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綜述

發布時間:2019-09-09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本文首先分析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接著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

  摘 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本文首先分析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接著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必要性、評估、治理模式、治理技術、治理成效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針對前邊的探索研究,歸納總結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綜述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礦山環境境恢復治理 礦山地質災害 礦山環境污染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 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寫入國家五年規劃;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憲法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中的第六項修改為“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可見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一點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礦山開采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造成了地質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初衷相違背。因此,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如何做,怎么做,做的是否有成效,成為當前的一個熱點話題。

  1 環境恢復治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經濟發達國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礦業隨之不斷發展并擁有悠久的礦業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達國家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導致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方面花費了巨大代價,成為一項重要的財政支出。經過若干年的探索,以預防為主與預防結合為原則,摸索總結出一系列經驗,并使得環境恢復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偨Y可得,發達國家主要從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制度層面上,如澳大利亞通過制訂抵押金制度、年度礦山環境評價制度以及礦山監察員巡回檢查制度等工作,總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礦山環境管理制度[1];美國按照 “誰破壞、誰恢復、要求恢復率100%原則”出臺一系列礦山環境保護法規[2];許多國家以防治結合代替單純治理,建立了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3];為了嚴格把控礦山開采的法律程序,許多國家制訂了礦山環境許可制度[3];發達國家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確保項目經營者履行義務,普遍建立了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4];為了查明礦山企業遵守各項環境保護規定的情況,并在必要時采取強制管理措施,一些國家制訂了礦山環境監督檢查與強制性制度[5],等等。綜上可得,發達國家從礦山開采前、開采時、開采后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詳實可行的法規、政策、制度等,這樣從根本上減輕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工作強度。

  技術層面上,如美國通過實施無覆土的生物復墾以及抗侵蝕復墾工藝等技術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與治理[6-7];在礦山土地生態復墾方面,澳大利亞從表土處理、種子播撒到外來物種的管理,能夠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保證礦山生態系統的恢復[8];Betrie GD等研究者基于可能的邊界和地球化學物種形成模型對礦區金屬污染進行評估,對礦山進行恢復治理[9],等等。

  1.2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礦山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我國礦業領域,礦山環境保護也已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如國土資源部先后發布實施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全國“礦山復綠”行動方案》等方案[10];內蒙古自治區先后頒布實施《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11];等。

  1.2.1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必要性研究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首先會給礦山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對人類生存、生活產生影響。經前人研究可知,礦山開采對礦山環境產生的影響主要從礦山地質災害、礦山環境污染、礦山生態環境的破壞等方面進行研究。(1)礦山地質災害:覃根兄從礦山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將地質災害分為巖土體變形災害(礦區地面塌陷、開裂、庫場失穩等)、地下水位引發的地質災害和礦井內的災害三大類型[12];王新杰等從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將地質災害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13]; 郭偉杰等研究者從成災與開采方式的角度將地質災害分為地下開采發生的采空區塌陷、露天開采發生的滑坡和崩塌以及礦渣堆放區及尾礦庫發生的泥石流等[14];(2)礦山環境污染:關鋅等認為礦山開發利用過程中極易形成大量的有害粉塵及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氣、廢水等[11];王彥龍等認為礦山開發活動會造成粉塵污染、水體污染以及氣體污染等[15];(3)礦山生態環境的破壞:邢科明等認為礦山開采活動,會導致礦區地貌變化、地質災害的形成、水土流失及污染、植被破壞等生態問題,同時也直接造成了礦區及周邊生物鏈的破壞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16-17];等等。我國國民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由此加劇了環境問題,因此,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是當務之急。

  楊秦認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必要性在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可以達到增加礦區的品質、規避地質危險、綠化環境等效果[18];王帥杰等認為對礦山周邊的環境進行恢復治理能夠使礦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能夠使耕地面積增加、能夠使礦區植被的覆蓋率大大增加,最終使礦區的地貌景觀、生態環境等得到恢復,改善礦山的生態環境[19]。因此,要實現礦山企業持續、有效的發展,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必不可少。

  1.2.2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評估研究

  張金林等研究者[20]根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狀、土地復墾情況、有關法規、政策要求等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資料,提出約束性指標,主要從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指標和廢棄礦區土地復墾指標兩方面進行研究,之后將指標進行分解、落實到后續的礦山恢復治理重大工程;周偉、單永磐等研究者[21-22]從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從采礦活動占用、地質災害、破壞土地資源等方面進行現狀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預測評估(從可能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礦山環境污染破壞等方面進行預測評估)兩方面對礦山環境問題進行研究,之后提出相應的具體解決方法,以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更有效地實現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1.2.3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模式研究

  如何尋找使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切入點,一直以來是礦山環境管理工作者不斷尋找的目標,為了改善礦區居民生態環境,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許多前人探索不同的恢復治理模式,為今后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1) 多種治理措施齊頭并進模式。

  文曉慧等研究者[23]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及個人自籌”的原則,采用多元化方式整合資金,形成治理合力;通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民生保障等手段,使中央、地方、企業、社會多方聯合,形成合力效益。通過多種治理措施齊頭并進,走出了一條礦山環境智力的新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治理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治理目的,為今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提供了參考。

  (2)基于循環經濟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模式。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產生的治理模式為“先發展,后治理”,這種模式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使能源危機愈演愈烈,還制約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為了解決好產業鏈的構建,生態產業的布局以及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關系,覃根兄[12]基于循環經濟的理念,從構建循環利用產業鏈條、推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PPP項目運作模式、建立健全生態工業模式、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探索了資源開發利用全新模式,實現礦山環境治理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共贏。

  (3)基于遙感原理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模式。

  當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普遍采用地面人工巡查的方法,在時間和效益上難以滿足管理部門的治理需求。近年來國內遙感技術發展非常迅猛,將衛星遙感技術應用于礦山環境的動態監測中,取得明顯效果。針對社會重點關注的礦山環境治理問題,許多學者使用各種類型的遙感數據查明礦區的礦山占地方式、礦山地質災害、礦山環境污染、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狀況,建立不同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礦區恢復治理工作,提出治理對策與建議[24-27]。

  (4)基于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模式。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本身就是對環境的重新改造,粗放的礦業開發帶來地質災害、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對環境形成擾動;诖耍慃愋碌妊芯空遊28]根據 “資源環境并重”原則,提出一種轉變我國礦產資源勘察開發利用方式,構建以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制度政策體系,提出以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治理模式,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此外,喬剛等研究者以洛陽市非金屬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近年來的工程為例,探討了非金屬礦山環境治理的4種地質災害式治理技術方法和6種邊坡生態修復技術方法,總結了洛陽市非金屬礦山環境恢復治理5種典型治理模式[29];唐亦川等研究者通過論述銅川市陳爐鎮混采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發育特征,在詳細勘察的基礎上,運用地質災害防治及其他相關工程理論,制訂了科學合理的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探討了廢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新思路,為其他類似地區的環境恢復治理提供參考[30]。

  1.2.4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措施研究

  礦山開采活動引發了一些列問題,危害自然生態平衡以及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從思想、法律制度、管理、資金、技術等方面著手,開展一系列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1)思想方面。

  礦山環境問題由于人們重視經濟價值而忽略環境保護所導致的,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對環境保護意識、工作進行宣傳,增強人們環境保護的相關意識[19];此外政府還通過對大眾及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進行調動,把工作思路逐漸傾向于環境保護工作方面[31]。

  (2)法律制度方面。

  要充分落實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工作,必然要有制度的法律制度的支持。王孝勇等建議從礦山開采前、開采時、開采后等各個環節,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完善[32];郭偉杰等針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建議建立以礦山企業的環境主體責任制度、礦山生態補償機制、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保證金制度、礦山環境治理激勵制度等[14]。

  (3)管理方面。

  在礦山開發利用保護過程中,針對部分地方政府對礦山保護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等問題,許多學者就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許多建議。如礦區部門和所在地政府要建立起與氣象、水溫、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系做的工作機制,并明確自身的職能[33];礦山主管部門要制定本區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與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切實可行的辦法,嚴格按照法律執行,使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迅速走上規范化軌道;管理者要及時解決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落實工作。

  (4)資金方面。

  礦山環境治理往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因此要完善礦山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解決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資金問題;解決礦山環境恢復資金投入不足、礦山企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除了國家財政資金支持,還要完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針對廢棄礦山可以考慮對于環境保護義務履行得較好的企業給予稅費上的優惠政策等[34]。

  (5)技術方面。

  關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均是先解決地質災害問題,然后再進行礦山的恢復治理工作,且從物理、化學、生物的角度進行治理,一般都由工程技術與生態恢復技術兩部分組成。

  其中,程寶成等研究者[33]針對礦山開發造成的地質災害提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坍塌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此外還提出了土壤環境修復技術和植被恢復技術等生態環境恢復技術;喬剛等研究者[29]采用坡率法、削坡平臺法、錨固法、擋土墻等技術進行地質災害治理,采用點植法、噴播法、植生帶(袋)法、格構法、挖溝植草、土質邊坡等方法進行邊坡生態修復技術;黃勇等研究者[35]針對喀斯特山區非煤礦山恢復治理存在的問題,通過擋墻、截排水、路網重構等技術進行工程技術防治,通過土地平整、植被重構等方法進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還有許多學者針對不同礦山類型,結合地區實際提出一系列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工程技術措施與建議(如針對金屬礦、非金屬礦等礦山環境的保護與治理)[36-38]。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綜述》來源:《科技資訊》2018年9期,作者:牛磊; 趙志芳; 曾詩卉。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