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17所屬分類:計算機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有關報告[1] 數據統計,目前手機網民已達3.88 億,占網民總體的72.1%,迎來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期,為科學文化傳播模式的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因此,利用移動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科學文化傳播模式,搭建先進
論文摘要: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有關報告[1] 數據統計,目前手機網民已達3.88 億,占網民總體的72.1%,迎來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期,為科學文化傳播模式的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因此,利用移動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科學文化傳播模式,搭建先進有效的科學文化傳播平臺,更好地推進科學文化的傳播與普及是十分有益的。
《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是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2007年7月創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報道科技人才成就、創新成果、品牌范例具有權威性和可讀性的中央級綜合月刊,是各界學習借鑒與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本刊自創刊以來,體現了高品質、多角度、深層次、大影響的辦刊風格。兩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與科學家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雜志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通過參加報道“國際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2007年世界夏季特奧會、黨的十七大等多項國家重大活動,雜志得到飛躍發展。特別是作為全國“兩會”上會媒體、亞洲企業年會支持媒體、第十一屆科博會戰略媒體等,本刊以其獨特的視角,對國內外多位高端人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創新人物、創新成果等進行了獨家專訪報道,博得各界的好評與認可。
1 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傳播特點
1.1 隨時隨地性
在移動互聯網興起之前,豐富的信息都是通過PC 端來實現傳播和共享的,限制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空間性;而移動互聯網技術在社交化的基礎上將傳統的PC 端方式做了位移, 消除了時空維度對信息傳播的限制[2],實現了傳播的隨時性、隨地性。與其他媒體相比,移動互聯網信息發布與信息接收之間的時間之差更小,不僅可以實時獲得信息,同時也可以實時向別人傳遞信息。
1.2 分享互動性
移動互聯網不但縮短了信息發布流程和時間,而且與社交較好地形成融合,激發了移動端用戶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人們可以通過主動參與和互動,將需求和答案反饋給信息發布者;也可以通過分享功能,將自己獲得的和原創性的信息在有限的范圍內傳遞,比如說微信的朋友圈功能等。
1.3 個性化定制
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往往只能實現某種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影像等千遍一律的表現形態,而且用戶對于信息的篩選、接收和范圍也很被動。而移動互聯網是真正能夠與用戶建立起聯系,讓用戶自己篩選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產品類型和服務內容。例如手機報和電子書的訂閱以及微信的公眾賬號,都把選擇權交給了用戶。
2 科學文化傳播的內涵
所謂科學文化是指以自然界為指向,基于嚴謹的科學知識、規范的科學方法、理性的科學思想而形成的文化體系[3]。科學不僅作為一種專門知識, 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在全社會傳播和互動, 是科學與人文的交流過程, 同時也是兩種文化的融合過程。與以往的科學普及相比,科學文化傳播具有其獨特的內涵,講究的是科學與公眾的相互互動: 一方面繼續延續科學普及,向公眾傳播科學文化, 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融合文化元素于科學中,提升科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公眾可以通過其對科學社會作用的合理評價, 通過積極主動地創作和傳播科普內容,參與到科學文化的塑造和傳播過程中來。
3 科學文化傳播的新模式和新渠道
移動互聯網不但能將便捷有趣的科學文化內容傳播給公眾,而且可以讓公眾獲得更為人性化的互動參與方式,不斷涌現出新的科學文化傳播模式和渠道。
3.1 手機“四信”渠道
短信是移動互聯網讓人們最早接受的方式之一,因其具有同發群發、送達效率高等優勢可為科學文化傳播服務開辟新的途徑,同時短信的低價收費也讓人們通過短信回復、轉發等功能主動參與到科學文化傳播中去。隨后出現的彩信、飛信甚至是現下最流行的微信更是拓展了短信服務的內容和范圍,不但能將圖片、聲音等多種媒體格式的科普信息傳遞給公眾,公眾也可以將原創作品或者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朋友圈里,通過這種實時傳播、逐層滲透、人人參與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公眾獲取知識的欲望,還可以為科學傳播貢獻一己之力。我國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開通的 “中科院之聲”官方微信,利用其智力資源優勢,通過這種網絡交互的新傳播方式解讀社會關切的科學熱點,達到傳播科學文化服務公眾的目的。
3.2 移動社交網絡模式
社交網絡已經成為當前科學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從之前的論壇(BBS)、科學博客再到如今的Facebook、Twitter、微博、說說[5],都讓每個人成了科學傳播的主人, 把科學文化傳播變為了一種更加民主和主動的言論廣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傳感網技術的應用,使用移動終端設備來訪問社交網絡逐漸成為主流。這其中最為成功的案例就是致力于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文化的果殼網[6]。依靠微博這一新載體,果殼網得以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結合自身特長,不僅解答粉絲的科學疑問,還積極對網絡中的謠言進行打擊, 開創了用微博進行科學文化傳播的新模式。
3.3“ 三微”視覺化平臺
與由文字、圖片等簡單組合而成的科學作品相比,公眾更愿意接受有豐富情節、視覺效果佳的視覺化作品。在傳統的作品基礎上,制作短小精悍、貼近公眾生活而富含科普教育意義的微電視、微視頻和微電影,并通過移動視頻分享網站、公交移動車載電視等渠道傳播和分享,可謂是對傳統科普作品的補充,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科學文化傳播新模式。這種新模式不但受科學傳播主體者歡迎,創辦制作《身邊的科學》、《土豆尋毒記》、《禽流感》等公眾喜歡的微視頻,不少民間的科學達人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