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生態毒理學報征稿范圍

所屬分類:醫學期刊瀏覽: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

關注()
期刊周期:雙月刊
國內統一刊號:11-5470/X
國際標準刊號:1673-5897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上一篇:廣東醫學論文2015年投稿雜志嶺南急診醫學
下一篇:黑龍江醫學論文投稿雜志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學術服務咨詢服務項目咨詢

  《生態毒理學報》簡介:

  《生態毒理學報》力求及時報導國內生態毒理學/環境風險研究領域新近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跟蹤最新學術進展,推動我國環境科學事業的蓬勃發展。本刊采取主編約稿和作者自由投稿兩種方式組稿。具體要求是:1.來稿選題新穎,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且屬于國內和國際生態毒理和風險研究方面的前沿課題。所報道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或研究價值,能夠引起本學科同行的廣泛關注;2.所報道的最新研究理論、實驗方法/技術要數據可靠,推理嚴謹,結論明確;3.在文章的摘要中要說明本文所報道的研究工作的意義。

  《生態毒理學報》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雙月刊)2006年創刊,是為順應環境科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學科發展趨勢,推動國內環境風險研究領域的發展而創辦的。該刊物的創辦可為我國從事生態毒理和風險研究的學者和相關機構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填補目前國內專門刊載生態毒理學/環境風險研究領域學術論文的高水平專業期刊的空白,將在縮短我國在環境風險評價方法學及基礎理論研究與國際前沿研究的差距、促進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渡鷳B毒理學報》主要報道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對個體、種群和生態系統的致毒效應,在環境中的歸宿(遷移、轉化和降解),以及對整個環境(人體和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危害和風險研究。《生態毒理學報》將積極報道我國環境風險與生態毒理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及新技術與新方法,推動該領域的學科發展,促進學術繁榮。《生態毒理學報》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內統一刊號:11-5470/X,國際標準刊號:1673-5897

  《生態毒理學報》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化學文摘(網絡版)、生物學文摘(預評)、動物學記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錄

  《生態毒理學報》2015年第1期投稿論文目錄:

  序言………………………………………………

  中國環境基準理論與方法學研究進展及主要科學問題………………………………………馮承蓮 趙曉麗 侯紅 黃薇 宋靜 李會仙 孟偉 吳豐昌

  中國環境基準研究重點方向探討………………………………………趙曉麗 趙天慧 李會仙 霍守亮 徐建 馮承蓮 許宜平 段小麗 王鐵宇 侯紅 孟偉 吳豐昌

  淡水水生態基準方法學研究:繁殖/生殖毒性類化合物水生態基準探討………………………………………金小偉 王子健 王業耀 劉娜

  大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環境基準研究進展與展望………………………………………李紅 李雷 許伶紅 王宗爽 張新民 王學中 段菁春 夏芬美 張正正

  平衡分配法在土壤環境質量基準推導中的相關問題研究………………………………………滕涌 周啟星

  防污漆中活性物質海洋環境風險評估關鍵技術探討………………………………………梅承芳 陳進林 田亞靜 梁燕珍 梁慧君 馬連營 孫國萍 許玫英 欒天罡 曾國驅

  種間關系預測(ICE)模型在水質基準研究中的應用………………………………………馮承蓮 付衛強 Dyer Scott 樊明 吳豐昌

  組織殘留法在水生生物基準中的應用概述………………………………………張瑞卿 吳豐昌

  納米銀在水環境中的環境行為和毒性效應研究進展………………………………………衣俊 黃俊 程金平

  DDTs對水生哺乳動物的組織殘留基準初步研究………………………………………蘇海磊 馮承蓮 常紅 穆云松 吳豐昌

  基于不同毒性終點的雙酚A(BPA)預測無效應濃度(PNEC)研究………………………………………馮承蓮 汪浩 王穎 吳豐昌

  論文范例參考:平衡分配法在土壤環境質量基準推導中的相關問題研究

  土壤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水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因此,土壤環境質量基準不僅受到土壤環境本身的影響,也與水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理論上,考慮水環境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制定的土壤環境質量基準更能反映自然實際情況,更具科學性。而且,國內外水環境科學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水質基準的研究方法也較土壤環境質量基準成熟。一方面,利用當前已有的水質基準科研成果,來推導部分土壤環境質量基準數據,從而為土壤環境質量基準研究提供更加開闊的思路,也有利于進一步加快和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進程;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將土壤環境質量基準與水質基準有機結合起來,可以促進相關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為國家全面協調管理環境提供一個紐帶,同時這也是我們以一種系統和動態的觀念看待問題的要求。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當前環境管理的需要,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已進入國家議程。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