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會計研究期刊

發布時間:2014-04-01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本文列舉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積極尋求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論文摘要】本文列舉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積極尋求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論文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現狀,原因,治理對策,會計研究期刊

  近年來,在我國會計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并且失真程度之深、范圍之廣、危害之大,引起了社會的極度關注, 會計信息失真的人為因素主要是在會計活動中當事人為了個人利益,事前經過周密的安排,故意以欺詐、隱瞞、舞弊等手段,使會計信息歪曲反映經濟活動,或制造虛假的會計事項。會計研究期刊《開發研究》是1985年創辦的我國最早研究和探討西部開發理論的綜合經濟類刊物,甘肅省社會科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期刊。本刊為雙月刊,2007年起擴至160頁,逢雙月20號出刊,每期定價為10.00元,全年定價60元。公開發行,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3-4161,國內統一刊號CN62-1005/C,郵發代號54-48。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

  一般意義上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指信息提供者通過非法手段或利用會計方法本身的缺陷而有意識地提供誤導性的財務報告,使投資者和債僅人等信息利用者受到損害的行為。信息提供者利用其信息優勢,采取欺詐手段不合法地調整企業的贏利,其有些手段貌似合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已成為不合法的操縱行為。

  事實上,因會計信息失真導致經濟管理和宏觀決策失誤而造成的間接損失遠比其造成的直接損失要大得多。而這巨大的信息失真大都源于弄虛作假,出自會計人員之手,F在,造假已不局限于企業和某些職能部門,以“獨立、客觀、公正”為生存之道的中介機構也身陷其中。國家審計署2001年組織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檢查,結果表明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質量令人擔憂。在檢查中,共抽查了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32份審計報告,并對21份審計報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審計調查,檢查發現有14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23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造成財務會計信息虛假71.43億元,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近年來,證券市場上接二連三出現的“深圳原野”、“紅光實業案”、“瓊民源案”、“鄭百文”和“銀廣夏事件”等無不暴露出會計師事務所存在的造假問題。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不僅直接侵害國家利益,擾亂國家經濟秩序,導致宏觀經濟決策信息紊亂,而且加劇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甚至動搖了廣大群眾對我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正引起越來越多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說有人為因素和非人為因素,下面就此分別予以剖析:

  (一)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人為因素

  1.企業主管部門干預。有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主管部門領導為突出政績,給企業下達硬指標,強行壓任務。當企業完不成目標任務時,又有意識地引導企業虛報利潤、隱瞞虧損。結果造成某些人受益,企業職工遭殃,國家利益受損。

  2.企業領導偽造成果。某些企業為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或者當企業遇到困難、或經營不善、或經濟效益不理想時,弄虛作假有利于爭取貸款、吸引外資,壯大自身實力。

  3.財會人員的素質不高。可以說,所有會計信息失真都與財會人員有關。但就其主觀原因而論,又可大致分為故意行為和過失行為兩種。故意行為是財務人員道德素質低,名利思想嚴重,法制觀念淡薄,主動或被動地有意編造假賬、假報表,提供虛假信息來欺上瞞下,以謀求個人利益。如根據領導意圖隨意調整或編造會計信息就是典型的故意行為,是明知故犯。過失行為則是由于企業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理論水平低,對法規政策理解不透,對實際情況不甚明了以及具體操作能力差、責任心不強造成的,這也是我們會計基礎工作差的具體表現。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非人為原因

  上面所述無論外部原因還是內部原因,都是人為干擾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失真。實際上,由于會計核算本身的客觀局限性也會導致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失真,主要表現在:

  1.會計環境變化與會計方法變化的不同步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運動環境是瞬息萬變的,如物價變化和隨機事件的發生等,都會對價值運動的流量、流向發生影響。而會計核算的規定,原則上又是相對穩定的,加之會計本身是反應性的,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存在“時滯”現象,這就必然產生會計信息反映的誤差和失真,市場越是不穩,競爭越是激烈,這種誤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2.會計確認計量的假定和估計性。在會計核算中,存在許多不可確知和難以準確計量的因素,因此,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有時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方法。如固定資產使用期限、預計殘值、折舊率的確定,以及一些共同費用的分攤、收發材料的計價、費用跨期分配和成本結轉等,都只能是近似的結果。因而,會計信息不可能絕對精確地與客觀價值運動相符合。

  3.對未來事項認識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未來事項由于受現在和未來各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其發展變化總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雖然人們努力探討各種預測方法,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預測,但只要我們將會計預測結果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其準確性很多都是不怎么可靠的。從理論上來說,實際結果同預測結果出現差異也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人為因素和非人為因素共同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其中人為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治理的主要對象。

  三、對于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一)企業內部治理是關鍵

  1.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比如健全董事會、建立審計委員會、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于合約的委托代理關系等措施。

  2.強調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要想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局面,關鍵是要對單位負責人實施有效的控制,要明確、加重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而我國1993年的《會計法》在這一點上卻規定得不夠明確,缺乏可操作性,在實際中造成了誰負責,結果誰都不負責的混亂局面。新《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第二十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第二十八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第四十六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貪污給予行政處分。”新《會計法》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抓住了會計信息造假的本質,從而能夠有效地治理我國會計信息嚴重的局面。一旦造假事實被發現,單位負責人難辭其咎;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人員頤指氣使、把會計人員當擋箭牌的局面也會大大改觀。

  3.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會計法》除明確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外,也規定會計人員做假帳,屬于明知故犯,不論何種原因,一律處罰。會計人員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與單位負責人共同承擔責任。所以會計人員應該透徹理解《會計法》,堅持依法進行會計行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在社會中,如形成崇尚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會促使會計人員在主觀上注意加強行使會計監督的義務;反之如果會計職業道德敗壞成為一種風氣,會計人員協助造假不僅不會受到社會指責還會成為一門值得夸耀的技巧,那么可想而知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能有多少。

  (二)聯合相關部門,加強外部監督

  外部監督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必要手段。會計行為的內容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和充實,會計信息、的使用范圍也日趨擴大,滲透至社會的各個方面。要使會計信息具有公允性,得到社會的承認,必須有外部的有力監督!稌嫹ā分幸幎ǎ贺斦、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依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檢查后應出具檢查結論,進行鑒定評價,從而使會計信息獲得社會的公認。另一方面,應加強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督作用,因為專業的監督來得更有效果。目前,我國有數十萬的注冊會計師,且數量還在不斷擴大,應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并推行報表審計簽證制度,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起事后控制的作用。通過這些外部監督措施,維護財政紀律和經濟秩序,防止會計信息的失真。同時也有利于單位籌資和擴大發展。

  四、結論

  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危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治理對策應運用新《會計法》這把利劍,從企業內、外兩部分著手,加強企業負責人責任意識,提高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加強外部監督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徹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來會計信息的湛湛晴空。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