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06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由五大系統 11個實驗室組成的項目組, 2000 2005年開展了以地球圈層相互作用 為主題的深;A研究。項目以熱帶碳循環 作為核心問題, 依靠國際大洋鉆探和國內大洋專項 兩大支柱, 對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等海區進行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的研究, 已圓滿完成計劃任務。
摘 要 :由五大系統 11個實驗室組成的項目組, 2000— 2005年開展了以“地球圈層相互作用 ”為主題的深;A研究。項目以“熱帶碳循環 ”作為核心問題, 依靠國際大洋鉆探和國內“大洋專項 ”兩大支柱, 對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等海區進行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的研究, 已圓滿完成計劃任務。一方面在南海大洋鉆探的基礎上, 圍繞熱帶海洋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向縱深發展, 在“熱帶碳循環 ” 研究中取得了原創性的成果;另一方面依托國內大洋專項和國內外合作航次, 在深海研究和圈層相互作用上朝橫向發展, 取得了一系列國際性成果, 在我國形成了與國際接軌的深海研究力量。對該項目的設計和進展做了簡單而又全面的闡述, 對于古環境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將另有續篇介紹。
關 鍵 詞 :深海研究 ;地球系統 ;圈層相互作用
1 任務與設計
水深超過 2 000 m的深海占地球表面積的 60%, 是地球表面研究最弱的部分, 也是研究 “地球系統”的關鍵所在 。由深海發現為先導的重大突破, 在近幾十年來的地球科學中屢見不鮮 。但是, 以大陸為主體的我國地球科學受條件限制, 基本上還沒有延伸到深海大洋。 1999 年春南海大洋鉆探 ODP184航次的成功, 使我國進入國際深;A研究的前沿陣地;我國的 “大洋專項 ”在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調查等多年工作積累的基礎上, 提出了推動我國地球科學發展的新增目標 。這樣, 我國系統地開展深;A研究的時機, 終于來到。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學科前沿項目 “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 ” (簡稱“深海 973” ), 經過 2000年 10月至 2005年 9月的 5年工作, 已經圓滿完成。項目的總體思路是 :在南海大洋鉆探成功的基礎上, 利用國際合作計劃和國內 “大洋專項 ”兩大支柱, 系統開展深海大洋國際學術前沿的基礎研究 ;以相對比較成熟的古海洋學作為核心, 推動多學科多領域 、包括現代和歷史過程的深海研究工作;在實測和模擬相結合、現代過程和地質記錄相結合、海洋和陸地相結合的基礎上開展圈層相互作用的跨學科研究。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有 :①熱帶海洋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②地質構造運動和氣候系統演變的關系 ;③ 深海海底過程對物質循環的貢獻, 其中又以問題 1 為核心。
這是我國深;A研究的首次大型計劃, 由全國五大系統 11 個實驗室合作承擔 (表 1) 。根據圈層間相互作用為主線, 項目設置了 5個課題 :
( 1) “暖池 ”形成和演變的構造控制及其沉積證據 。
( 2) 水團與海流的演變及其氣候環境效應 。
( 3) 海水與海底的物質與能量交換。
( 4) 深海生物圈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
( 5) “暖池”區碳循環的演化。
2002年 7月, 項目經過 “中評估”, 專家組提出 “向熱帶碳循環研究聚焦 ”的意見。經過后 3年的的認真執行, 全面完成了預期目標, 各課題和全項目先后于 2005 年 12 月和 2006年 1 月通過驗收 。本文是項目執行情況和研究成果的一個簡單總結, 其中 “氣候變化的熱帶驅動與碳循環”的重要研究成果, 將由本文續篇另文介紹 [ 1] 。
2 任務完成情況
5年來項目組圍繞 “熱帶海洋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 、“地質構造運動和氣候系統演變的關系 ”、“深海海底過程對物質循環的貢獻 ”等 3個關鍵科學問題, 突出 “熱帶碳循環 ”的重點, 全面開展海上考察和室內研究, 完成了項目研究任務, 達到預期研究目標, 尤其在大洋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的熱帶驅動等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2.1 組織和參加海上航次以及野外考察
在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 (從加羅林群島到赤道東印度洋之間的深海區 )和暖池邊緣區 (南海 )開展海上調查, 包括采取沉積柱狀樣、箱式樣、海水樣以及浮游生物拖網等, 取得 “暖池”區一大批現場實測數據和樣品 。 5年來, 項目組織或派人參加的海上航次有 17次, 參加百余人次 。此外, 針對海洋問題的研究需要, 還組織了 3 次對越南紅河和湄公河流域 、意大利南部和山東泰山的專題陸上野外地質考察, 并結合其他研究項目對青藏高原北部 、長江沿線 、大別山等地進行了多次野外地質工作 。
2.2 全面展開方法性研究
由于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需要, 新方法 、新手段的探索是本項目的重要任務。 5年內, 建立了深海記錄和深海過程研究的眾多新方法, 如采用氣候箱和質譜儀研究人工飼養顆石藻的骨骼同位素對不同 CO2濃度和溫度的反應;利用微體化石形態 、組合及殼體同位素變化, 探索反映海洋上層水體垂直結構變化的替代性標志 ;建立有孔蟲殼體 Mg/Ca比值古溫度分析技術, 并與同位素相結合求取鹽度變化的方法 ;利用巖石物性估算沉積成分, 獲得高分辨率記錄的方法 ;引進低溫年代學和宇宙核素等方法研究剝蝕到沉積的 “從源到匯 ”過程;與地質記錄結合, 設計與調試海洋和大氣數值模擬的試驗方案;引進整套的頻譜分析和天文調諧技術, 建立深海記錄的時間序列 、研究軌道驅動氣候周期的演變以及探索不同參數變化的相位關系等 。至于深海熱液與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在我國屬于全新領域, 更建立了大量的新技術 、新方法 (介紹見 2.6、2.7節 ) 。
2.3 提取 “暖池 ”區沉積與古環境記錄
鋪開了對整個 “暖池 ”區 (包括南海南部 、赤道西太平洋 、東印度洋海區 )的古環境和沉積 、構造分析。其中以南沙海區 ODP1143站為重點的研究區域, 在第四紀氣候冰期 —間冰期旋回動力學機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而以赤道西太平洋 MD01-2386 柱狀樣為重點的研究, 著重在提取高分辨率古海洋學信息, 已揭示出千年尺度的古氣候事件。
沉積與古環境方面的分析達 4 萬余次, 是本項目最大的工作量 (表 2) 。
2.4 開展“暖池”區現代過程觀測和研究
利用“大洋一號 ”和 “海洋四號 ”等科學考察船的航次對西太平洋赤道以北的暖池核心區, 以及南海海洋研究所 “實驗三號 ”科學考察船的南沙和南海北部航次等對南海海區開展地質和海洋的現代過程以及生物學研究, 包括釋放沉積捕獲器 、現場提取深海微生物總 DNA、采取水文、海水化學和沉積物間隙水等樣品, 對各種現代深海過程進行觀測 、分析和研究, 重點研究海水與海底的物質和能量交換 。投放在南海南部海區的沉積物捕獲器, 為我國首次取得了 “暖池 ”區全年的沉積記錄 。
2.5 進行海 、氣數值模擬與地質記錄的直接對比
在發展一個全球高分辨率的海洋環流模式 LICOM和相應的耦合環流模式 FGOALS的基礎上, 利用數值模式研究了板塊構造和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對氣候變化 (特別是對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流 )的影響, 包括 14 Ma、11 Ma、6 Ma、1 Ma的暖池區海陸格局變化對大氣環流影響的數值試驗 [ 2] , 印度尼西亞通道和巴拿馬地峽關閉的氣候效應,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暖期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等 [ 3] 。
2.6 建立起我國深海微生物的研究體系
“深部生物圈 ”研究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 是國際深海研究的最新前沿領域。本項目為我國 “深部生物圈”的研究邁出了第一步:建立起適合深海特殊環境的若干創新性技術和方法, 包括深海環境樣品微量 DNA提取技術 、連續培養系統以及現場觀測技術和樣品的采集 、保存技術等 ;研究了 “暖池 ” 等海區水柱及沉積物中微型生物類群的多樣性和生物量;研究了深海沉積物中細菌與古菌參與 C1代謝的種群并進行了半定量 PCR分析;構建了幾丁質酶等多個反應環境特征的分子生物學探針 ;建立了細胞膜電位等細胞動力學參數的方法以及評價細菌生理狀態的方法和模型。
2.7 研究海洋微型生物與碳循環的關系
顆粒小于 20 μm的海洋微型生物, 不能用通常的方法檢出, 是浮游生物研究的新課題, 而此類生物在大洋碳循環中的作用也正在揭示之中。本項目與國際上少數國家一起, 開展了海洋微型生物、特別是 <2 μm的超微型浮游生物 ( pico-plankton)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項目建立了一系列新技術 ( TIREM、MP等 [ 4] ), 用來研究原來不能檢測出的海洋微型生物, 研究了大洋微型生物主要類群的多樣性 、數量分布及其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
2.8 進行熱液作用研究嘗試和技術準備
與國內外同行合作, 對東太平洋和沖繩海槽現代海底熱液活動區的沉積物進行了礦物學、地球化學等研究, 取得熱液活動及其間歇期、板內熱液存在的沉積學證據, 并進行初步的數學模型建立。特別是項目組成員參加了中美在東太平洋的首次聯合深潛科學考察, 取得了大量樣品, 利用自行研制和設計的設備成功進行海底原位熱液煙囪及生物的生長實驗。此外, 還在海底熱液探測采樣技術等相關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構建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深海極端環境探測和模擬實驗研究平臺 。
此外, 5年來對國內外在“暖池”及其鄰區構造、地震勘探 、沉積 、古環境等方面的各種成果進行收集、匯編, 對國際有關熱帶碳循環和全球深海同位素資料進行收集 、整理, 結合本項目產生的數以萬計的數據, 按地理信息系統整理成圖, 編制暖池區和區內的局部海區的海底地形 、海底重力異常 、海底熱流等基礎圖件, 建立了數據庫 。
3 研究成果
本項目一方面在南海大洋鉆探的基礎上, 圍繞熱帶海洋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向縱深發展, 在 “熱帶碳循環 ”研究中取得了原創性的成果, 是古環境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 ;另一方面依托國內大洋專項和國內外合作航次, 在深海研究和圈層相互作用上朝橫向發展, 取得了一系列國際性成果, 在我國形成了與國際接軌的深海研究力量。
3.1 “熱帶碳循環”研究
地球軌道變化驅動冰期旋回的理論, 是氣候演變研究在 20世紀的最大突破。然而以 65°N太陽輻射量為準的傳統軌道理論, 從一開始就面臨著一系列不能回答的 “難題 ”;近年來學術界加深了對熱帶過程和大氣 CO2濃度變化的認識, 更進一步提出了重新估價低緯區和碳循環在全球氣候系統中作用的問題 。
本項目以 “西太平洋暖池 ”為重點, 通過地質資料和氣候數值模擬的結合, 揭示了 “暖池 ”和東亞季風發育的階段性, 并在高分辨率分析的基礎上, 發現暖池海區冰消期表層水升溫比北半球冰蓋的融化早 2 ~ 3 ka, 而與冰芯記錄的大氣 CO2濃度變化相當一致, 展示了軌道尺度上熱帶過程在氣候系統中的積極作用, 而并非都由北半球高緯過程所控制 。
南沙海區大洋鉆探的 500萬年高分辨率地層剖面中, 發現有碳同位素的 40 ~ 50萬年長周期 。經過全球對比和對意大利上新世地層的實測與分析, 證明這是世界大洋碳儲庫對于地球運行軌道偏心率長周期的響應, 并推測是通過浮游植物群改變有機碳在海洋碳沉積中的比例所致。為解釋這種大洋碳儲庫長周期的成因, 本項目提出了 “低緯輻射量 ※季風 ※風化※硅供應 ※硅藻 ※碳儲庫 ”的工作假說 。在 40萬年偏心率長周期上, 氧、碳同位素近 3 000 多萬年來呈現耦合關系, 但到第四紀時相互 “脫鉤 ”, 其中至少 2次大洋碳儲庫的急劇變化, 導致第四紀冰蓋的急劇增大 、甚至氣候轉型事件, 說明大洋碳儲庫通過熱帶過程能夠直接響應軌道驅動, 而不僅是消極追隨冰蓋變化的高緯過程。
大洋碳儲庫長周期的發現, 揭示了地球表層系統變化中一種新機制 ;雖然目前的認識尚屬初步, 但可望克服氣候變化軌道驅動傳統理論中的若干 “難題 ”, 有助于對地球環境長期變化趨勢的科學預測。
對于“深海 973”項目的突出成果, 其具體內容將由本文的續篇 “氣候變化的熱帶驅動與碳循環 ” 做進一步闡述 [ 1] 。
3.2 學科前沿的深海研究
項目的另一個目標在于開展國際前沿的深海研究, 形成我國與國際接軌的深海研究力量 。這項目標涉及的領域多 、范圍寬, 擇要而言有 :
3.2.1 “深部生物圈”的初步探索
近年來深海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是深海沉積中的微生物, 有人估計海底下的 “深部生物圈”可占全球生物量的 1 /10, 無論作為微生物基因資源, 或者作為深海的地質營力, 都屬于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通過本項目和其他項目的支持, 我國已經從無到有建立了深海微生物研究實驗室, 并且開始取得與國際接軌的成果 。本項目研究了 “西太平洋暖池區 ” 和“東太平洋深海多金屬結核區 ”沉積物細菌和古菌的多樣性和分布, 利用特異性的分子生態學探針, 對西太平洋暖池的深海微生物種群進行生態多樣性調查, 結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區存在著比較完整的甲烷循環 、硫循環途徑。相對于其它開放大洋 (低甲烷含量 、低氧含量、高硫酸鹽含量、寡營養 )環境, 其代謝活動強度較高, 可高出 1 個數量級, 而參與 CH4 氧化的細菌 、古菌類群, 只占細菌或古菌總量的 1%左右 [ 5 ~ 7] 。
3.2.2 海洋微型生物與碳循環
查明了具有重要生態學意義的原綠球藻在西太平洋邊緣海的分布邊界、變化規律及其基本影響因素、初步確立了其生態地位 [ 8, 9] , 并給出了相關的 4 類超微型生物 (原綠球藻、聚球藻、自養真核類 、異養細菌 ) 在太平洋中緯度剖面上的基本分布格局 (表 3) 。如以原綠球藻 ( ~ 0.5 μm)為代表的自養超微型生物, 在東海近岸占浮游生物總量的 12%, 到陸架占 43%, 到黑潮區占 69%, 而在貧養的開放大洋可占 絕對優勢。 同時, 還開拓了 功能類群 AAPB(好氧不產氧光合異養菌 )這一個新領域的研究, 建立了新的技術方法 TIREM, 揭示了與以往認識不同的 AAPB分布規律和可能的調控機制 [ 4] , 并探討了過去被忽視的微型生物在大洋碳循環中的作用。
3.2.3 深海熱液作用的研究
本項目成員通過參加中美聯合深潛科學考察, 在東太平洋海隆胡安 ·德富卡洋脊乘 Alvin號深潛器下潛熱液口, 不但獲取了用于地質學研究的硫化物和沉積物樣品, 還采集了可用于地微生物學研究的微生物和熱液樣品;并利用自行研制和設計的高溫帽和培養籃, 成功進行海底原位熱液煙囪及生物的生長實驗, 是我國海洋界對深海熱液口的首次實地考察, 為闡明生物 —礦物的相互作用以及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資料。此外, 還對熱液煙囪體樣品進行了結構和礦物地球化學研究, 再造了不同煙囪體的形成環境和生長歷史 ;對煙囪體內溫度場 、熱通量密度場和熱液過程進行數值模擬, 結果表明滲透率是影響熱液循環模式的最重要因素。
3.2.4 深海沉積學的研究
深海在我國沉積學研究中十分薄弱, 本項目以南海為目標, 開展了沉積物定量統計和源區地質的研究。首先, 在 0 ~ 24°N和 104 ~ 121°E之間的南海海域內, 共收集鉆井巖芯 155個, 地震剖面 94 條以及數幅沉積等厚圖資料, 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南海沉積學數據庫 。在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 分別對晚新生代 6個時期 ( E3 、N 1 1 、N 2 1 、N 3 1 、N2 、Q)以及末次冰期和冰后期的沉積量加以統計, 制作了相應各時期沉積格局分布與堆積速率變化的圖件, 說明南海海盆自漸新世張裂以來共接受了 1.44 ×10 16 t的沉積物, 平均堆積速率 12.8 g/( cm 2 · ka), 其中以漸新世為最高, 第四紀次之, 主要堆積在海盆邊緣區 。其次, 提出了根據區域地震資料重建全球海平面變化幅度的定量模型, 應用于南海巽他陸架, 編制出了上新世以來的全球海平面變化曲線, 包含了大約 36個海平面升降變化周期, 分辨率比 Haq等 [ 10] 的全球曲線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 [ 11] 。第三, 利用礦物和地球化學等多種指標, 對南海深海沉積的碎屑物來源進行分析, 發現北部陸坡在東沙以東的高速堆積體, 物源主要在于臺灣 [ 12] , 而西部陸坡中段, 主要來自越南東部山區小河而不是紅河等大河。
總之, 本項目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學和海洋沉積等方面都開展了深,F代過程的前沿性研究, “深部生物圈”的研究從無到有, 海洋微型生物的研究挑戰國際前沿問題, 深海沉積學取得重要進展, 深海熱液口的現場研究得以實現。一支由多學科相聯合的我國深;A研究力量, 已經初步形成 。
4 實施效果
作為學科前沿項目, 實施效果主要體現在學術論文和對學科發展的推進 。 5年里項目組成員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已發表論文 346篇、出版專著 3部, 其中第一作者的論文 298篇, SCI收錄的論文 121 篇, 體現了我國深海研究的新局面。此外, 還提出了綜合大洋鉆探 ( IODP)第 683號航次預建議書, 獲得了國際評審組的高度評價和積極響應 。盡管本項目的許多重要進展是在最近 1 ~ 2年里取得, 大量成果尚待在今后幾年內陸續發表, 5年中已有部分成果獲得 5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本項目在以下 3 方面對學科發展做出了貢獻:
4.1 氣候環境演變中一種新機制的發現
本項目研究最具有新意的學術成果在于氣候演變中熱帶驅動的研究和大洋碳儲庫長周期的發現, 提出碳儲庫在偏心率長周期的時間尺度上, 可以直接對軌道周期做出響應 ;這種疊加在冰期旋回之上的長周期容易遭到忽視, 卻是科學地預測氣候環境未來變化趨勢所不可缺少的環節 。地球氣候系統的變化, 不能只用高緯區的物理過程解釋, 低緯區的過程, 尤其是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也在氣候環境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 大洋碳儲庫的長周期就是新認識的一種 。大洋碳儲庫長周期反映了地球系統中圈層相互作用中一種未被識別的新機理, 目前尚在認識過程的早期, 距離形成完整的系統和贏得學術界的公認, 還有相當的路程 。但南海的發現已經打開了認識新機制的途徑, 突破已經在望 。對于此項基礎研究的新成果, 在本文的續篇中有具體的介紹 。
4.2 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深海研究力量
本項目原定預期目標之一是 “形成一支進入國際前沿領域的我國深;A研究隊伍” 。經過 5年的努力, 依靠大洋鉆探等國際計劃和大洋專項等國內計劃相結合的平臺, 一支由海洋地質 、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等學科相聯合的我國深;A研究力量, 已經活躍在國際學術界, 而且正在迅速進入最新的深海研究前沿領域。具體講, 本項目在我國深海研究的能力建設上取得了重要成績, 分別在上海、廈門與廣州, 為深海地質與古海洋學 、深海微生物學、深;瘜W與熱液活動三方面的研究建設了實驗基地。同時, 我國海洋界近年來的不少亮點出自本項目的研究隊伍 :我國海洋界涌現的 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出自本項目的承擔單位;5 年內全國百篇優秀論文海洋界的 3 篇中有 2篇出自本項目的研究隊伍 ;參加本項目的科學家中有 7位成為重點基金項目的負責人 。與此同時, 深海研究的國際合作也蓬勃發展。 5 年來項目組成員在各種國際性學術會議上作口頭報告百余人次, 其中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大會特邀報告 20余人次;通過每年舉辦全國性的短訓班, 邀請國外著名專家講學, 有效地促進了研究工作的國際接軌。作為本項目核心的古海洋學研究發展尤為迅速, 主要承擔單位同濟大學的實驗室, 已成為西太平洋一個重要國際研究中心, 2007年還將組織在上海舉辦的第九屆國際古海洋學大會。
4.3 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實例
本項目以 “地球圈層相互作用 ”為主題, 以 “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 ”為依托, 屬于典型的地球系統科學 ;在執行中, 也相應突出了全球視野和學科交叉, 對于我國地球系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價值。這一方面體現在研究問題的全球視野, 另一方面表現為貫穿整個項目的學科交叉 。以 “氣候的熱帶驅動 ”和“大洋碳循環長周期 ”為例, 這都是立足本區 、放眼全球的科學問題 。研究中先從南沙海區的地層記錄中發現碳同位素長周期, 通過全大洋資料對比確定其全球性;再選擇地中海的季風記錄為對象的檢驗假說, 從西西里島上新世國際層型剖面獲得證明, 得出全大洋碳儲庫長周期的結論。在 “暖池 ”氣候效應的研究中, 依靠大氣科學與地質科學的交叉, 通過海洋大氣數值模擬與地質記錄的直接對比, 對西太平洋暖池地質構造演化的氣候效應, 以及暖池和印度尼西亞穿越流對于冰期旋回的響應, 取得了新的認識。在探索全大洋碳儲庫長周期的機理時, 依靠生物學與地質學的結合, 利用人工氣候箱, 模擬了顆石藻和硅藻對全球 CO2濃度升高的生理響應, 為進一步推斷浮游植物與碳儲庫的關系提供依據。
5 結 語
5年來的進展表明, 本項目的設立與完成是我國深海基礎研究的一項重要舉措。成果的取得不僅依靠絕大多數成員的全心投入和精誠合作, 也靠著有關各系統的大力支持。由于受經費和條件的限制, 本項目的海上工作基本上只能依靠和國際 、國內其他項目的合作, 利用 “大洋專項 ”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開放航次等國內機會, 或者依靠中法合作的 “馬可波羅”航次等國際機會, 才得以實現。海上工作是深海研究的基礎, 如何保障自主組織專題航次的機會, 是我國進一步開展深海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
本項目的研究對象———深海, 是我國地球科學中最缺乏基礎的部分 ;而研究主題 ———圈層相互作用, 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 又是我國學術界相對比較陌生的方面。盡管有了重要進展, 但對于基礎問題的研究來講只能說僅邁出了第一步 。如對深海海底和水層中微型生物的研究有了很好的開端, 也在向主題 “碳循環”研究靠攏, 但真的要將微生物對碳循環的貢獻用到大洋碳探儲庫的計算, 還有相當距離 。因此, 深海研究的學科交叉, 要求有較長時期的積累才能有重要的突破。
作為我國深海基礎研究的首次 “ 973”項目, 本次研究采用 “圈層相先互作用 ”的題目, 包容較寬的內容是必要的, 但是進一步的工作要求聚焦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 深海研究的范圍和重要性愈益增大, 發達國家的投入也顯著增加, 我國采取對應措施已經迫在眉睫 。無論深海油氣和水合物的勘探, 或者深海觀測網和深潛設備的建設, 都要求有基礎研究的支撐和先導。根據我國實際, 選擇有利的切入點,開展更為深入的深;A研究, 是我國發展海洋事業和地球科學的當務之急。——論文作者:汪品先, 翦知湣, 劉志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