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26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高等職業院校在學生培養方面要注重實踐,加強實訓方面的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工程現場問題的能力。從意識上加強學生工程方面能力的鍛煉,強化扎實的專業基本技能,淡化學術化教育,使學生熟練掌握解決一線問題的實戰技能。 關鍵詞:土木工
摘要:高等職業院校在學生培養方面要注重實踐,加強實訓方面的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工程現場問題的能力。從意識上加強學生工程方面能力的鍛煉,強化扎實的專業基本技能,淡化學術化教育,使學生熟練掌握解決一線問題的實戰技能。
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是要面對工程現場一線,而工程一線的工作環境相對復雜,人員眾多。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作為施工人員就必須具備相關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做好組織運營、系統管理及評價,以及人際關系的和諧,具備相關的法律和經濟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在學生培養方面也要從相關素質方面進行教育。
隨著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對畢業學生的要求也日漸增高。很多建筑企業要求學生畢業就要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能夠從事相應的工作,甚至要獨當一面。因此根據這些行業需求,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時期就要立足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崗位要求的適應性去培養,讓學生提前適應所從事的職業的特征和要求,縮短學校教育與需求企業之間的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世界各國在貿易、金融以及投資方面都進一步融合,世界一體化程度日益受到重視。這種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的轉型,給了土木工程這一基礎專業無限的發展機會。工程監理制度和注冊師制度的建設,使得我國建筑行業逐步與國際建筑業接軌。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國外各個行業都有大公司或大企業進入我國,尤其是建筑行業,這給我國相關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壯大,離不開科技,更離不開人才。建筑行業更是如此。建筑行業的競爭就是實力的競爭,其實也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發展,要想在世界建筑行業有所作為,就必須要提升自身競爭力,憑借自身實力去參與國際項目的競爭,贏得市場。人才的不斷發展使得土木工程行業也在不斷向前,推動著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工程模式的發展已經不能完全與現代工程技術要求相適應,土木工程行業人才變得更加務實,不僅要發展研究型技術人才,還要有能夠深入一線,掌握大量實用技術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在教育方面也要有所不同,有所側重,在不同的教育層次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夠各盡其用,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各自優勢。高等教育既要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繼續搞好精英教育,又要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大眾化的教育形式,其培養學生的目標就是要為一線、為基層培養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有研究表明,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主要從事的工作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基層,最一線的掌握一定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第二個層次就是能夠從事工程施工管理或者建筑設計方面的高層次人才;第三個層次就是專門負責行業研究的高級研究型人才。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其培養目標就是要為建筑行業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在一線從事生產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職業院校在辦學方面也就要緊緊圍繞這一思路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當前從建筑行業崗位分工來看,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主要有工長、技術負責人、技術員、預算員、現場監理、檔案員和項目經理等職位。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應該以上述崗位能力要求為目標,拓展辦學思路,在學生技能培訓中重視相關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從上學開始就有學習目的,帶著目標去學習,爭取在畢業后就能勝任相關崗位,進而開展工作。
通過研究和分析國內外相關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要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要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技能,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必須要堅持以“面向社會、立足崗位、注重素質、突出應用、強化實踐、培養能力”為指導思想的“技術崗位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的建立必須要以實戰為目標,并且要注重實際應用,使得學生能夠拿得出、用得上,能夠踏踏實實完成相關工作,以此來構建教學體系。從培養目標方面來講,高職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一定要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具備土木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夠適應生產施工一線的工作,具備從事工程預算、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建設監理以及項目投資開發與管理等相關工作的能力,能夠在工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并且處理相關問題,促進企業的良好運行和發展。在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包括以下幾點。
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面向的是建筑施工第一線,從事的是施工預算或管理等基礎性工作,因此,在培養模式上要堅持寬專業、多方向的培養模式,而不能拘泥于“大土木通才”的培養模式。作為具有掌握實用型技術的一線人才,高職院校開設的土木工程專業,在學科基礎上要體現大土木工程學科平臺的要求,其在專業方向上的培養要精,但是選擇方向上要多,不能緊緊拘泥于嚴密的理論要求,而是要將重心放在實用性上面。
高職院校學生培養要達到上述培養目標,首先要進行相關教學方面的改革,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其次是要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合理改革,正確處理基礎理論與實踐實訓方面的關系,平衡拓寬知識面和強化專業技能的關系。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同與以往專才教育,因此在專業設置方面也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專業劃分實際上是在大土木的平臺上,對各個專業方向技能的強化。在教學計劃的設定上要以寬基礎、寬口徑為提前,體現大土木工程學科的基礎要求,以工程基礎教育代替專業基礎教育。在這個基礎之上,不同院?梢愿鶕煌膶I特點和具體情況,建立相關的專業平臺式的教學結構體系。專業平臺教學體系的特點是:每一平臺層次由若干個課程支柱支撐,上一個平臺層次建立在下一個平臺層次的基礎上。通過平臺結構的設立,既能使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又能使學生學到與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平臺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課程體系是這個系統的子系統,要改變以往僅考慮單門課程學時分配的做法,將各門相關課程作為一個子系統來整合。只有課程體系的優化整合,才能保證整個體系的優化。我們應該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重點抓主干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組合優化,進行大體系的整合。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專業平臺體系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方式,更多的是要與實踐相結合,重點放在基礎概念的教學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解決好課時相對較少與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之間的矛盾。高職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要適應當前形勢,就必須加強實踐方面的教學。筆者通過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土木工程專業在實踐性教學方面要進行三大模塊的學習。第一模塊是認識實習,使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前對土木工程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通過認識實習使學生了解土木工程的種類和作為一種特殊產品的一般功能要求、特點及其生產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工程的總體背景,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第二模塊是課內實驗、實習和課程設計。該模塊是對土木工程中各具體工程問題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和模擬訓練。第三模塊是實訓,包括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學生學完專業課后,在第一、第二模塊基礎上,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設過程或管理過程中去,在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的指導下,直接參與處理工程實際問題、工程管理工作,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最后根據各專業方向,完成專業設計和報告。另外,高職院校在教師的選擇方面也要有所側重。教師的實踐能力決定著學生技術素質的高低。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從大學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的,這些教師在工程意識和實戰意識方面經驗欠缺,并不適合擔任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全面教學任務。因此要真正搞好高職教學工作,應加強教師的工程實踐鍛煉,或引進具有工程工作經驗和扎實理論基礎的教師,建立一支能適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和專業素質,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