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02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盆地地質背景基礎上,根據火山機構的宏觀和微觀特征,綜合運用地質-地球物理等手段,在松遼盆地南部地區建立營城組火山機構地質模式,討論不同類型火山機構的儲層特征;鹕綑C構識別綜合利用3類方法:包含地質界面特征、巖性巖相特征、化學成分、噴發
摘要:在盆地地質背景基礎上,根據火山機構的宏觀和微觀特征,綜合運用地質-地球物理等手段,在松遼盆地南部地區建立營城組火山機構地質模式,討論不同類型火山機構的儲層特征;鹕綑C構識別綜合利用3類方法:包含地質界面特征、巖性巖相特征、化學成分、噴發方式和單元疊置關系的地質識別,包含自然伽馬測井、電阻率測井的測井識別以及包含地震相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屬性的地震識別。依據以上方法將德惠斷陷營城組火山機構分成3類6種,包括流紋質熔巖機構、英安質熔巖機構、安山質熔巖機構、流紋質碎屑巖機構,安山質碎屑巖機構和復合火山機構。針對長嶺斷陷流紋質不同類型火山機構儲層的孔隙度及儲集空間類型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復合火山機構的儲層物性較好,碎屑巖火山機構的儲層物性次之,熔巖火山機構的儲層物性較差;酸性火山熔巖機構頂部物性最好,中部物性次之,底部物性最差;火山碎屑熔巖機構在橫向上分布較為廣泛,在縱向上由多個堆積單元組成。
關鍵詞:火山機構;儲層物性;營城組;松遼盆地
引言
火山機構(volcanicedifice)指在某一段時間內,由同源噴發的火山物質圍繞源區堆積形成且具有一定形態和共生關系的各種火山作用產物的總和[1-2];鹕絿姲l后,火山機構在地表面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火山地形及其相關的各種構造及多種類型[3-8]。
松遼盆地火山巖氣藏勘探潛力巨大[9-14],氣藏主要分布于營城組和火石嶺組。火石嶺組火山巖獲日產氣15.4×104m3的重大突破。松遼盆地火山巖氣藏多為火山機構內幕型氣藏[15],儲層巖性、巖相空間展布特征復雜,精細刻畫難度大,嚴重阻礙火山巖油氣藏進一步勘探開發,因此,亟需開展對火山機構的綜合性研究;鹕綆r儲層形成受火山活動周期影響,因此,可對火山巖體按照旋回、期次、火山機構、流動單元進行精細劃分。由此可見,在旋回與期次約束下的火山機構地質模式建立及其內幕刻畫尤為重要。
本文將以松遼盆地德惠斷陷和長嶺斷陷火山巖氣藏為例,系統總結火山機構的地質-地球物理識別方法;綜合利用火山機構疊置關系、巖性、巖相分析,結合測井、地震等特征,建立火山機構地質模式,并開展機構內部儲層精細解剖。
1火山機構的識別與建立方法
火山活動及其產物按級別可以分成旋回、火山機構和噴發期次。旋回的地質內涵是由一次大規模噴發形成的火山物質堆積體組成,包含多個同期或者噴發時間間隔不長的火山機構;鹕綑C構的地質內涵是在旋回時間格架內由同噴發源主火山通道及側火山通道噴發形成的火山物質堆積體,可包含多個期次。期次的地質內涵是限定在火山機構內部,同噴發源同期或者準同期噴發形成的火山物質堆積體,包含多個冷凝單元。
1.1地質方法
1.1.1地質界面
(1)火山噴發期次界面:火山機構因受到火山噴發期次的影響,其界面特征分為2種,一種是多期次噴發組合的火山機構,這種火山機構存在局部角度不整合界面;另一種是同期噴發包含多個火山機構,這種火山機構之間通常無明顯界面。
(2)沉積夾層和噴發間斷面:具有沉積夾層和短噴發間斷的界面為劃分火山機構的依據[1-3]。常規測井風化殼為高伽馬、低電阻、低密度。搬運碎屑物夾層表現為沉積巖的曲線特征。成像測井風化殼可見角礫層,搬運沉積物夾層可見沉積巖的成像測井特征。
1.1.2巖性巖相
巖性反映巖石特征的一些屬性,如成分、顏色、機構和構造等。巖相反映火山巖形成方式的總和,如巖漿的噴發類型、搬運方式和形成環境等[16-17]。在同一旋回內部,可根據鉆井巖性、巖相的變化劃分不同的火山機構。
(1)巖性變化序列劃分火山機構:巖性由大段熔巖類轉變成大段碎屑巖類,巖性界面可以作為火山機構的分界面,劃分成大規模熔巖類火山機構和大規模碎屑巖類火山機構。巖性由小段熔巖類轉變成小段碎屑巖類,可以根據情況劃分成2個火山機構:小規模熔巖類火山機構和小規模碎屑巖類火山機構,也可以不進行劃分,統一為一個火山機構,稱為復合火山機構。對于熔巖類火山機構,巖性由酸性轉變為基性,巖性界面可以作為火山機構的分界面,劃分流紋質熔巖火山機構和玄武質熔巖火山機構。
(2)巖相變化序列劃分火山機構:由爆發相轉變為火山沉積相,這種明顯巖相變化界限可以作為劃分火山機構的標志。
1.1.3化學成分、噴發方式和單元疊置關系
考慮化學成分,可將火山機構類型劃分為酸性火山機構、中性火山機構、基性火山機構、堿性火山機構?紤]噴發方式,可將火山機構類型劃分為熔巖型、火山碎屑巖型和復合型。考慮火山地層結構特征,可以將酸性熔巖火山機構劃分為單熔巖流單元和多熔巖流單元,將中基性熔巖火山機構分為以辮狀熔巖流為主和以板狀熔巖流為主。由于火山碎屑熔巖中孔隙分布與單元構成的關系不如與熔巖的關系密切,因此,火山碎屑熔巖火山機構不考慮單元構成(表1)。
期刊推薦:《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綜合性學術刊物,是報道我院廣大師生和研究人員及石油工業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的園地。及時向國內外介紹我院及石油工業在石油各專業及基礎科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新信息及新方法,廣泛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推進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為四個現代化建設服務。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對于現代火山,其形態是可視的,適合采用噴發方式進行劃分;對于埋藏古火山機構,很難獲取精確的形態,適合采用巖性巖相組合特征。結合噴發方式,將火山機構劃分為熔巖類、碎屑巖類和復合類,可再按照化學成分進一步劃分[18-19]。
1.2測井方法
由于火山機構是由火山巖相組成的,因此,可利用測井方法識別巖相,劃分火山機構。總結德惠地區各巖相的測井曲線特征,典型火山巖相測井響應特征如圖1所示。
1.2.1火山通道
相德惠斷陷火山通道相主要有火山頸亞相和隱爆角礫巖亞相,其中火山頸亞相除了玄武巖顯示低伽馬和火山頸亞相凝灰巖顯示低阻外,均為高伽馬、中阻,曲線形態多以高幅齒形為特征。隱爆角礫巖亞相的原巖多為流紋質熔巖類,顯示高伽馬、中阻的特征。
1.2.2爆發相
研究區爆發相可分為空落亞相、熱基浪亞相、熱碎屑流亞相?章鋪喯嘧匀毁ゑR曲線為高幅度齒形,雙側向曲線為低幅齒化箱形;熱基浪亞相凝灰巖以高伽馬為主,見中伽馬,低阻為特征,高伽馬凝灰巖為流紋質,中伽馬凝灰巖為安山質;熱碎屑流亞相顯示高伽馬、低阻的特征,雙側向測井顯示中低阻。
1.2.3噴溢相
研究區噴溢相可分為下部亞相、中部亞相和上部亞相。由于下部亞相多為塊狀,細晶結構,電阻率曲線多為中—高幅齒形。中部亞相發育流紋層理間縫構造,電阻率呈中低阻。上部亞相為球粒結構、細晶結構和氣孔結構,自然伽馬曲線為低振幅齒形,電阻率曲線為中振幅指狀、峰狀。
1.2.4侵出相
侵出相劃分為內帶亞相和外帶亞相,整體呈較高電阻率,較低聲波時差的特征。
1.2.5火山沉積相
火山沉積相劃分為3個亞相:含外碎屑火山碎屑沉積亞相、再搬運火山碎屑沉積亞相和凝灰巖夾煤沉積亞相。含外碎屑火山碎屑沉積亞相測井曲線接近一般沉積巖的特征,但其曲線振動幅度大于所有其他火山巖,且是高伽馬、低阻特征。再搬運火山巖沉積亞相以中伽馬、中阻為特征。凝灰巖夾煤沉積亞相的顯著特點為低阻高伽馬,自然伽馬曲線呈正向刺狀,密度曲線為反向峰狀,非常特別。
1.3地震方法
1.3.1地震相
火山機構由火山巖相組成,不同的火山巖相由于巖石組成存在差異,在地震剖面上顯示為不同的地震特征(振幅、頻率和連續性)。因此,可以在火山機構-地震相單元內,依據地震參數區別進行火山巖相-地震相單元識別。
1.3.2地震反射
(1)期次之間:通過火山機構間地震反射軸“角度不整合”相交或同相軸出現反向識別相鄰火山機構分界線。
(2)期次內部:期次內部火山機構的識別主要依據地震火山地層學方法,在期次界面限定下,對同一個噴發期次的火山巖,利用頂超、底超(包括上超和下超)、削截等地震反射終止現象識別火山機構的地震反射界面[20-23]。
1.3.3屬性
依據相干屬性和波形分類屬性進行火山機構和火山巖相平面刻畫。波形分類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震相特征(外部形態、內部反射結構和地震參數),同時火山巖相刻畫主要依據地震相特征,因此,以地震相為橋梁可以建立火山巖相與波形分類屬性的對應關系,從而利用火山巖相解釋剖面對波形分類屬性進行標定,進行火山巖相平面解釋。
2火山機構地質模式的建立及應用本文綜合運用鉆井-測井-地震等手段在松遼盆地南部地區建立火山機構地質模式,探討不同類型火山機構的儲層特征。
2.1建立火山機構地質模式
2.1.1流紋質熔巖火山機構
酸性熔巖火山機構(單流動單元)由單一熔巖流單元構成。典型實例:腰深202井鉆遇的酸性熔巖火山機構由噴溢相熔巖流構成(圖2(b)),外形為丘狀,巖性為流紋巖,火山機構頂部發育一薄層原生氣孔帶。該火山機構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為典型的丘狀空白反射(圖2(a))。在電性上,該火山機構的自然伽馬曲線、電阻率曲線、聲波曲線和密度曲線都較為平穩,火山機構底部電阻率值稍有升高,反映巖性致密(圖2(c))。
2.1.2流紋質碎屑巖火山機構
流紋質碎屑巖火山機構由多個火山碎屑堆積單元疊置構成。圖3為典型的該類火山機構,其特點為空間上局部丘狀、大面積席狀或充填狀。根據常規測井和成像測井界面特征,該火山機構縱向由3個火山碎屑堆積單元構成,每個單元均由流紋質角礫熔巖、流紋質凝灰熔巖構成,縱向序列較為均一(圖3(b))。該火山機構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大面積、披蓋狀,連續平行反射(圖3(a));在電性特征上,表現為電阻率曲線、聲波曲線和密度曲線較為平直,自然伽馬曲線在單元界面處經常發生齒化(圖(c))。
2.1.3復合火山機構復合火山機構
最典型的特征是由多個酸性熔巖流單元和火山碎屑堆積單元疊置構成。典型的酸性復合火山機構(圖4)發育在達爾罕大斷裂上盤一側,外形為楔形,縱向由多層板狀熔巖流單元和層狀火山碎屑堆積單元疊置構成(圖4(b))。該火山機構的電性特征和地震剖面反射特征與酸性熔巖火山機構(多流動單元)類似,無鉆井揭示不易區分。
2.1.4英安質熔巖火山機構
圖5為工區典型的英安質熔巖火山機構,巖性為英安巖。該火山機構外形一般為透鏡狀,巖相序列為中下部亞相(圖5(b));在地震剖面特征上,外部形態呈透鏡狀,內部反射結構為亂崗狀,同相軸連續性差,弱振幅,中低頻(圖5(a))。
2.1.5安山質碎屑巖火山機構
圖6為德深32井典型的安山質碎屑巖火山機構,巖性為安山質凝灰巖,其特點為空間上局部丘狀,大面積席狀或充填狀。該火山機構在地震剖面表現為大面積、披蓋狀,連續平行反射(圖6(a));在電性特征上,表現為聲波和密度曲線較為平直,自然伽馬曲線在單元界面處經常發生齒化(圖6(c))。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