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1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出鏡記者的身影才開始在中國電視新聞中出現,這相對于西方媒體來說可謂姍姍來遲。如今,在這種報道形式被高頻率使用的同時,報道行為不規范的問題也凸顯出來,而這些問題已然成為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阻礙點。那么,如何規范出鏡
論文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出鏡記者的身影才開始在中國電視新聞中出現,這相對于西方媒體來說可謂姍姍來遲。如今,在這種報道形式被高頻率使用的同時,報道行為不規范的問題也凸顯出來,而這些問題已然成為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阻礙點。那么,如何規范出鏡記者的報道行為,實現信息的最大化有效傳播就顯得刻不容緩。
1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傳播符號構成
符號學理論認為人類使用的傳播符號可以分為兩種,推理的符號(語言符號)和表象的符號(非語言符號)。[1]黃匡宇沿用了這種思路,將符號學理論引入電視新聞研究,把電視新聞語言的符號組成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其中語言符號包含抽象語言和文字語言,非語言符號則較為復雜,囊括形體、表情、著裝首飾、空間、圖表等造型語言和音樂音響等音像語言,這一分類基本概括了當代電視新聞所運用的各種語言符號。[2]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是隸屬于電視新聞的一種報道方式,但由于它在報道方式和傳播模式上的特殊性,我們從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個方面重新加以梳理。
(1)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語言符號系統。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語言符號系統包括出鏡記者現場播報、現場評論的有聲語言部分,現場采訪的人物對話以及起補充說明部分的文字信息。(2)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非語言符號系統。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非語言符號是較為復雜的,我們歸納起來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副語言,副語言是語言符號的伴生符,包括語言表達時的節奏、語氣、重音、停連等;第二,造型語言,包括出鏡記者的衣著、裝飾等;第三,身體語言,包括出鏡記者的表情、體態和手勢等;第四,環境語言,包括出鏡記者所處的環境和人物距離等。
2 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相互交融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傳播過程,起點是記者,終點是受眾,所以這種交流行為就恢復了人與人直接交流的“模擬狀態”。在這種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傳播內容涵蓋了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并且不是任何一種符號能夠獨自擔當起傳播任務的,而是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傳播。
(1)迅速定位,實現語言傳播和非語言傳播功能最大化發揮。語言傳播重在新聞敘事和對非語言傳播提供準確所指;非語言傳播重在豐富語言表達,全方位立體式報道新聞信息。然而,這些功能不是在所有形式的現場報道和新聞情境中都利于發揮的,例如在著重新聞敘事的現場報道中,非語言符號的利用就放到其次;而在需要身體語言表達態度的新聞情境中,使用非語言符號要比語言符號更為直接和真實。因此,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時,要迅速、準確的定位正在出鏡報道的形式和新聞情境,并選擇適合的信息符號進行報道,這是實現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的前提,也是衡量一個出鏡記者專業素養的標準之一。按照現場報道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分為四種形式:獨立完成報道型,現場采訪型,現場與演播室問答型和現場體驗說明型。在這四種報道形式中,很顯然,前兩種形式,更多的要通過有聲語言的形式來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這時出鏡記者要更加注重語言符號的運用,充分發揮語言符號在現場報道中進行新聞敘事的傳播功能;而在后兩種形式中,非語言符號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怎樣通過非語言符號更好地與被采訪者交流,以及調動各種感官系統并以非語言傳播的形式向受眾傳遞出體驗的結果,等等這一系列問題是出鏡記者在這兩種報道形式中應該及時解決的問題。在不同的新聞情境中,也應選擇適當的傳播符號進行表現,如語言符號擅長于表現抽象的事物,而在一些表達態度和情感流露的新聞情境中,非語言符號更容易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傳播效果。在《新聞調查——楊柳坪七日》一期節目中,當說到孩子的傷心處時,記者柴靜的一個擁抱要勝過所有的語言安慰,沒有任何形式能夠比這種非語言符號的表現更為真實,而且出鏡記者的人文關懷意識通過這一身體語言表露無遺。
(2)尋找信息交匯點,運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共同表現。在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中,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并有著各自擅長的信息領域。然而,有一些信息是需要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共同表現的,如果能抓住兩種語言符號在這些信息中的交匯點,是可以達到“1+1>2”的效果的。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曾經播出過《難圓綠色夢》一期節目,其中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讓人記憶猶新。在一座紀念碑前站定后,記者指著碑文說:“這座碑就是為表彰徐治民老人植樹治沙的業績而立的碑。”隨后記者走到碑的背面,碑背鐫刻的是:“造……先鋒徐治民同志碑”,從殘缺部分推斷,完整碑文應該是:“造林治沙先鋒徐治民同志碑”。記者接著說道:“但碑的這一面有三個字沒有了,據說有人在林子里砍樹,徐治民老人制止他們,他們就把這三個字砍掉了,而這三個字恰恰是最重要的。‘林’沒了,‘治’‘沙’不要了,那我們的家園又怎么樣了呢?”之后,出鏡記者又用手摩挲著被砍掉的三個字的位置,眼神若有所思,久久矗立。這一系列語言傳播和非語言傳播的交織恰到好處,精彩的融合正是由于記者不僅在現場找到有效信息交匯點,而且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內在聯系,從而能一針見血地切中問題的實質和要害。
(3)變有意識為下意識,為應付各種事件的報道做準備。按照新聞事件的類型,我們可以將出鏡記者的報道分為預見性事件現場報道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對于前者,出鏡記者有時間在報道之前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傳播做準備,以保證新聞報道的有效傳播。然而,對于后者,從事件的發生到媒體進行直播報道,出鏡記者對事件的知曉時間不比觀眾能提早幾分鐘,甚至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完成臨時決定的報道內容。在這種“0”準備時間的情況下,如果出鏡記者能夠將對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處理,變有意識為無意識行為,也就是在事件發生時,能夠應激性迅速做出反應,準確恰當地進行語言傳播和非語言傳播,那么這種素養將能夠應付任何事件的現場報道。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出鏡記者就必須在平時注重專業素養的養成。在出鏡報道時,注重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傳播的技巧積累,提高語言傳播和非語言傳播的準確性、流暢性,經常揣摩在報道時細節信息的報道方式。
綜上所述,出鏡記者語言傳播和非語言傳播的融合是保證現場報道有效傳播的決定性因素,準確恰當地進行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傳播并實現無縫連接是出鏡記者始終努力的方向。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