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10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油氣田的開發和建設過程可能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本次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從保護地下水環境的角度出發,通過水文地質調查及地下水污染源調查、物探、水文地質鉆探、水文地質現場試驗、地下水現狀監測、工程測量等工作,對于擬建工程項目將給地下
摘要油氣田的開發和建設過程可能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本次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從保護地下水環境的角度出發,通過水文地質調查及地下水污染源調查、物探、水文地質鉆探、水文地質現場試驗、地下水現狀監測、工程測量等工作,對于擬建工程項目將給地下水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并根據預測的結果,對這些影響進行評價,以論證工程項目實施的可能性,并對可行建設項目提出相應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對策,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環境影響跟蹤監測計劃和應急預案。
關鍵詞新疆油氣田水文地質調查地下水環境影響
1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卻勒塔格山北緣的山間盆地,屬渭干河上游流域。重點研究項目涉及的站場(采氣井、集氣站、油氣處理廠等)和環保設施(污水蒸發池、固體廢物填埋場等)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評價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環境影響跟蹤監測計劃和應急預案。
2地質概況
2.1地形地貌
工程區地處卻勒塔格山北緣山前沖洪積扇,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北部為剝蝕構造低山丘陵,海拔一般1640~1940米,地表植被稀少;中部是山前沖洪積平原,近似呈東西向展布,海拔一般1140~1440米,地面坡降約12.4‰左右;南部為沖洪積細土平原區,地表植被發育良好,植被茂盛。
2.2地質條件
工程區出露的地層有新近系(N)和第四系(Q)。新近系地層呈寬條帶狀東西向分布于北部和東南角的丘陵區,巖性為淡黃色、灰色中礫、粗粒礫巖,夾粗粒礫砂巖及圓礫巖,常被第四系下更新統地層不整合覆蓋。第四系地層分布廣泛,成因類型主要有沖積、洪積、沖洪積,主要為全新統-上更新統沖積層(Q3-4al)、洪積層(Q3-4pl)、沖洪積層(Q3-4apl)和全新統沖積層(Q4al),巖性為松散沉積物。
2.3地質構造
工程區內的地質構造,包括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工程區北部屬南天山向斜褶皺帶的哈雷克套復背斜;中部為地槽與地臺過渡帶的庫車山前坳陷;南部邊緣屬塔里木臺地。工程區斷裂變動不甚發育,一般斷裂走向近東西向,以逆斷層或逆掩斷層為主。斷層形成多受構造運動影響,大部分位于背斜軸部,斷層層面北傾,傾角為高角度。
2.4水文條件
工程區位于拜城盆地的中部和東部。工程區北部是以碎屑巖類裂隙-孔隙含水層分布的克孜爾低山丘陵區;在山區河谷分布著單一結構的潛水含水層,含水層巖性主要為卵礫石;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段是以單一結構的潛水含水層為主的礫質平原,含水層巖性以卵礫石、砂礫石為主;在西南和東南的局部地段是以雙層及多層結構的潛水-承壓水含水層為主的細土平原,含水層巖性以中粗砂、細砂、粉砂和砂礫石為主。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的化學類型自西向東、自北向南表現出明顯的水平分帶規律性,從重碳酸鹽水→硫酸鹽水→氯化物水;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地下水化學類型普遍呈Cl·SO4型和Cl型水。
3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
3.1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
工程區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依據工程建設布置,并結合區域地下水流動特征,對重要地下水敏感點和水源地共布設16個地下水監測點進行取樣分析。根據《地下水監測技術規范》(HJ/T164-2004)并結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以及本項目潛在污染特征因子考慮,地下水水質現狀監測因子選取以下23項:Cl-、SO42-、總硬度、TDS、PH、NH4+、NO32-、NO2-、CODMn、Fe、揮發性酚類、氰化物、As、Hg、Cr6-、Pb、F-、Cd、Mn、BOD5、硫化物、石油類、總大腸菌群。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中地下水水質評價方法,采用標準指數法進行評價,標準指數>1,表明該水質因子已超過了規定的水質標準,指數值越大,超標越嚴重。
3.2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從總體上來看,工程區個別地下水監測點除反映干旱區地下水水化學特征指標的硫酸根離子、總硬度監測因子超標,并且僅有極少數監測點氟化物、硫化物和總大腸菌群因子超標之外,地下水質量整體現狀較好,均符合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的Ⅲ類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其中,總大腸菌群因子超標,可能是因為取樣的容器、水樣采集和運輸過程中,無法達到無菌操作的嚴格條件要求,導致總大腸菌群因子超標。
4工程區污染預測評價
本次預測主要用來模擬COD和石油類污染物,通過池底和池壁滲透進入地下含水層,并污染地下水的情形。其中COD的來源主要為污水蒸發池中的生活廢水和工業生產廢水;而石油類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為含有石油的固體廢棄物,經由降水淋濾作用或其他意外因素,滲透進入含水層。通過本次建立的地下水水流和溶質運移模型分析,污染事故發生后,污染暈的擴展幾乎都是沿著地下水流線方向,呈橢圓形,同時污染暈整體濃度不斷下降?拷哟驳牡叵滤鲌鰧ξ廴緯灥陌l展產生顯著影響,污染暈隨河水流向迅速擴展。透水性較差的低山丘陵地區,污染暈的遷移速度較為緩慢,顯著慢于山前平原區的污染源。本工程的COD污染影響較為持久,但生活廢水的COD濃度較低,水量也較小,石油類污染物雖然濃度較大,但泄漏量很小,可能出現的石油類污染物泄漏量更是十分有限。
經過對工程區完整20年預測,發現在100d、300d、1000d、10a、20a的所有已提取的時間節點上,COD和石油類污染物超標區域的最大運移距離全部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即使有非正常工況下的泄漏事故出現,污染物在短期內和長期內均不會對工程區的地下水環境產生顯著的影響。同時所有地下水敏感點都在污染暈范圍以外,因此該項目的工業生產并不會對下游綠洲區的地下水環境造成明顯的影響。
5地下水防污保護措施
工程區地下水防污控制原則,應堅持“注重源頭控制、強化監測手段、污水集中處理、完善應急響應系統建設”的原則,其宗旨是采取主動控制,避免廢水泄漏事故及灰場防滲措施失效事故的發生,但若發生事故,則采取應急響應處理辦法,盡最快速度處理,嚴防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6結論建議
工程區地下水現狀環境質量整體較好,預測模擬污染源為COD和石油類污染物。COD污染影響較為持久,但濃度較低,水量也較小,石油類污染物雖然濃度較大,但泄漏量很小。在20年的預測期內,超標區域始終都沒有影響到附近的地下水敏感點,即使有非正常工況下的泄漏事故出現,污染物在短期內和長期內均不會對工程區及下游綠洲區的地下水環境造成明顯的影響。為確保工程區域居民飲用水安全,應對工程建設區域內的地下水敏感點水質進行定期監測,及時發現地下水水質污染,及時控制。一旦出現地下水污染事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置辦法,控制地下水污染。——論文作者:余昌輝魏哲齊徐超王俊杰竇祺楓鄭翔
相關期刊推薦:《新疆有色金屬》(雙月刊)創刊于1972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隊、烏魯木齊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新疆有色金屬學會、新疆有色金屬研究所主辦。設有:地質采礦、選礦冶煉分析、機電設備與機械加工、基建工程、管理與經濟發展、有色新聞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