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育論文基于經濟學視角對我國職業教育起源進行探討

發布時間:2016-12-29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關于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教育論文: 探究職業教育起源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職業作為職業教育邏輯起點,與職業教育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于職業的研究有助于職業教育的起源,特別是中國職

  關于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論文:探究職業教育起源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職業作為職業教育邏輯起點,與職業教育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于“職業”的研究有助于職業教育的起源,特別是中國職業教育起源的探尋。關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源的問題尚存爭議:有學者認為我國職業教育出現在遠古時期的第一次社會化大分工———畜牧業與農業的分工;也有觀點認為我國職業教育源于近代洋務運動的實業教育。因此,本文基于經濟學視角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探析,試圖找尋職業教育的起源。
教育職稱
 
  一、職業教育起源
 
  (一)職業起源
 
  職業(vocation)指“人們在社會勞動分工中,所從事的具有專門職能的工作,并以此獲得謀生的主要收入來源和相應的社會地位。”
 
  意味著工作、謀生手段、社會財富的創造。源于資本主義形態的社會,特別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機器代替手工生產,使社會分工更加明確,出現了更具有專業性與指向性工作,即職業。在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勞動者是相對自由的與資本家不存在著天然的依附關系。勞動者可以根據主客觀條件選擇不同的工作,只有當勞動者與資本家發生交換的時候,彼此之間才會建立起以報酬為基礎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從經濟學視角來看,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而社會分工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市場的大小要想使社會分工廣泛化與專業化的發生,就必須有一個廣闊的市場或者是發育良好的商品交換經濟。二為資本的原始積累,當資本原始積累越豐富,分工就越細密。廣泛性的分工拓展生產領域,細密性分工使工作更具有專業性出現了專門針對某行業的工作,即職業。
 
  (二)教育起源
 
  教育(education)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從廣義上來說凡是能夠促進人們知識技能提升,以及人們思想改變的活動都可以稱為教育;從狹義方面講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師)對受教育者(學生)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廣義的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
 
  人類只能過著群居的生活,為了使社會成員適應群體生活。對其進行經驗的傳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便產生的教育活動。
 
  (三)職業教育起源
 
  職業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黃炎培先生對其定義為: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教育都可以稱為職業教育,從狹義方面而言培養勞動者的實用技能教育稱為職業教育;王明達先生認為:職業教育是專業的一種特殊類型,以學生學習有限理論知識、學校到工作無縫對接為特點,以培養一線工人為目標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定義為:
 
  普通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準備進入某種就業領域以及有效加入職業的一種手段。依據職業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職業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開辦的有關交通運輸、軍事、民用等實業學堂。這些學堂,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辦學宗旨,通過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辦學理念與形式,結合當時基本國情逐步形成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辦學模式。此模式下實業學堂分工更加明確,專業更具有指向性,以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以來的成果為教學的內容,以培養學生掌握軍事、交通運輸、采煤等實業技能為辦學目的。
 
  因此,可以將近代的洋務運動的所開辦的實業學堂看做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從教育的范疇來看,由于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凡是能夠促進人發展的活動都可以稱為教育。此時的教育并不僅局限于學校教育而是擴展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將人們在生活中的耳口相處、身教示范作為教育活動。
 
  在原始社會后期,隨著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制造和使用工具,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出現,為職業教育的產生創造了可能。人們為了自身生存與繁衍,向年輕人傳授生活的經驗和技能。此時,將這種產生于社會分工后,進行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的教育活動看作最早的職業教育。
 
  二、我國職業教育起源的兩個觀點
 
  對于職業教育起源,存在不同爭議主要集中表現為以下兩個觀點:第一,起源于遠古時期社會分工;第二,起源于近代洋務運動的實業教育。
 
  (一)源于遠古時期
 
  職業起源于社會生產的分工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加明確,出現專門的工作(職業)。縱觀我國古代社會發展歷史可知社會的發展經歷了農業與畜牧業、手工業與農業、農業與商業三次社會大分工,促使新興領域的產生為了適應這些領域的發展,便出現了職業;诖擞^點有學者將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他們認為職業教育的起源與古代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人們為了生存就會種植農作物與進行捕獵,后來這些工作逐步穩定下來,為后起農業與畜牧業的發展奠定的基礎。行業的分工,促使職業的萌芽。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教授的場所不在僅局限于學校,而是遍布生活的各個場域。在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沒有進行知識和勞動技能傳授的專門場所,而人們為了生存與發展只能通過生活中的言傳與身教的方式來進行。這種形式可以看作我國古代教育的雛形。社會的分工促使職業形成,技能傳授孕育著教育雛形。社會分工與技能傳授相結合便產生了職業教育。因此,有學者將第一次社會化分工下,技能的傳授看作為最早的職業教育。
 
  (二)起源近代洋務運動
 
  職業源于資本主義形態的社會,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而產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機器逐漸取代手工生產,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方式。機器化生產方式確立標志著資本主要生產方式的真正建立。近代兩次鴉片戰爭,敲開中國國門,伴隨而來是資本主義列強對我國的侵略。面對入侵,一批洋務運動領袖認識到只有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才能強我中華。于是倡導在國內開辦軍事、運輸、采掘等實業,實業開辦為以后職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教育作為貫穿于人類進步始終的活動,其存在于生活的各個層面,更突出表現在學校中。近代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許多實業的開辦需要大量的實業技能人才,促使了以專門培養某種技能為目的的實業學堂(跟普通學校辦學一樣,集中向學生傳授技能知識,并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行場地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興起,奏響了我國職業學校教育發展的序曲。
 
  以實業的開辦而興起的職業與以技能的講授而出現的學堂相結合,變奠定了我國職業教育萌芽的基礎。所以,有學者將近代的實業教育界定為我國最早的職業教育。
 
  三、我國職業教育起源學說的分析
 
  關于職業教育起源的理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通過比較分析會發現不管是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理論還是萌芽于近代洋務運動的觀點都存在不足之處。
 
  (一)泛化的遠古起源學說
 
  此觀點認為,我國職業教育最早出現于原始社會后期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但是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產生了社會的兩大職業而是形成了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的兩大基本行業。從經濟學視角分析,行業與職業存在著差異的。行業主要是按生產的對象與方式劃分,而職業主要是根據工作的崗位來劃分的。一種行業可以包含很多種職業,但一種職業只能歸結為某種行業,它們之間存在著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因此不能簡單將行業與職業等同看待,而將農業與畜牧業之間的行業分工,認為是職業分工的觀點是將概念泛化的產物,基于此種觀點上的理論是存在缺陷的。
 
  (二)局限化的近代起源學說
 
  此觀點將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歸結為近代洋務運動所興起的實業學堂。以傳授近代的實用知識,培養學生實用技能為目的的實用學堂奠定了近代我國職業學校教育的發展序幕。實用學堂更多具有學校的性質,按照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進行的,其教育可以認為是種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因此,將教育僅局限于學校的教育,是將教育過于狹窄化和局限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于職業教育起源的理論缺乏合理性。
 
  四、我國職業教育起源新探
 
  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的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相當)的資本主義萌芽。因為首先從職業角度來看職業作為資本主義形態社會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是社會化分工與擁有自由的勞動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在原始社會后期就產生。由于奴隸社會,作為勞動者的奴隸沒有任何自由,只能作為奴隸主的財產?梢宰杂蛇M行買賣,此時的奴隸不能靠出賣勞動力來換取報酬。而在封建社會時期,勞動者不在像以前的奴隸那樣自由的買賣。但是因為封建的工匠制度與賦稅制度。勞動者與地主階級存在著依附關系,此時的勞動者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下,封建政府對于工匠和賦稅制度進行了改革,推行了以銀代役和一條鞭法的制度。大大減輕了封建生產關系封建生產關系對于勞動者的束縛,人身自由度增加,有出賣勞動力可能。
 
  其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帶出現許多以雇傭大量勞動力進行專業話生產的手工工場,如吳江的絲織,景德鎮的制瓷,福建的冶鐵。
 
  此外,江南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水陸交通,良好的經濟基礎,人民比較富裕,購買能力強。大量的手工制品與較強的購買能力結合,促使廣闊的商品市場的產生。在商品交易過程中,部分手工工場主通過不斷的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其原始資本的積累,這就加速了社會的分工。自由勞動者的產生與社會分工的加速為職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最后從教育角度分析,由于教育最早產生于生活中人們對于下一代的生活經驗與技能的傳授,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低下。沒有專門的進行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場所,所以人們進行技能的傳授主要靠平時的言傳和身教。后來隨著生產的進步,出現了專門的用于教學的場所庠(我國古代學校的前身)。奴隸社會時期,學在官府,官師合一,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促使學術的下移。出現官學與私學兩種不同性質的辦學模式,轉到封建社會這兩種辦學模式逐步的完善與發展。官學分為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私學發展為私塾以及后來的書院。到宋元時間,為了維護統治需要,將書院官方化,成為科舉考試的附庸。教育從最初的生活教育,到后來的官學教育,發展為書院教育,進入近代的實業教育。從其變遷反映出我國教育逐步由廣義的教育向狹義的學校教育演化。因此在對教育進行定義時不能僅局限學校教育,而應該從更為宏觀的層面出發,確保定義不失偏頗。所以對于教育起源應追溯為遠古時期經驗與技能的言傳身教。
 
  既然職業出現在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而教育在此之前就出現。將兩者結合起來后的職業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的資本主義的萌芽。
 
  關于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源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史的研究是相對比較薄弱的。因此,加強職業教育史理論體系的建構,引入新的研究理念、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促使職業教育史的研究更加的豐富與完善。
 
  參考文獻:
 
  [1]王穎.試分析職業的產生和發展與職業教育的關系[J].職教通訊,2013(13):5-6.
 
  [2]徐東,張繼華,郭道瑞.我國古代職業教育的發展[J].職教論壇,2006(11):60-62,63-65.

  投稿期刊推薦:《中學生理科應試》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辦的科普類期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辦刊宗旨《中學生理科應試》面向高中學生,旨在“增強應試能力,提高考試成績。”主要欄目本刊設有復習指導、思路點撥、錯解剖析等欄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鞏固“雙基”,內容覆蓋“教學大綱”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綜合等重點知識內容,介紹實用的解題方法和新穎的解題技巧,指導學生復習。另外還設有高考評析、考點研究、應試指南、試題選登等欄目,介紹考改動態,研究考題 類型、命題特點和解題要求。提供考前復習資料,使考生能系統把握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適應3+X考試的命題趨勢。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