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0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產業水平仍需要大量各層次的勞動者,特別是工作在各領域各行業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就在客觀上要求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和企業需求,著力培養愛國敬業、誠實守信、技堪其用的社會主義高素質勞動
摘 要: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產業水平仍需要大量各層次的勞動者,特別是工作在各領域各行業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就在客觀上要求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和企業需求,著力培養愛國敬業、誠實守信、技堪其用的社會主義高素質勞動者。
關鍵詞:教育培訓,職業教育,勞動者
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形成了一定規模,在教育體系中占據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整體來看,職業教育基礎不穩固,缺乏發展支撐力量,社會認同感與實際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還相當突出。
(一)在教育體系中地位低,缺乏法律法規保障。隨著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系列中正在逐漸得到重視和支持。但實際發展中,職業教育還是處于一種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欠缺發展動力和相關配套條件。雖然我們有職業教育相關法律制度,但是缺乏具體相關條例,缺乏在實際運行中籍以操作的剛性依據,尤其是在協調與企業實行校企合作或頂崗實習等方面還處于“人治”狀態,無法有效滿足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二)社會認同感弱。國外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受社會各方重視和尊重。而我國職業教育還處于一種學歷教育的補充地位,進入職業學校經常是一種無奈選擇。在我國現行人事制度下,進入職業院校尤其是中等職業院校,意味著學生身份即工人,進而成為許多人不愿上職業學校的現實原因之一。主流社會認為,教育是為了發展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而不是為了某些特定職業進行訓練,“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仍然較為深厚。多數人對職業教育存在輕視心態,家長往往不太鼓勵學生報考職業院校,而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又助長了這種心態的發展。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落后。有效開展職業教育,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是關鍵。而我們國家90%以上的教師是剛出校門又進校門,缺乏企業一線的工作背景和經驗,在教授技能技術時照本宣科成為必然。我們需要既有一定學歷又掌握一定技能和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隊伍。同時,教材和課程設置與實踐脫節嚴重,本應重視一線動手能力的鍛煉和實際操作,但實際教學中學生缺乏實踐條件和創造理念,依然處于從屬和被動地位。職業教育在實踐中許多還游離于企業之外,校企之間的良性互動還處于起步階段,職業教育場所大部分還局限于學;驅嵱柺,讓學生走進工廠和企業生產一線車間仍然是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加快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政策法律法規和職業教育體系。各國職業技術發展都得到了本國或當地政府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保障支持。德國在原來各種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于2005年4月實施了新《職業技術教育法》;俄羅斯1997年發布了《初等職業技術教育法》;美國1998年發布了《帕金斯第三法》,澳大利亞把教育部門和勞動部門合二為一,成立聯邦就業、教育和培訓部,對職業技術教育、訓練、就業工作的政策和資源進行了整合,從體制上解決了協調不力和效率不高的問題。各種法律法規的出臺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合理、規范、快速發展。當前,我們要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瓶頸,應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發,遵從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構建符合我國實際、與普通教育并駕齊驅、構建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規和職業教育體系。
(二)科學規劃各階段職業教育規模,形成合理的人才層次,從源頭上避免學歷高消費。發展職業教育要從社會需求出發,其職業教育的結構比例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充分利用現有辦學資源,形成合理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避免出現普通教育導致的學歷高消費和結構性人才過剩的狀況。為了解決“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形成合理的教育層次,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倲档50%。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同時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確定合理的招生計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壓縮學術型人才培養規模,保證各階段教育培養規模的層次性,必將有利于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三)從主客觀兩方面加強實踐教學。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辦學,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推進“學分制”,建立彈性學習制度,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加強教學質量的評估檢查。為了克服實力有限、設施不完善、規模太小、實訓設備利用率不高等弊端,可以組建職教園區,實行主體開辦、資源共享、后勤社會化、管理法制化,在職教園區建立共享型的實訓基地,匯集各職業學校的設備,統一使用、統一管理,改變校校擁有實訓基地的重復建設格局。
(四)對職業教育涉農專業重點扶持。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把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采取切實舉措,爭取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個適齡孩子能上職業學校,教給他們一技之長,助其就業,由“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帶動貧困家庭穩定脫貧。
三、結論
解決我國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是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解決供需矛盾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9月)
[2]《職業教育深入農村促進勞動力轉型》(2012年7月)
[3]《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
[4]《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