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2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初中數學的教學管理制度有哪些呢?應該如何去加強對數學教學管理新應用發展,目前的教學措施有哪些呢?同時現在數學的新發展方向應該如何面對呢?本文從既要說數學,更要做數學和數學要以本為本,重視學生閱讀等方面做了講解。本文選自:《福建中學數學》,《福
初中數學的教學管理制度有哪些呢?應該如何去加強對數學教學管理新應用發展,目前的教學措施有哪些呢?同時現在數學的新發展方向應該如何面對呢?本文從既要“說數學”,更要“做數學”和數學要以本為本,重視學生閱讀等方面做了講解。本文選自:《福建中學數學》,《福建中學數學》面向中學數學教學的普及性的學術性期刊,她的辦刊宗旨是開展中學數學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介紹數學教學改革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經驗、交流數學教學的經驗;探索初等數學,交流研究成果。
摘要:數學課本是學生了解現實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擋住這個窗口,甚至整節課自己不翻書也沒讓學生翻過書,沒有意識到必須讓學生主動去接觸、使用這個工具。相反,有時候,我們甚至誤以為這是對教材熟悉的體現,把他當著自己l水平的一種表現。這樣,學會學習又從何談起?因此,必須讓課本成為學生賴以學會學習的文本;一個能激勵學生自己去學數學的教師比教學生數學的要高明。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數學職稱
Abstract: mathematics textbook is the window of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lity and tools, however, we always inadvertently block the window, and even they don't all the class didn't let the students books over books, not realized that must let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contact, use this tool. Instead, sometimes, we even think thi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familiar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he a sign in front of their l levels. In this way, learning to learn and talk about from? So we must make textbooks on which students learn to learn the text; One can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s teachers are more clever than teach students mathematic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mathematics title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深人,初中數學課堂正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動感、生機和活力,還時有學生的真知灼見,語驚四座,讓人欣喜不已。但是,由于固有的慣性,問題依然尖銳地擺在我們的面前:“重教輕學”“重說輕做”的傾向使那些中等學生和思維慢的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體驗;課堂上基本不用課本,學生不能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更不必說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探究活動??以下便是我對課堂教學的點滴思考。
一、既要“說數學”,更要“做數學”
在有理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經常會碰到有學生問什么叫整數。大家都知道對于這樣的問題單純給學生講整數定義效果不好,不如寫一些數讓學生把整數找出來效果更好。其實,我們這樣的做法就是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引導一“會做數學”比“會說數學”更重要。
但從大量數學課堂的教學實踐和觀察來看,不難發現一種普遍的現象:讓學生說數學比做數學的機會多得多。呈現一個問題情境后,經?吹降氖俏覀兒芸炀颓鍖W生起來作答,這幾個學生把問題解決了,似乎就相信全班學生都會了。這就是所謂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我們之所以喜歡這種教學方式,是因為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便于控制教學節奏和進程?墒,這種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積極性”和“一切順利”的假象。在這樣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學生和思維慢的學生是否也有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體驗,我們仍不得而知。對此,蘇霍姆林斯基的重要建議是:“要把學生獨立的、個別的作業作為學習數學的基礎。”
教學中教師不斷創沒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激勵學生自己去做數學,從做中學。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必須獨立思考,都能夠自主探究;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可能發現問題,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這里,“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從這里,我們還能體驗到:改變“重教輕學”“重說輕做”的傾向,采取“先學后教”“先做后說”的教學策略是必要的、有效的。當然,此處說的“做”不單是做題的意思,而更在于與數學有關的活動之意。其實,在字典中“做”這個字的第一注釋就是“干,進行工作或活動”。
二、數學要以本為本,重視學生閱讀
經常聽到學生說:“學數學就靠聽課、記筆記、做習題。課堂上基本不用課本”。再回憶自己的學習經歷,頗有同感。特別是大學學習,課堂上甚至只有聽課、記筆記,不必說用課:奉,就連做習題都沒有了。且不說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有無商榷的地方。但這至少告訴我們初中學生沒有學會獨立學習,沒有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必將會影響他的后繼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個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如果沒有及早教會他閱讀,他日后在學習中就會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事實說明,很多初中學生還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筆者曾聽一節有關角的公開課,老師講授了3O分鐘新課后,留15分鐘給學生做練習。老師看到一個學生還在看書,沒做練習,就上前催他動筆。學生說:“剛才沒聽懂,想把書看懂了再做。”老師卻隨口說了一句:“聽都沒聽懂,還看得懂?”這也反映了在新課改的今天,教師的潛意識里還有意無意地強化著學生對老師的依賴。
但是這樣就產生一個疑問:課本讓學生閱讀了,還有什么可探究的?讓學生閱讀課本,目的在于把獨立學習引進教學過程,同時也意味著教師必須把“教”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之上,不再充當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地單純講授角色。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質疑、操作、實驗、探索中消除假知,獲得真知,豐富體驗,求得發展。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找出疑問進行質疑,對例題既要進行變式,還要解決問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法,思考知識與知識之間、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等等,這些無一不是探究性、創造性的教學,也無一不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探究活動。
讓學生對課本進行一定的獨立閱讀、思考,進而對課本進行質疑、重組、超越,應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實踐證明: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本,也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學生的差異是顯著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要與期待也不會一樣,對學生中弱勢群體的學習問題的關注,教師要特別重視。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繼續探索,不斷努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