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3-15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從苗木選擇、立地條件、整地挖穴、造林密度、苗木保濕、栽植、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楊樹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以期變粗放式生產為集約經營方式,把楊樹發展的重點從擴大面積轉到提高單產和質量上來,進一步提高楊樹的經濟效益。
摘要:從苗木選擇、立地條件、整地挖穴、造林密度、苗木保濕、栽植、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楊樹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以期變粗放式生產為集約經營方式,把楊樹發展的重點從擴大面積轉到提高單產和質量上來,進一步提高楊樹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楊樹,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淮北地區,國貿論文范文
楊樹屬陽性樹種,喜光、喜水、喜肥。靈璧縣位于淮北平原,土壤、氣候等條件十分適宜楊樹生長。由于其生長快、干形好、出材率較高、材質優良、易加工,國貿論文范文《國際貿易問題》對外貿易專業理論刊物。宣傳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研究國際經貿問題,分析國際經貿動態,介紹最新國際貿易理論。讀者對象為外經貿主管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國際經貿理論的研究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各國駐華商務人員。
1選用良種壯苗
選用苗木要綜合考慮品種的適應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盡量用經過多年生產實踐檢驗、證明優良可靠的品種,靈璧縣綜合性能表現良好的有Ⅰ-69楊、Ⅰ-72楊、中渦1號楊、2025楊等。大面積造林中,選擇3個以上的優良楊樹無性系配置造林,以減少病蟲的危害,保證楊樹健康快速生長。苗木要選擇根系完整、干形通直、苗高3.5 m、地徑2 cm以上、苗木根幅不小于25 cm、側根或須根多、無病蟲害、沒有機械損傷的大苗。一定要做好苗木檢疫關,嚴禁攜帶潰瘍病、黑斑病、爛皮病的苗木進入造林地。
2立地條件
楊樹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通氣的土壤,地下水位在1.5~2.0 m,在楊樹生長季節有足夠的有效水分,并排水良好。楊樹造林應選擇土壤有效層在60 cm以上,具有一定肥力的平原、灘地、溝河堤岸、四旁等地方栽植。
3整地挖穴
12月底前整地打穴,穴規格為0.8 m×0.8 m×0.8 m,靈璧縣南部的砂漿黑土要強調大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用機械挖穴,規格為1 m×1 m×1 m;靈璧縣北部的潮土樹穴可適當小些,但不應小于0.6 m×0.6 m×0.6 m。
4栽植密度
立地條件好的造林地,應適當稀植,培育大中徑材。一般平均每株營養面積在25 m2左右,株行距為4 m×6 m、4 m×7 m或3 m×8 m,能達到木材產量較高、徑級較大、經濟效益較高的效果,行間還可發展林下種植或林下養殖等復合經營,以增加經濟收入,實現以短養長。立地條件較差的造林地,應適當密植,以培育中徑級材為目標確定造林密度,平均每株營養面積為18 m2,株行距為3 m×5 m、4 m×5 m、3 m×6 m。溝渠、道路兩側及農田林網等四旁造林可以適當加大造林密度,一般株距不小于3 m。
5苗木保濕
楊樹起苗后,要盡一切可能在起苗、運苗過程中保持苗木新鮮,特別是保證苗木須根濕潤。苗木要盡量做到隨起隨運、隨運隨栽。苗木運到造林地后,最好先把苗木放在水中浸泡3~5 d,使之充分泡透后再造林。
6栽植方法
靈璧縣初春氣溫不穩,經常遭遇寒流侵襲,楊樹栽植的最佳時間為3月中旬至3月底,可以延至4月初。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先在穴中回填1/3的土,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標直,然后再填一部分土,輕提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然后踩實,澆足定根水,等水滲透后再填土踩實培堆。要先回表土,再回心土,盡量做到邊回土邊踩實,栽植深度為苗木原根莖埋入土中30 cm左右為宜。為方便撫育管理及林下種植、養植,栽植時要盡量保持橫豎成行。
7撫育管理
7.1抗旱排澇
栽植后如遇天旱,要及時灌溉澆水,提高成活率。楊樹雖然喜水,但如果地下水位過高或土壤含水量過多時,也不利于楊樹的正常生長。因此,造林地如有積水,要及時排水。
7.2林地管理
專人管護,盡量減少人畜破壞。遭遇風雨后,如樹苗倒伏應及時扶正、培土。為防止雜草與幼樹爭奪土壤水分和養分,提高土壤通氣性,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有機物的分解,改善楊樹根系的呼吸作用,應及時對新植楊樹的周圍進行松土除草。楊樹純林每年需松土、除草2~3次,復合經營的楊樹林可以以耕代撫。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追施農家肥或者適量尿素,用量為450~600 kg/hm2。從第3年開始可株施復合肥0.5~0.7 kg,施肥方法:在樹周圍70 cm左右處挖環形施肥溝,深度在30 cm左右,最好是復合肥與農家肥或有機肥一起進行混合施用。據調查對比,以耕代撫及適量施肥的五年生楊樹單株材積生長量增加30%以上。
7.3整形修枝
楊樹整形修枝主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把握好修枝的年齡與強度。造林第1~3年,要盡量保留更多的枝條以促進生長,但要及早修除雙主干或多主干中較劣的主干,只保留1個通直粗壯的主干;要逐年及時修除與主干競爭的過旺生長的“卡脖子”大枝和主干下部萌生的枝條。造林后4~7年,在保持樹冠高度大于樹高2/3的前提下,每年自下往上修除一輪枝條及其上部可能形成的“卡脖子”大枝和主干下部萌生的枝條,即第4年(冬季)修除苗木先端在造林第1年所生的輪生枝;第5年修除造林第1年所生主干上的輪生枝;第6年修除造林第2年所生主干上的輪生枝;如果枝下主干高度仍未達到8 m,則第7年修除造林第3年所生主干上的輪生枝。如果在上述年齡沒有達到相應的修枝強度,可分2年進行修枝以達到相應修枝強度。二是把握好修枝的時間。一般在冬季休眠季節進行修枝,不易感染病蟲害,但容易在修枝口處萌發新枝;也可以在生長季節進行修枝,尤其以3月中、下旬萌芽前一段時間為最好。三是把握好修枝的質量要求。要使修枝口盡量平滑、不劈裂、與主干表面平齊;若枝條較粗,則修枝口要離主干表面0.5~1.0 cm,使其傷口較小、愈合較快,不會形成死結。
7.4間伐
間伐可以提前獲得小徑材,主伐時收30 cm以上的大徑材。初植密度為3 m×5 m、4 m×5 m或3 m×6 m的中密度片林可在第5、6年進行間伐。間伐方法:在間伐衰弱木、下層木的基礎上,按品字型間伐宜在冬季進行。據調查,實行中密度林分間伐最終收獲大徑材的栽培模式,平均效益較高。
8病蟲害防治
8.1楊樹爛皮病
8.1.1主要癥狀。干腐型主要發生在主干、大枝分叉處,發病后出現圓形、橢圓形灰褐色病斑,擠壓即流出褐色汁液。病斑干縮開裂,散生黑色小點,天氣潮濕或雨后,病部出現桔黃色分生孢子角。病斑包圍樹干1周后,上部枯死。
枯梢型主要發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樹和大樹枝條上。初期暗灰色,癥狀不明顯,當病斑迅速擴展繞枝干1周后,上部枯死。楊樹爛皮病為真菌病害,病原有2種,均為弱寄生菌,侵染生長不良、樹勢衰落的樹木。
8.1.2防治措施。加強管理,促進樹木旺盛生長,以提高抗病能力。春、秋季發現病斑及時刮除,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50%退菌特等100倍液涂干,施藥應在發病高峰前進行,可以有效地控制楊樹爛皮病的發生與蔓延。
8.2楊樹潰瘍病
8.2.1主要癥狀。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干部一般在皮孔的邊緣形成小泡狀潰瘍病斑,病斑破裂后周圍流淡褐色液體,遇空氣變為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縮下陷,中央有一縱裂小縫。4—5月病斑周圍形成隆起的愈傷組織,形成典型的潰瘍癥狀。嚴重受害的樹木,樹皮上的病疤密集,相互聯結,以致養分不能輸送,植株逐漸枯死。以3、4月發病較多。
8.2.2防治措施。于4—5月及8月初,在主干上噴灑藥劑,防止病菌侵染。藥劑可用2∶2∶100波爾多液、30%福美砷40倍液,或40%多菌靈50倍液。
8.3草履蚧
8.3.1發生規律。1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成蟲產卵量大,約100粒,卵產在土縫、雜草、枯枝落葉等處,范圍主要集中在樹木50 cm內,深度在土層及覆蓋物下5~7 cm。0 ℃以上開始孵化,若蟲一般在1月底至2月初開始出現,2月上、中旬是孵化盛期,遇雨則集中孵化出土。2月中、下旬開始上樹;刺吸嫩枝幼芽汁液,造成樹木衰竭,嚴重時可使樹梢枯萎,甚至整株死亡。4—5月是若蟲危害盛期。5月上旬為草履蚧繁殖期,雌雄成蟲開始交尾,5月下旬至6月上旬雌蟲下樹入土或樹葉、草叢下,分泌白色綿狀亂囊,產卵于其中越冬。
8.3.2危害特點。草履蚧蟲體小,新地塊發生危害后1~2年甚至3年都不易被發現。當出現發葉推遲、梢頭枯死等癥狀時,此時蟲口密度已經較大,危害已相當嚴重。
8.3.3防治方法。設置膠帶阻隔環,以阻隔若蟲上樹危害,效果明顯,但一定要嚴格按照程序規范操作。一要早。在若蟲上樹前一定要設置好膠帶環,一般要在1月底前完成。二要光滑。設置膠帶環前,一定要將樹皮刮平或用泥漿樹皮抹平,不留若蟲通道,膠帶要纏平,做到表面光滑。三要常檢查。要經常檢查膠帶環是否脫落,泥環是否有若蟲通道。
在設置膠帶阻隔環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消滅阻隔環下若蟲也十分必要,否則若蟲會在林下植被或向別處爬行取食存活,產卵繁殖,翌年仍會造成危害,可采用化學方法防治。當環下若蟲蟲口較多時,可選用觸殺性能好的40%毒死蜱800~1 000倍液進行噴殺,對樹體與地面噴霧要均勻,為防止擴散蔓延,對發生區以外500 m范圍也要噴藥預防。
8.4楊小舟蛾
8.4.1發生規律。1年發生4~5代,以蛹在落葉層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開始羽化,5月上旬第1代幼蟲出現,第2代幼蟲6月中旬出現,第3代幼蟲于7月中旬出現,第4代幼蟲于8月中旬出現,第5代幼蟲于9月中、下旬出現,危害至10月下旬老熟結繭越冬。成蟲白天隱蔽于葉背面或隱蔽物下,夜間交尾、產卵。成蟲有趨光性,卵多產于葉片表面或背面,成塊狀,每塊有卵300多粒,每雌蟲產卵可達450~500粒。幼蟲孵化后群集取食表皮,葉片被害后呈籮網狀,2齡后分散蠶食全葉,呈缺刻、穿孔,殘留主脈和葉柄。多雨季危害最兇,常將葉片吃光。幼蟲行動遲緩,白天多伏于樹干粗皮縫及樹杈間,夜間上樹吃葉,黎明多自葉面沿樹干下移隱伏。老熟幼蟲吐絲綴葉結繭化蛹。
8.4.2防治措施。越冬是應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時機,由于楊樹樹體高大,加強對蛹和成蟲的防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葉或翻耕土壤,以減少越冬蛹的基數。成蟲羽化盛期應用殺蟲燈誘殺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蟲口密度。也可以利用幼蟲受驚嚇后吐絲下垂的習性,通過振動樹干捕殺下落的幼蟲。對大面積的片林,卵期釋放赤眼蜂防治,1 hm2林地設50個放蜂點,還可保護利用好灰喜鵲、大山雀蜂等天敵。也可采用化學防治,對郁閉度達0.6以上的片林,選擇10%溴氰菊酯+10倍柴油于20:00后或清晨噴煙,也可噴10%吡蟲啉800倍液進行防治。
8.5天牛
8.5.1發生規律。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2~3年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干內越冬。翌年3月中旬開始活動取食,5月化蛹,成蟲羽化期為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有的延至9月。
8.5.2防治措施。清除?浦参锏忍炫O彩称贩N。錘擊卵槽,殺死卵及初孵幼蟲。可在4月和8—9月插毒簽或用棉簽蘸有機磷農藥塞蟲孔進行防治。注意要插在新排糞孔中,塞孔或插簽后一定要用濕泥封口。保護啄木鳥等天牛天敵。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