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文學期刊瀏覽:次
《中原文物》簡介
《中原文物》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雙月刊)曾用刊名:河南文博通訊,1977年創刊,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館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國內外,以學術性、資料性為主體,兼顧知識性。關注學術熱點,倡導和鼓勵學術爭鳴,關以培養與扶持學術新人為己任。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中原文物》主管單位:河南博物院,主辦單位:河南博物院,國內統一刊號:41-1012/K,國際標準刊號:1003-1731
《中原文物》欄目設置
考古新發現、研究與探索、古代玉器、古代青銅器、古代石刻、古代陶瓷、古代建筑、文物鑒賞。
《中原文物》雜志收錄論文:
兩周組玉佩形制的嬗變及相關問題……………………………張睿祥 歐秀花 劉潮
山東滕州新發現佛教內容漢畫像石的初步研究……………………………朱滸從
三門峽出土六博俑模型談秦漢博具……………………………張延紅
《中原文物》榮選2015年度中文報刊海外發行最受海外機構歡迎50強……………………………本刊編輯部
寇猛墓志初探……………………………閻秋鳳
石泉七弦琴……………………………趙樂
王鐸撰《孫養素夫婦合葬墓志銘》探析……………………………黃林納
漢代彩繪陶倉樓的取樣分析……………………………郭繼賓 劉江衛
新鄉臨清驛長孫氏造像碑……………………………王麗娟 郭云生
淺議宋代當陽峪窯瓷碗于楊周口清代戲曲人物磚雕……………………………
淺識唐濤金文族徽研究領域的可喜成果………………………………李伯謙
《中原文物》投稿須知
一、改版后的《中原文物》由河南博物院主辦,龍門石窟研究所、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及洛陽博物館協辦。除保留原來開設的"考古新發現"、"研究與探索"、"博物館論壇"、"文物與科技"、"博物精華"、"鑒賞家園地"、"文物與旅游"、"書刊評介"、"文博簡訊"、"學術動態"等欄目外,還將適當增加新欄目,以增加信息量。
二、本刊從2000年第1期起執行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來稿請注意以下事項:
(一)標題準確,文字精煉,層次清楚,字跡工整。
(二)文中附圖、表格、照片、拓片等要清晰。
(三)來稿請提供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提要和3-7個關鍵詞,并附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工作單位、職稱、郵編等,其順序請以本刊本期的文章格式為準。
(四)凡譯稿,需征得翻譯版權,并將版權(復印件)及譯稿原文附上。
(五)來稿不論長短,只求質量,一經刊載,即付稿酬,優秀文章,稿酬從優。
(六)因人力有限,來稿一般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自投稿之日起,三個月未見我刊采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處理。
(七)稿件請寄編輯部,勿寄個人,以免遺失或延誤。
(八)從1999年起,本刊電子郵件已開通,作者可使用E-mail投遞稿件,也可以寄交軟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