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5-0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由于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盡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才能灑脫自如。 關鍵詞:交際舞,舞蹈教學, 藝術論文發表 交
摘要:由于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盡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才能灑脫自如。
關鍵詞:交際舞,舞蹈教學,藝術論文發表
交誼舞早在二四年的時候,便傳入了中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誼舞在中國還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后,進入八十年代,交誼舞又重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誼舞,由于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其風格為:舞姿莊重典雅,舞步嚴謹規范,頗具有紳士風度,因而被稱為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在以前每逢節日或者舉行會議時,一般都要舉辦舞會,借此交流感情,達到互相了解。社會上開辦的舞廳,是人們消遣和娛樂的活動場所。交際舞已經成為人們交流感情社交的主要手段之一,F代社會如此,古代社會也如此。交際舞起源于中世紀萌芽時期的歐洲,當時的交際舞只有一種舞步,是宮廷貴族獨享的特權,用作彼此寒喧的見面禮,因而冠以“宮廷舞”的頭銜。由于宮廷人物的生活空虛,難能自力更生,創造有血有有肉的藝術。當以都市文化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時代,民間舞蹈與宮廷舞啃的結合,流向城市的中產階級,形成適合市民休閑娛樂活動的現代舞廳舞,或稱交際舞。
交際舞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早在漢唐時代,士大夫們在飲宴作樂時,除了即興歌舞之外,還有一種頗重禮儀的社交舞蹈,這就是史書上多有記載的“以舞相屬”。屬者,委也、付也,即邀請之意,前一個人舞罷,順邀另一人起舞,此即為屬。宴會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為報。這種交際舞有嚴格的禮儀規矩,姿態儀容都有講究,違反了規矩就是失禮。
古代士大夫之間心存歧見,往往會在交際舞中互示愛憎!逗鬂h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以舞相屬”的故事:蔡邕被貶,友人設宴送行。席間,五原太守王智起舞屬蔡邕,而蔡邕卻不應屬回報。王智大怒,蔡邕也拂衣而去。原來,這位五原太守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一貫倚仗其弟的權勢作威作福橫行霸道。為人正直的蔡邕不屑于與之交往,于是便有意輕侮他。得罪了這個權貴,以至于后來蔡邕就再也沒有回京城做官的機會了。
《三國志》中也有類似記載:陶謙任舒縣縣令時,郡守恰是其同鄉、并與其父交往甚密的張磐。張磐甚是親熱,愿引他為親信。陶謙卻深知其為人,總覺得在他管轄之下是一種委屈。有一次,張磐設宴請陶謙,并于席間起舞來屬他,陶謙勉為其舞。舞到該轉身時,陶謙卻不轉身,張磐問他何以如此,謙曰:“不可轉,轉則勝人。”陶謙此語,言外之意是:我若一轉,就不再屈居于你之下了。張磐自然能領會其中的深意,甚為惱怒,并由此記恨陶謙,處處與陶謙為難。后來,陶謙不得不棄官出走。
漢畫像石(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對“以舞相屬”的禮儀舞蹈,也有所表現,如四川彭縣出土的漢畫像石中,主人戴冠,寬袍廣袖,袖中又套窄長袖,五彩鑲邊,右手舉起,左手作相邀狀,客人亦長袍廣袖,舉右手,左手前伸答舞,主人旁有女侍者執便面(扇子),客人旁有男侍者,端一長案,正擬捧上酒饌。此外,還有以舞相屬的連環圖像。
當前很多城市,在召開大小會議結束時,開個交際舞會,讓會議的參加者們,在緊張工作之余,融化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里,伴隨著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使人們整個身心卷入有節奏的運動,消除疲勞,把會議上的正襟危坐,改在毫無拘束的歡樂氣氛里,通過交際應酬,重新認識一番,對以后加強友誼和交換信息很有益處。
交際舞如果不變味,很受人歡迎;假如交際舞被一些人利用,成為他們謀取私利、互相勾結的手段,那就另當別論了。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