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診斷》,根據短期內吸入或經受損皮膚吸收大量可溶性鋇化合物的職業接觸史,出現胃腸道刺激癥狀、低鉀血癥、肌肉麻痹、心律失常為主的臨床表現,結合心電圖、血清鉀的檢查結果,參考工作場所職業衛生學資料,綜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類似疾病后,進行急性鋇及其化合物中毒診斷。根據癥狀輕重,診斷分為輕度、中毒、重度三級。對于短期內吸入或經受損皮膚吸收大量可溶性鋇化合物后出現頭暈、頭痛、咽干、惡心、乏力等癥狀,肌力、心電圖、血清鉀無異常發現,48 h 內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者診斷為接觸反應。接觸反應的診斷結論不屬于職業病診斷,不享受職業病待遇。
治療原則
立即使患者脫離中毒事故現場。皮膚接觸者立即脫去污染衣服,用大量流動清水清洗污染皮膚。眼睛接觸者立即提起眼瞼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然后送醫。經呼吸道吸入鋇化合物粉塵者,粉塵沉積在咽部可吞咽入消化道,及時、反復漱口,并口服硫酸鈉或硫酸鎂 20 ~ 30 g,生成難溶性鋇鹽,減少消化道吸收。及時、足量補鉀,在心電圖及血清鉀嚴密的監護下進行,直至檢測指標恢復正常,然后酌情減量,穩定后停藥。出現呼吸肌麻痹,血氣分析提示呼吸衰竭時,應及時進行機械通氣。中度、重度中毒患者,早期給予血液凈化治療。心律失常者給予相應藥物。心跳呼吸驟停時,應及時予以心肺復蘇。
其他處理
輕、中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復原工作。重度中毒治愈后應調離原作業崗位。勞動能力受影響者可申請勞動能力鑒定。
鋇及其化合物作業的職業病危害防護
作業場所以及儲存、運輸的預防措施
第一,生產使用場所的工程技術防護措施。生產或使用鋇及其化合物,應采用自動化、密閉化、通風除塵的生產工藝,消除或減少鋇鹽接觸。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連衣式防毒物滲透防護服,戴防化學品手套。定期清掃工作場所,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酸類和氧化劑接觸。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包裝破損。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
第二,儲存安全。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包裝密封。與氧化劑、酸類、食品添加劑分開存放。搬運輕裝輕卸,預防包裝破損。儲區應配備有泄漏應急處理工具、材料和容器。
第三,裝運安全。運輸前,應對運輸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考核,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車輛運輸許可證后方可上崗。
鐵路運輸時應嚴格按危險貨物配裝表進行配裝。檢查包裝容器的完整和密封性,運輸過程確保不泄漏、傾倒、墜落、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裝混運,運輸途中防止日光暴曬、雨淋。運輸車輛配備泄漏應急處置設備。公路運輸按照指定路線行駛,不許在居民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個人防護措施
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操作人員佩戴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連體式防毒物滲透服,戴防護化學品手套。工作完畢,工作服單獨存放,洗后備用,工作場所不得吸煙、飲水、進食。
.輔助防護設施
按規定配置泄漏處置器材,工作場所應設置清潔供水設備,設置沖洗噴淋設備和洗眼器。根據生產特點和實際需要設置休息室、更衣室等。
職業安全管理措施
用人單位應按照規定組織作業人員做好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及時發現職業禁忌證和疑似職業病人員并妥善安置。上崗前健康體檢發現神經、肌肉、心血管系統疾病等職業禁忌證者,不得從事鋇作業。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脫離鋇作業。對于短時間較大量接觸者,需要立即進行應急體檢,必要時住院觀察。
加強生產、使用、儲存、運輸過程的職業衛生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建立職業病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維護、檢修制度并嚴格貫徹執行。
定期檢測作業場所危害物濃度,及時發現問題并整改。應經常檢查、維修生產和使用鋇及其化合物的設備等,防止“跑、冒、滴、漏”發生。
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均應正確理解所接觸毒物的安全技術說明書,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主管領導和主管人員應參加安全生產監管行政部門組織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并考試合格 ;工人三級培訓應培訓職業病防治知識,要求工人了解鋇及其化合物的危害特性,掌握泄漏緊急處置措施和個人防護措施,掌握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保養方法。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
成立應急救援組織,制定相應毒物中毒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定期組織救援演練和總結,確保事故應急救援行動及時有效。
泄漏事故的緊急救援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建議應急人員戴防塵口罩(全面罩),穿連體式防毒物滲透服,避免直接接觸泄漏物,小量泄漏用塑料布或帆布覆蓋,然后收集回收或運送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相關期刊推薦:《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1983年創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是勞動衛生職業病學科的綜合性醫學科技期刊,該刊現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重點報道我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領域防治及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新技術和新經驗,反映國內本學科學術水平和進展。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咨詢期刊天空在線編輯。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