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23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網絡文化中自我的解構不是真的聽不到聲音或者表達,而是身份得到不肯定、信息獲取沒效用、話語權喪失或者微弱、迷失于偶像崇拜或者意見領袖、在秩序面前碎片化式的無力、僅存于關系與他者對應。梳理原因,重建自我,主要應從社會環境、網絡平臺和個人
摘要:網絡文化中自我的解構不是真的聽不到聲音或者表達,而是身份得到不肯定、信息獲取沒效用、話語權喪失或者微弱、迷失于偶像崇拜或者意見領袖、在秩序面前碎片化式的無力、僅存于關系與“他者”對應。梳理原因,重建“自我”,主要應從社會環境、網絡平臺和個人認知等方面著手。
一、青年網絡文化現象中的自我解構
1.“屌絲”的自嘲與逆襲
“屌絲”源于2012年百度貼吧里對“李毅吧”李毅粉絲的惡搞與嘲諷,原意是“矮窮丑”的人,和“高富帥”相對。后來這個詞被網絡泛用,它體現了網絡文化最核心的精神——自嘲。“屌絲文化正是這樣一種以自嘲來消解正統的解構文化……他們只能采取自甘平庸、自嘲的態度來消解個體難以解決的現實壓力,以取笑高富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張揚自我的立場獲得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合法性。”“屌絲”逆襲是指小人物經過奮斗成為大人物,在這里展現了一種逆境中奮起的精神,有勵志的意味,也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2.“草根”的弱勢與崛起
“草根”最早流行于美國,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這里說的“弱勢”,既指階層地位的弱勢,又指話語權的弱勢。但隨著網絡的發展壯大,“草根”及其所創造的文化正在越發形成影響。正如DoNews創建者劉韌在其博客《草根的感激》中說的一樣:“草根是相對的。”有一種說法——“合群之草,才有力量”。這句話有兩種解釋:第一是不要孤芳自賞,要主動合作;第二是人多力量大,強調團隊合作。也正是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和遍布每一個角落的廣泛影響力,使得優秀“草根”代表崛起。
3.信息的湮沒與篩漏
在網絡傳播中,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刺激了受眾對信息的欲求,個體作為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容易在“污染信源”和“濫用信息”中解構自我。尼葛洛龐帝說,網絡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那么對于團體、組織或國家而言,我們必須把他們看作是“每個人”的相加(復數),而不是只有一種性格的整體(單數)。在“復數”中突出“單數”的存在,信息的篩漏起著甄別、契合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人能有效、有針對性地利用信息,凸顯個人存在,而不是亦步亦趨、泯于眾人。
4.社交的陌生與熟悉
隨著網絡交際平臺的拓展,我們驚異地發現,在越來越多圈、群的鏈接互動中,個人的孤獨感愈發嚴重。Walther研究發現,在網絡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環境中,人們的表達會更直接和無所禁忌,更容易吐露個人內心的情感,網絡使得人們能夠揭露自己長期隱藏于心中的秘密。但也正是網絡與現實的反差,很容易造成現實的感情匱乏。網絡社交群體的出現有弱化孤獨的作用,但也同時消解了“自我”的角色界定,畢竟社交中的個體需要得到肯定與認同。“網絡媒介既能夠創造出共享和歸屬感,也能產生排斥和疏離感。網絡族群集合了一些網民的‘共性’,這恰恰是進行社會區隔的重要條件。”
5.娛樂的迷失與狂歡
社會娛樂化的傾向在網絡中表現得更加明顯,“泛偶像化”現象正以驚人的速度席卷年輕人為主的網民的精神世界。在一個跟風、追潮的趨勢下,“偶像”從原來青年自我崇拜、自我認同的一種獨特方式演化成急功近利、浮躁焦灼、信仰危機、認同缺乏的“代名詞”。特別是“網絡紅人”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普通網民的心理需求,特別是滿足了青少年群體追求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消解或削弱了傳統榜樣和文化偶像的影響力,對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產生影響,而其中“眾人狂歡式的集體生產令主體消亡”。
二、青年網絡文化現象中自我解構的原因
在一個強調“個性”的趨勢下,在一個突出“自我”的背景下,或囿于社會規范要求,或囿于個人趨眾心理,人們總是在不自覺中將“自我”在網絡文化中解構,這也造成了網絡文化表面繁榮、利益趨同的環境,將“自我”消解,從而形成“痛并快樂著”的信息訴求、意見表達、利益追求、價值認同的循環怪圈。
1.內在原因:社會倫理規范與個人道德操守的悖論
網絡倫理規范體現了倫理價值、網絡規制、言論控制、產權維護、隱私保護、安全意識六大主要方面,可在實際的網絡運用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個人道德操守遠遠達不到這個規范要求。人在根本上是一種精神性存在,作為這種精神存在最重要的表征,就是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如果放任不管,網絡文化中便會充斥威脅、恐嚇、憎恨、誘惑甚至恐怖等不負責任的言論。這些都會對青年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在國外,有的人因為維護人權不愿意政府介入網絡管理,而是聘請社會私人機構,但是后來發現私人機構技術解決的方法有時比政府還要嚴格,最后還是回到讓龐大的社會體制來管理的模式。由此可以得出,社會倫理規范與個人道德操守的博弈就在于誰的空間更多一些,誰的話語權更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結果是由于個人道德操守的問題,引發更為嚴格的管理,從而使得自我的體現更加弱化。
2.外在原因:意見領袖、初級群體與個體的悖論
拉扎斯菲爾德給“意見領袖”這樣定義:“在每個領域和每個公共問題上,都會有某些人最關心這些問題并且對之談論得最多,我們把他們稱之為‘意見領袖’。”他們代表著群體中最活躍的那部分人,并試圖影響群體中的另一部分人。“初級群體”是指個人交往中最親近和最重要的群體,如家庭、朋友、同學、同事等。按照拉扎斯菲爾德的觀點,初級群體由于人際關系的覆蓋面廣、成員間的親密關系可以起到心理維系、意義解釋和價值參照的功能,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活躍的人可以影響不活躍的人,這樣初級群體就成為施加影響的橋梁。我們看到,不管是“意見領袖”還是“初級群體”,他們都會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關系對所接觸范圍內的成員形成影響,目的是在多樣化觀點或理論中尋求統一,而青年由于各方面的積累和經驗還不夠,往往容易在網絡崇拜與盲從中喪失自我,如知識積累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分辨網絡是非方面有待加強,生活經驗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對待網絡輿論方面有待提高,身份地位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左右網絡意見方面有待提高,關系的不足使得青年人參與網絡互動方面有待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意見領袖、初級群體與個體的博弈就在于誰的話語權更大一些,誰的影響力更廣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結果是由于個人的綜合能力不強,導致“大V”的強勢、輿論的主導,使得自我的聲音更加微弱。
3.實像原因:主旨要求與碎片訴求的悖論
這里所說的“主旨要求”是指教育對人的引導,或者說對角色的規定和指導。但在實體社會中個體有很多角色,個體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位置上,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相應的身份。因此,身份成了個體社會屬性的標志,是社會期望在他身上的反映。“當個體依照社會對他的要求去履行其義務,行使其權利時,我們又稱他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從教育的視野來看,主旨要求需要對各種角色進行規范管理,使每個人的自我塑造向著積極向善的、促進人的健康發展的方向努力。但是,網絡起到了對傳統教育中形成的主體進行解構,并重建自我的作用。在網絡中,“主體的消失意味著人我之間對立的消解,網民不是一種實體的存在而是關系集合體的存在,其多重自我中的每一個都不可能單獨存在,他永遠是處在與自己的其他自我以及其他網民的關系之中,是關系網絡中的一個交匯點。主體的消失意味著‘零散化’,自我零散成碎片,人也非中心化地沒有了自己的存在,無法感知自己與現實的切實聯系,無法將此刻和歷史乃至未來相依存,無法使自己統一起來,這是一個沒有中心的自我,一個既有多種身份卻又是沒有身份的自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主旨要求在于秩序、完整、儀式和統一,而網絡使得個體在關系中趨于碎片化、多角色化,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結果是由于碎片化的個體無法形成合力,并在教育時空錯位、主客體混淆的背景下,自我只能存在于“他者”里。
三、青年網絡文化現象中自我的重建
1.網絡文化的規范和身份地位的轉變需要社會環境的資源支持
在理查德?斯皮內洛看來,文化規范“完全關聯和依賴于特定的社會環境或文化環境”。“內在于人性、對人類繁榮必不可少的知性之善,在規范網絡空間方面起著結構性的或者指導性的作用”,而“道德應當是網絡空間的終極管理者,為個人行為和組織政策劃定邊界”。由此我們要大力提倡網絡規范建設,還要將網絡文化建設置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下進行,將網絡文化建設作為影響青年教育的重要環節,明確青年是網絡倫理的主體,注重對他們開展心理調適,“積極倡導鼓勵他們走出自我的束縛,與人交往,與人為善,與人互助,從而在其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自我的價值滿足感,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很大程度上會弱化對網絡虛擬人際交往的依賴,不至于模糊‘自我’的本來角色”。身份地位的轉變需要社會提供青年人上升的空間和渠道。“屌絲”的轉變需要社會政策的支持、平臺的搭建加上個體的勵志,不斷催發網絡正能量,從而形成網絡文化教育的新素材,而這種轉變也勢必在話語權、意見表達等方面融入更多的聲音,使得事件或現象表述更為客觀。
2.克服“自我”的異化和重構自身的行動模式需要網絡環境的平臺支持
網絡社會中人的異化生存狀態,是指網絡已然不需要依附于人自身,但是人卻依附于自己創造出來的網絡。在這個過程中,自我被異化,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泛濫與虛假消解了人們對于真理知識的追求;網絡傳播中海量信息的強烈刺激和“身體缺場”的交流方式導致傳統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約束力,受眾的欲望失去了控制,進而出現種種失范行為;網絡對人際關系、閱讀方式、思考特性以及生理結構和心理感應產生多種消極影響。這就需要建設有效的網絡信息平臺,對非法信息堅決處理;需要建設良好的網絡社交平臺,規范誠信交往;需要建設健康的專題平臺,做好輿論導向;需要建設暢通的服務平臺,發揮個體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青年的網絡參與和表達有助于其在現實行動層面獲得更廣泛、更迅速的影響,他們能夠熟練運用媒體工具、制造輿情影響、產生輿論壓力,對社會互動和社會參與起到直接的干涉和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參與深度。
3.意見的表達和主體的凸顯需要自我認知的智情支持
作為獨立的價值,意見表達自由一方面可以促進并提升個體自治的境界和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發展個體的各種能力。意見的表達不僅是自我實現的理想平臺、身份建構的強大武器,還是政治參與的有效手段。“個體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個體還需要表達自己的欲望、傳遞自己對周邊事物的看法以及與自己的同類進行溝通。從這個角度來講,表達首先是一種存在方式。”要想全面、準確地表達,需要依靠自身的正確認知、智力支持和情商配合,才能夠明是非、辨善惡、知榮辱、懂進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