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18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現在腦梗死的新治療方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預防此病的產生呢?本文是一篇醫學治療論文。在腦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區和周圍缺血半暗帶組成,其中心的梗死區腦細胞完全死亡,而周圍的缺血半暗帶仍存在側支循環,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經元,因此,迅速
現在腦梗死的新治療方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預防此病的產生呢?本文是一篇醫學治療論文。在腦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區和周圍缺血半暗帶組成,其中心的梗死區腦細胞完全死亡,而周圍的缺血半暗帶仍存在側支循環,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經元,因此,迅速恢復血液供應、保護這些可逆性損傷神經元是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
摘要:急性腦梗死是由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損害,包括不同病因、病理損害、臨床表現及轉歸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如果不及時進行診治,會出現較高致殘率、死亡率和復發率[1],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目前尚缺乏對基層醫院急性腦梗死流行病學及預后的相關研究。本文擬對3所縣級醫院2005~2011年急性腦梗死病例的流行病學資料及預后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為基層醫院防治急性腦梗死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基層醫學,腦梗死,醫學治療論文
資料和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廣西博白縣人民醫院、博白縣中醫院及博白縣紅十字會醫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急診或相應專科病房確診為急性腦梗死患者。腦梗死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及體征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要點[2],并全部經過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②發病時間均在1周內。排除標準:①經頭顱CT檢查排除腦梗死診斷;②陳舊性腦梗死患者。最終入選病例共3476例,其中男2159例,女1317例,男女之比為1.64∶1;患者年齡19~88歲,其中19~29歲8例,30~39歲25例,40~49歲334例,50~59歲588例,60~69歲1514例,70~79歲793例,80~88歲214例。各年發病人數分布情況:2005年281例,2006年326例,2007年489例,2008年506例,2009年573例,2010年623例,2011年678例。
2.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學資料及預后情況,專門制表進行登記、統計,觀察腦梗死的類型、各年腦梗死季節分布情況以及轉歸情況。
結 果 1.腦梗死類型 單發性腦梗死2635例(占7581%),多發性腦梗死417例(占1200%),大面積腦梗死97例(占279%),腔隙性腦梗死122例(占351%),腦干梗死26例(占075%),小腦梗死17例(占049%)。
醫學論文:《心腦血管病防治》,《心腦血管病防治》(雙月刊)創刊于2001年,由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辦,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浙江大學醫學院、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和北京市高血壓聯盟研究所協辦。主要報道心、腦、血管病學術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內、外科診治經驗,以及密切結合心腦血管病防治及臨床有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經驗,是廣大臨床醫務人員的良師益友。
2.季節分布特點 腦梗死以冬季節高發(10~12月),而夏秋季發病率相對較低(4~6月,7~9月)。見表1。
3.腦梗死治療轉歸情況 3476例病人經治療后,最終痊愈出院1539例(44.28%),出院時仍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或意識障礙等后遺癥共178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動出院病例152例(4.37%)。
討 論 急性腦梗死為基層醫院常見病和多發病,本組資料顯示,近7年來腦梗死的急診人數呈現略有增長趨勢,有明顯季節性差異,冬季高發。其發病類型以單發性腦梗死和多發性腦梗死為主,而大面積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腦干梗死、小腦梗死所占比例較小。
腦梗死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初步統計分析發現,①基層醫院急性腦梗死患者年齡段以50歲以上中老年人為主,高達89.43%(3109/3476),小于50歲者則僅占10.57%(367/3476)。中老年人多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腦血管病的各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腦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發新的并發癥,最終可發展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這警示急診科和神經內科醫師在診治急性腦梗死患者時,應高度重視基礎病的治療,同時還要有全局觀念,關注各臟器之間互相依賴或相互影響的內在聯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降低急性腦梗死的死亡率。②腦梗死發病存在性別差異,男性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吸煙、酗酒、高鹽高脂飲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對腦血管的保護作用有關[4]。③秋冬季好發,這可能與該季節血壓波動較大有關,應積極做好預防。盡管年齡增長和性別是腦梗死的一種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體檢來發現高危人群,積極干預危險因素,并通過改變中老年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等措施來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腦梗死發病率,以減輕社會、家庭的經濟負擔。
但我們初步調查顯示,基層醫院急性腦梗死的致殘率和病死率仍然較高,分別達到51.35%(1785/3476)和4.37%(152/34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農村老百姓缺乏相關醫學知識,未能及時判斷并及時就診;②急診腦卒中“綠色通道”不夠通暢,耽誤了最佳溶栓時間[6];③?浦委熂夹g有待提高;④農村居民收入有限,無法承擔較高醫療費用,提前出院。
基層醫院要降低急性腦梗死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環節進行改進:一是要加強農村群眾急性腦中風醫學科普知識教育,讓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腦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現,發病后能及時到醫院就醫。二是對醫院急診腦卒中“綠色通道”進行規范與培訓。急診醫生和護士要有緊迫感和時間觀念,急性腦梗死治療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病后6小時這一短暫的時間窗[7],對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診服務流程,在病人到達急診科10分鐘內完成常規評估和保持呼吸道通暢等穩定處理,爭取在45分鐘內完成抽血化驗和心電圖及CT或MRI檢查,盡快使用抗血栓藥物或者抗血小板藥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帶的側支循環,對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時內使用溶栓藥物,促使閉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組織的再灌注,以改善預后,減少致殘率。三是普及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減輕了農民或城鎮居民醫療負擔,提高了發病后的住院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