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高等教育生態視角大學發展教育論文投稿

發布時間:2014-03-22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大學的發展戰略,應在正確分析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和準確審視自身生態位的基礎上進行選擇,通過制度環境的優化為切入點,建立完善合理的內外部制度并以此影響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促使大學生態環境達到平衡;通過差異化戰略和特色戰略的指導思想,以學科生態位

  論文摘要:大學的發展戰略,應在正確分析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和準確審視自身生態位的基礎上進行選擇,通過制度環境的優化為切入點,建立完善合理的內外部制度并以此影響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促使大學生態環境達到平衡;通過差異化戰略和特色戰略的指導思想,以學科生態位的準確定位為切入點,帶動大學其他事務和活動的戰略制定與選擇。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生態,大學,發展戰略,戰略選擇,教育論文投稿

  根據高校生態位的分離原理,為避免直接競爭,同類大學應該采取同位相異的原則避免生態位高度重疊.這就決定了大學在進行自身生態位的把握和選擇時,首先需要明確自身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上的即時情況,然后以差異化戰略和特色戰略的指導思想對自身的辦學目標及理念、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生源招收層次、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具體環節進行重構和滲透,并對競爭對手的情況進行分析,進而形成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教育論文投稿《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國際流行大16開本,160頁,每月20日出版。是由吉林省教育廳主管、吉林省教育學院主辦的公開出版發行的綜合性中文核心學術期刊,是吉林省一級期刊,全國優秀教育學報,ASPT中國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數據庫來源刊,CJFO、中國知網全文收錄期刊。

  一、生態環境分析:大學戰略選擇的環境嬗變

  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是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而大學則是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個體或種群。作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生態要素,受到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嬗變的影響,大學同系統中的其他個體或種群的關系,以及在這個種群內部中個體之間的關系,也都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都將直接影響一所大學的戰略選擇。

  1.大學制度環境的嬗變

  大學的制度環境是由依據大學的職能、任務和目的有意識地選擇的,對大學的運行具有強烈的規范性、層次性、組織性和程序性的規定所構成。制度環境是影響大學行為決定、資源配置與辦學效益的一個重要環境變量,對大學的發展有著戰略性的影響,也是選擇大學發展戰略時必須予以重視的變量之一。

  (1)大學體制的變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我國大學的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投資體制均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些變革反映出了大學制度環境的變遷。

  首先,《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由此明確了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地位,完成了對于公立高校舉辦者與辦學者分離、舉辦權與辦學權分離的體制安排的法律確認,使政府與公立高校之間除了具有法律所規定的行政管理關系之外,還為兩者建立具有委托代理性質的契約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操作空間。

  其次,辦學體制的改革帶來的是大學辦學自主權的擴大,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逐漸形成,大學的教育資源與權益配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開始社會化。大學內部管理體制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擴大,教授、學生、職工及校外各界人士的民主參與,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博弈等,都為大學內部管理體制環境的變遷注入了動力。

  第三,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投資來源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學獨立法人地位的確立使大學的籌資有了較大的自主權,F階段,我國大學教育經費來源大致可分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社團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社會捐(集)資經費、學雜費、其他教育經費五種。據統計,1996年至2005年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比例由80.34%降至42.46%,社團及個人辦學經費所占比例由0.17%升至6.83%,其他教育經費所占比例由4.70%升至18.39%。部分高校的自籌資金與社會籌資部分已經超過了國家財政撥款。這些資金形式在高校教育經費結構中的比例不斷提高,說明了大學籌資來源和辦學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趨勢愈發明顯。

  (2)大學治理的提出。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在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報告里,將治理定義為“個人或組織、公共部門或私有部門管理其一般事務的多種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使得沖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協并采取合作行為的持續過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完善治理結構”。隨著我國大學辦學、管理和投資體制發生重大變革,沖突與多元利益在我國現有的大學體制中已經顯現,大學的發展戰略選擇也應在沖突與多元利益的背景下作出調整。在明晰制度環境變遷的前提下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大學發展戰略選擇中的“核心選項”。

  2.大學外部環境的嬗變

  (1)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的為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于15%小于50%為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大于50%的為普及化階段。從2002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即已進入了15%~50%這個區間,到200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4.2%,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教育階段近十個年頭。在新近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規定,2020年要使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

  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是對已經發生的高等教育現象進行的一種描述,是揭示變化的一個信號,具有一種預警功能。它提醒著每一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的國家,需要在這個時候密切關注大學的活動及環境可能會發生的變化,并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來應對這種變化。例如,大學基于就業市場的變化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及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與服務等方面所作出的調整。也只有適時關注這些變化,才能使自己在自身所處的生態系統或環境中保持平衡。

  (2)高等教育的競爭化趨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領域所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的生存和發展正受到重大挑戰。僅僅是招生與科研兩個方面的競爭就在大學之間不可開交地進行著。國內大學在招生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大學排名的風靡帶來的直接結果,反過來又促使各個大學在排行榜上你追我趕。而科研競爭則直接反映在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在有關項目經費資源劃撥的競爭中。此外,在學科之間、相同層次類型大學之間甚至是大學內部的學院之間,競爭都已存在。這種競爭化的趨勢大多表現在通過合并、擴招、征地、建房等手段擴大規模,以高投入引進人才,重獎科研成果,突出表現為辦學層次的攀升等。雖然這種對于有限的教育資源的競爭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的現象,但是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已不可避免。這種競爭已經對大學發展戰略的選擇產生了直接影響。

  (3)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國高等教育面向國際發展的趨勢和過程,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合到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項功能中的過程。作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化發展戰略已經是許多著名大學的必選戰略。從辦學目標及理念到師資生源招收,從人才培養及教育教學模式到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建設,國際化趨勢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大學要在國際競爭中謀求自身發展或占有一席之地,更表現在國際化進程中,由國際化帶來的資源共享或者其他大學在國際化中已經謀求的利好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對于處于同一生態系統中的大學而言,一個生態要素(這里指大學個體)的行為或者變化,會對其他生態要素的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

  3.大學內部環境的嬗變

  大學內部環境的嬗變主要是指大學內部管理體制制度變遷之外的學術環境、文化環境、人文環境的變遷。在大學生態系統中,制度環境的作用甚為明顯。但除此之外,大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其內部的學術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與人文生態環境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處理學術、文化、人文與制度等諸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大學進行發展戰略選擇時不能忽視的問題。而學術、文化與人文生態要素是大學生態系統中最不可控的要素,如學術生態環境的嬗變受到了學術研究人員不穩定性的影響而比較特殊;文化與人文生態環境的嬗變則更是因生態環境內的個體差異而需區分對待,較為復雜,如學生活動的開展、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等等。因為大學作為一種特殊屬性的學術性組織,在其中進行學術活動的人有著較強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態系統中的十分重要的一個生態要素。將這種特性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予以考量,是大學真正走向自主創新的必經之路。

  二、生態位審視:大學戰略定位的轉移。

  1.生態位的內涵

  生態位(niche)概念是由生態學家格林努(J.Grinenll)于1917年對生物居住的棲息地進行生態上的分類時第一次提出的。隨著學者的探索與認識的成熟,生態位理論揭示出了個體、種群和群落在生態系統中生存與競爭的基本規律,不僅在現代生態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還推廣應用于政治、經濟、農業、工業、教育、建筑設計等領域,為各個領域的問題分析增添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生態位”是指在生態群落中,一個物種和其他物種相關聯的特定時間位置、空間位置和功能位置。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一個生態位只能有一個物種,沒有兩個物種生活在同一生態位中。如果同一生態位中出現了兩個物種,則必然會發生激烈的種間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親緣相近,具有相同生活習性的兩個物種也不例外。如果物種形成并擁有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態位,就可能弱化與其他物種的惡性競爭,保持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穩定。

  2.大學戰略定位的生態位審視

  基于以上生態環境分析下的大學發展戰略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回答在這種動態競爭環境下如何選擇與自身資源能力和優勢特色相契合的大學戰略生態位,并根據其確定職能、發展目標、辦學理念、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財務等諸多要素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和戰略定位問題。

  以生態位的理論邏輯來審視大學的戰略定位,我們不難看出:第一,一所大學的生態位可以從不同性質、類型和發展程度來判斷。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大學會構成一個高等教育的總生態系統,總生態系統又根據性質、類型、學科等要素由各個子生態系統構成。第二,每一所大學都應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定的“生態位”。第三,處于同一個生態環境乃至生態系統的大學之間存在著動態的競爭關系,這種生態環境或者系統可以是地域上的,可以是類型層次上的,也可以是學科環境或系統上的。同時,生態位越接近的大學,彼此間的競爭越激烈。第四,在資源容量及變化等同的前提下,每一所大學所占據的資源或空間是一個多位的集合,對于自身所處的生態位的資源或空間的認知情況將直接決定他們占據何種生態位,并選擇何種戰略來爭取這些資源或空間。

  生態位視域下大學應有的戰略生態位在現實情境中并沒有得以實現,生態位的重疊與錯位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大學之中。

  第一,大學生態位重疊。我國大學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上的定位都有重疊的問題存在。言必稱建成“世界一流”、“國家一流”或“省內一流的綜合性院校”的定位造成了大學生態位的內部趨同和過度重疊。許多新近成立的本科院;蛘邔W科基礎較薄弱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定位時也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高層次定位,而摒棄了其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個性特色與任務職責。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單一的發展定位模式只會造成大學的生態位重疊,而這種生態位的重疊則會帶來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失衡,最終致使大學自身在競爭中被淘汰。

  第二,大學生態位錯位。從社會生態系統來看,大學屬于文化領域,其作為一種文化組織或機構的本性毋庸置疑;從組織屬性來看,大學是一個學術性組織,在大學的活動、組成成員、所處環境和組織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較強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無論面臨怎樣的制度、外部和內部環境嬗變,大學作為一種文化機構和學術性組織的屬性都不能發生改變,一旦在這種定位中發生錯位,那么將給大學帶來致命的打擊。但是正如上所述,面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和經濟利益的驅動,當前我國許多大學甚至是歷史悠久的高水平大學紛紛降低了門檻,舉辦“獨立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創辦高新科技產業,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等,對于這些活動的過分關注將逐漸導致大學生態位的錯位,使大學失去其固有的學術性本色。此外,不少地方性大學急功近利,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準確地對自身進行定位。

  三、高等教育生態視角下大學發展戰略選擇的對策

  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影響戰略選擇的因素是復雜的。對于大學發展戰略的選擇來說,這種復雜性更為突出,它不僅表現在可供選擇的戰略類型眾多,更表現為大學自身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所選戰略之間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生態環境分析和生態位審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大學發展戰略選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大學生態環境的優化與平衡

  一個生態系統內生態環境的平衡極易被打破,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高等教育的生態環境也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遷。制度環境的優化在大學發展戰略的選擇中有著較強的可操作性,以制度環境的優化為切入點,通過建立完善合理的內外部制度影響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可以有效地促使大學生態環境達到平衡,實現有機統一。外部生態環境的制度優化實際上是強化大學的辦學主體地位和辦學自主權,理順大學與政府、社會的關系,通過一整套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統的制度體系來引導大學重構協同一致的發展戰略。而內部生態環境的制度優化實際上是通過強化學術權力,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事務的干預,建立權責明確的組織系統,構建大學內部學術規范等手段,重新確立以學術為中心的學術生態環境、以人為本(這里主要指教師和學生)的文化生態環境和以自由創新為精神核心的人文生態環境。對大學所處的生態環境及其變化的分析與調整是大學發展戰略選擇的前提,只有明確了大學發展需要何種環境,才能在生態系統中審時度勢,隨時應對競爭與挑戰。

  2.大學生態位的把握與選擇

  大學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根據其自身層次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發展空間,也就有適應自身生長的特殊位置——生態位。不同的自身實際情況決定了不同的生態位把握,不同的生態環境決定了不同的生態位選擇,進而影響大學在制定自身發展戰略時的定位與選擇。而生態位把握與選擇的起點可以以學科建設作為切入點。學科是大學最基本的構成單位,由于學科本身固有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異質性直接決定了學科在其內涵與外延上都具備了大學生態系統中一個重要生態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學科建設和發展為主線進行生態位把握和選擇,并以此為切入點將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有效地整合,進而由此擴散至辦學目標及理念、生源招收層次、師資隊伍建設等層面,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方案。

  此外,生態位的準確把握與選擇,不僅要求定準自己在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責任,同時要認清自己在一定區域高等教育中所處的位置,從而進行合理的目標定位,同時還要求大學根據社會和地方需要以及自身優勢來進行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服務定位。生態位是可以并且應該發生變化的,這是大學選擇發展戰略時需要注意的一點。而生態位的提升及其提升空間是大學在制定發展戰略時應予以高度關注的問題。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