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17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素質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他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而我們原先的音樂教育卻忽視了人,這體現兩個方面:一是在音樂教育教學中學生成了自然之物,把學生當成容器,只顧向其傾注知識。二是學生成為教育的奴隸。學生
摘要:素質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他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而我們原先的音樂教育卻忽視了人,這體現兩個方面:一是在音樂教育教學中學生成了“自然之物”,把學生當成容器,只顧向其傾注知識。二是學生成為教育的奴隸。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此次課改實際上是教育觀念的革命,課改的培養目標更注意人的培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更注重人的創造性培養。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教學管理
長期以來,在我們初中音樂教育中,主要側重于以知識傳授為價值取向的的價值觀,致使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輕視甚至否認主題活動給予學生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這樣一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在教學中嚴重輕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置學生于消極被動的處境,難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難于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最終難于實現學生的主體發展。經過學習,使我認識到音樂的一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主,要體現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音樂教學計劃。
音樂課程標準,充分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將本學科作為一個主線,充分考慮所涉及到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或借助其他學科達到對本學科知識的更深層次的把握。這就是所謂的綜合性學習。我覺得這是音樂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新舊教材的不同之處,它使課程結構具有綜合性和多樣性,有利于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拓展音樂課程的功能,增加音樂課程的魅力所在。
因此,經過新課程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才能使他們有發展才能的機會,而音樂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正是本著這種思想,給學生一個新型的課題,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挖掘他們的才能。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確實占據主體地位,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式的單調乏味地學習音樂。
音樂課程的改革,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原先的教育方式,教師要有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專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夠自主地開展音樂學習活動。同時,因學習活動是開放的、實踐的,教師在知識與能力上不再具有權威。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音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激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姿態對學生活動做出科學評價。因為,學生要創新,首先要突破教師的思想約束。師生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音樂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蘊育不人的理想、愿望、意志、價值、尊嚴、個性等人文特性內同時代的藝術家所創造的音樂作品中。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等的關系,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的文化現象,使學生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終身關注、愛好音樂,而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為音樂家。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音樂素養對音樂的內容和現象有基本的了解,對音樂的創作方法與過程有基本了解,對音樂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基本了解,對音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藝術態度。對聽覺現象和音樂作品能做出積極地反應,能自覺而大膽地運用音樂的語言和方法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情感,保持自己獨特的審美情感和意識。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