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2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普及農村教育、培養農業人才、傳授推廣農業技術、改變農村風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3]這一鄉村建設思潮在全國的影響頗為深遠,與之相一致的是,民國時期福建的鄉村建設運動也與全國基本同步進行。 本文選自 《中國農業信息》
論文摘要: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普及農村教育、培養農業人才、傳授推廣農業技術、改變農村風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3]這一鄉村建設思潮在全國的影響頗為深遠,與之相一致的是,民國時期福建的鄉村建設運動也與全國基本同步進行。
本文選自《中國農業信息》雜志(月刊)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學會農業信息分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共同主辦,是我國目前全方位登載國內外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信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期刊,旨在溝通農業信息,預測市場動向,服務科教興農,指導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
為福建農業生產實踐服務
(一)種植栽培方面《協大農報》上刊載的作物栽培方面的文章包括了水稻、小麥、番茄、馬鈴薯、茶樹、柑橘、荔枝等多種類型,涉及育種、雜交、嫁接、病蟲害防治等諸多方面。如第1卷第2期林成耀的《水稻雜交技術新法》一文推介了當時最新的水稻雜交育種技術———由美國水稻育種家約當(N.E.Jodon)氏發明的“溫湯去勢法”。文章詳細介紹了溫湯去勢法的發明根據、使用方法(包括操作工具、控制溫度、工作時間、操作步驟、授粉時間等)和使用效果。該文作者認為溫湯去勢法可以完全消除剪穎去勢的各種弊病,而且用具及方法都十分簡便,可在田間進行,不必盆栽及溫室等煩費之處理及設備,很適合在我國水稻種植方面大力實行。[9]張先大在第3卷第1期的《番茄枝接初步試驗》中詳細介紹了番茄的形狀及價值。通過將番茄與蕃椒、馬鈴薯、雞冠花、茄子嫁接試驗,發現了以番茄枝嫁接于茄子上,不但能抗青枯病,而且能增加耐寒性;還能有效地利用不能栽培番茄卻適合茄子生長的土壤。番茄接枝于茄子之上,可得碩大鮮紅的果實,還可擴大栽培面積。[10]第3卷第2期陳肖柏的《草菇栽培談》認為,草菇栽培容易,風味鮮美,成本低廉,獲利豐厚。而福建省氣候也適宜栽培草菇,可在農村推廣種植。作者在文中從草菇的形態、生育狀況、栽培方法、調制加工、留種這7個方面詳加描述,對生產者具有實際指導作用。[11]還有諸如第1卷第4期蔡惠智的《普通農家可行之育種法》、第11卷第1-2期合刊李來榮和李家慎《荔枝高壓繁殖之新法》、第2卷第4期徐紹華的《甘藍采種方法之研究》、第3卷第4期張東溪《肥料三要素試驗及輪栽》、第4卷第1期陳時中譯的《各種肥料對于熱帶及亞熱帶茶樹成長之功用》、第2卷第2期羅清澤的《稻熱病害防除之要領》、第9卷第1-2期合刊趙修復和陳慶誠的《福建兩種小麥害蟲及其天敵》、第3卷第2期林文訓的《荔枝蛀蟲生活史及其防除法之初步研究》、第11卷第3-4期合刊吳志強和李來榮的《粉劑防治米象之初步報告》等文章也對種植栽培做了多方向多角度的論述。
(二)加工管理方面《協大農報》還注重農業生產中涉及的貯藏加工、土壤改良、生產管理等方面前后期工作的文章:第2卷第1期朱雄的《柑桔采收貯藏包裝的幾種方法》認為,柑橘的腐爛,大部分是由果皮表面的傷痕,逐漸衍進,所以要減少這種腐爛,應當在果實的采收貯藏包裝盒運輸上特別注意。文章對這些環節都詳細的分步驟注明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并配以示意圖,使得讀者更加直觀。[12]而在第3卷第1期的《柑桔類之加工與利用》一文中,陳肖柏認為福建市國內是出產柑橘的重要地區,以往只重生產,不重加工利用,導致供求不能相應,盈虧未得調劑,暴斂天物。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對柑橘類的加工利用進行改進。文章從柑橘汁的制備、保鮮;金桔的罐藏;糖金桔的調制方法;柑橘類果皮的利用等方面對福建省所產各類柑橘的加工利用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和推廣。[13]第3卷第2期宋瞻驥的《米谷倉庫之設計》則對戰時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米谷倉庫的設計進行詳細的論述。從設計前的準備、基地的選擇、設計的要求、倉庫構造、建筑材料、附屬建筑、建筑設備及經營的費用預算等方面按操作步驟一一寫明,并舉例詳細演算,使讀者一目了然各不同存量的米谷倉庫設計的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4]第7卷第1期張天福的《九一八揉茶機之構造與用法》一文,作者認為,我國茶葉欲謀復興,需要從產制運銷各方面同時著手。就茶葉制造方面,尤其以揉捻的工藝不衛生與不合理,一直為國外人士所詬病。文章詳細介紹了作者設計的簡便手搖揉茶機———“九一八揉茶機”的構造和用法。該機經濟耐用,簡單便利,不但可以改變用腳揉捻的不衛生狀況,又可以使茶葉卷緊,既美觀又不至于流失茶汁,提高了茶葉品質,增加了銷售價格,同時還能節省人力。[15]另外還有第4卷第1期宋瞻驥的《米谷倉庫之構造及貯藏方法》、第8卷第1-2期合刊陳維和黃維垣的《酸度與稻谷貯藏品質之關系》、第4卷第4期林振驥的《施用石灰與土壤改良》、第5卷第2期林振驥和黃恬靜的《肥料鹽與水稻土壤之初步研究》、第11卷第1-2期合刊和第12卷第1-2期合刊河為廉的《改良福建土壤幾種豆科作物的初步研究(I)(II)(III)》、第2卷第1期陳時中《李鹵咸制造法》、第2卷第4期沈孝容《枇杷裝罐試驗》、第3卷第3期陳振鐸的《福安社口茶園土壤之機械與化學分析(附:傾斜地茶園設計法與土壤管理法)》、第8卷第3-4期合刊翁紹耳的《代替法在農場管理上之應用》等等。
(三)森林畜牧方面《協大農報》登稿還包括了森林畜牧等農副業方面:第2卷第2期楊賜福的《簡易造林涉及須知》強調了植樹并非造林。整個造林工作涉及林地風土、樹種選擇、造林方法、林苗定植、后期管理等方面。文章從福建省造林須注意的樹種、植樹時期、造林地點、保護撫育、獲益時間這幾個問題詳加論述。[16]第6卷第3-4期合刊林世澤的《植物蛋白質比率對于菜鴨生長之影響》一文認為飼料對于鴨有維持身體各部需要、促進生長、供給蛋的生產、長肥四個功用。文章通過對邵武當地就地取材且價格低廉的飼料進行試驗,得到了對飼養鴨子有效又經濟的飼料組合和成分(從經濟和生長速率考慮15%蛋白質比率最優,),以方便農戶選擇。并用試驗數據說明剝殼的小鴨比自然脫殼的小鴨死亡率高得多的事實勸誡農戶。[17]還有第11卷第3-4期合刊李來榮等的《福建幾種重要林木之天然繁殖》、第2卷第1期詹英賢的《邵武木本植物初步調查》、第9卷第1-2期合刊李來榮等的《山松天然繁殖之觀察》、第3卷第1期詹英賢的《武夷山林木種類之觀察》、第1卷第1期林青的《邵武畜牧概況及其改進建議》、第3卷第1期江福堂的《邵武牛會之調查》等文章也是對此方面的論述。
(四)為所在地農業生產服務方面協大原在福州辦學,后因抗戰遷往邵武,抗戰勝利后復校福州。協大農學院的研究有相當一部分是研究學校駐地附近農學的。相應地在《協大農報》上也體現了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的特點。在邵武辦學期間,就對邵武以及周邊地區的農業種植、養殖、土壤、加工、經濟、管理等有深入地研究:第1卷第1期林成耀的《邵武稻產情形及改進意見》認為邵武市閩北產稻的重要地區,每年出自給外還供應福州一帶。尤其是抗戰以來,更顯重要。因此協大遷移到邵武之后,對其水稻生產情況更加重視。文章通過對邵武的調查和考察,概述了其稻產情形并提出改進意見。先介紹了邵武氣候、人口、田地、農產品等農業概況,然后水稻的面積和產量、栽培狀況、肥料、品種、運銷情況通過調查數據一一分析,最后提出改進閩北稻產的意見———派員宣傳冬耕;提倡綠肥及堆肥的施用;設立閩北水稻試驗場等。[18]在第1卷第4期《邵武租佃問題的研究》一文中,陳秀夔認為租佃問題是解決邵武農村問題的核心之一。在考察了全縣土地分配概況、作物面積分配概況、地權分配問題、田租繳納問題、租佃契約等問題之后,作者提出解決邵武租佃問題的建議———擴張農貸與發展農村各型合作社組織,使農民漸次脫離高利貸剝削;由政府或農業金融機關貸與低利墾荒資本,使佃農直接脫離地主壓迫,增加農村社會自耕農數目;由政府權力維持與提高自耕農在農田社會的地位;嚴厲取締農村高利貸的而活動。[19]還有第2卷第1期徐紹華的《閩北之產梨》、第1卷第1期林青的《邵武畜牧概況及其改進建議》、第1卷第3期吳俊英的《邵武水稻害蟲之調查》、第3卷第4期陳振鐸的《邵武城區(第一區昭陽鎮)土壤調查報告》、第3卷第1期馮國森的《邵武茶業現狀及改進意見》、第4卷第2期余松烈的《邵武紅茶制造初步試驗》、第1卷第4期林成耀和陳時中的《邵武小麥播種期試驗初步報告》、第2卷第4期翁紹耳的《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調查》等文章。在協大回遷福州期間,《協大農報》對周邊農業的相關研究也很詳細,從土壤結構到作物栽培,從林木繁殖到果實收藏等都有涉及,如第10卷第3-4期合刊河為廉、李家慎和張利錟《福州蔬菜栽培之時間表》一文,根據多年種植國內外素材蔬菜品種的經驗,結合福州當地的氣溫、雨量等氣候信息,詳細列表從扦插繁殖、播種最適當時期、可播種時期這幾個方面說明了芋頭、蔥、洋蔥、蒜頭、竹筍、荸薺、甘藍、油菜等數十種蔬菜在福州的栽培時間表。并根據生物氣候法則,給出閩西、南、北各地的播種時間計算方法,具有相當的實踐指導作用。[20]第12卷第1-2期合刊《福州養蜂植物之研究》一文的作者龔一飛和楊孫鎏為明了福州蜂業現狀與發展希望,自1947-1950年間利用假期調查采集,發現福州養蜂植物共有141種,最主要的為蕓苔、柑桔、荔枝、龍眼、橄欖、油茶、八葉五加等。福州南臺島主要養蜂植物的分布有明顯的區域性,各區間運轉近便,為春夏蜂群繁殖采蜜之良所。夏末至冬,蜜粉源缺乏,宜行轉地飼養。而南臺島養蜂場有集中鳳崗鄉的趨勢,為避免過分集中,新蜂場宜另覓新址,如蜜源豐富且蜂群稀少的福州西南各地果區。文章還對福州五種主要蜂蜜進行分析,發現其還元糖含量在71.766-77.112%,色香味俱佳,提倡其外銷。同時該文還詳細繪圖標注了南臺島蜜粉源的分布范圍。[21]第10卷第1-2期合刊李來榮和周祖英的《平潭風力沖刷土壤之初步研究與應采取控制值方法》則是分析了平潭土壤沖刷嚴重的原因并提出控制之法。針對土;蛏沉R蝻L力移動,可采用粗化表面土壤;放置障礙物;增加地面上未腐爛的有機物質這三種方法,其中種植樹木最有效。針對水力沖刷,最佳方法是種植植物,除保持原有沙丘上生長的植物外,尤其要廣種胡枝子、車軸草、苦綠豆、雞眼草、鐵掃帚等易于實行又花費不多的植物。[22]第9卷第3-4期合刊李家慎和李來榮德《福州鼓山附近土壤最高容水量與凋萎系數之測定》、第10卷第1-2期合刊李來榮和李家慎的《福州鼓山附近四種土壤之物理性質》、第10卷第3-4期合刊河為廉和胡錫光的《福州魁岐馬鈴薯栽培報告》、第11卷第3-4期吳志強和李來榮德《福州鼓山油茶種子含油量之測定》、第3卷第3期陳時中譯的《福州花茶》、第7卷第2期楊孫鎏的《福州柑橘貯藏試驗報告》等文章也反映了這方面內容。協大農學院創辦了自己的試驗場,將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成了實際的產品,直接為農戶提供種子和農產品。《協大農報》在這方面積極宣傳,為用戶提供及時的信息,比如:第3卷第3期《農學院消息數則》[23]中就公告大家,協大農學院與當年的七月一日成立農產品販賣部。又如,在《協大農報》各期的廣告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農學院為農戶提供的各類果蔬的種子和成品罐頭等信息。
扶植培養了一批農學科研骨干人才
期刊與作者的關系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作者是期刊稿件的來源,沒有作者的支持,刊物便無法延續;期刊是作者創作的園地,沒有期刊,作者的研究便是閉門造車,無法得到學界的交流與實踐的檢驗!秴f大農報》最初創辦的目的之一,便是要將協大農學院的相關研究成果推介出來,以便傳播推廣農學院的研究成果。在其十余年的辦刊過程中,為眾多作者提供了發表學術成果的交流平臺,從而扶植、培育了不少杰出的農學人才,其中尤其集中于農學科的植物學、遺傳學、病理學等方面。李來榮、林成耀、張天福、趙修復等便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代表。李來榮(1908-1992),福建南安人,園藝學家。1946年4月回國后被協大聘為教授。1946年9月起歷任協大園藝系主任、農學院院長等職。[24]對于《協大農報》來說,李來榮既是編者,又是作者。1946年回國任教于協大農學院之后,即以其豐富的學術素養進入了《協大農報》編委會,并積極為《協大農報》撰寫高質量的稿件。李來榮在土壤研究、果樹栽培方面建樹頗多。反過來,《協大農報》也為李來榮的研究提供了充分展示的平臺。他在協大期間共在《協大農報》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論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的有18篇。這些在《協大農報》上發表的文章,奠定了李來榮在國內農學界的地位。這些文章反映了他回國后深入實地的科研情況,為他日后在土壤研究和果樹栽培方面成為國家級的專家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以及以后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南方果樹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生產、果樹栽培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林成耀(1909-),福建福州人,生物學家。曾任協大農藝系主任。林成耀從創刊開始到第4卷都是《協大農報》的編委,為《協大農報》的創辦和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同時他也是《協大農報》的一位積極的作者,共發表了9篇科研成果,在《協大農報》上發表的文章奠定了林成耀日后在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等農學方面學術成果(專著《福建種植木棉問題》、《摩爾根學派遺傳學概要》)和學術實踐(與丁漢波教授一起帶頭創建了發育生物學研究室、遺傳學教研室及衰老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張天福(1910-),福建福州人。1929-1930年在協大學習。1932-1935年協大助教。1934年6月,張天福獲協大資助,東渡日本,并轉道臺灣實地考察茶業。1942—1946年任協大副教授。張天福在協大任教期間,于1941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手推揉茶機———“九一八”揉茶機,結束了中國茶農用腳揉茶的歷史,極大地提高了制茶功效和茶葉質量。后又改進研制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機,分別適用于紅茶區、綠茶區、烏龍茶區;又設計推廣了綠茶三鍋連續殺青機,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25]他將這一科研成果用論文的形式在《協大農報》上給予了推廣,在第6卷第3-4期合刊發表了《九一八揉茶機構造及制茶品質關系之試驗》、第7卷第1期發表了《九一八揉茶機之構造與用法》。正是借助了《協大農報》的影響,將揉茶機推廣開來。另外,張天福對于茶葉的栽培改良等研究也在《協大農報》上有所反應:第6卷第1-2期合刊的《茶樹授粉試驗》。這些成果都是張天福在協大教學科研、在茶葉改良場實踐的成果,是他日后總結推廣茶樹無性繁殖經驗的表現。也可以說這是他成為成為全國公認、也當之無愧的“茶王”[26]的第一步。盧浩然(1916-2002),福建大田人,我國知名的黃麻遺傳育種專家。1943年,赴印度留學,在孟買大學國際著名遺傳育種學家B.P.巴爾(Pal)博士指導下,繼續從事雜種優勢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1949年后先后福建農學院教授,兼任農學系主任、副教務長、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院顧問、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盧浩然并不是協大的教師,但他考慮到《協大農報》的影響力,1949年在《協大農報》第11卷第1-2期合刊上發表了《雜種優勢之理論及其在作物育種上之利用》。作為我國研究作物雜種優勢的先行者之一[27],《協大農報》見證了他的學術研究的經歷。趙修復(1917-2001),福建福州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蜻蜓和蜂類分類專家、教育家。1942年春節,歸國任教于內遷邵武的協大。[28]在協大任教期間,趙修復對福建的昆蟲學應用研究十分關注。比如1942年,邵武鼠疫流行,趙修復對鼠疫的傳播媒介———跳蚤進行采集研究,在《協大農報》第8卷第3-4期合刊上發表了《閩江流域跳蚤之研究》[29],對鼠疫的防治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窃诘9卷第1-2期合刊的《福建兩種小麥害蟲及其天敵》、第9卷第3-4期合刊《民國卅六年至卅七年福州松毛蟲猖獗之觀察》等文章,也見證了他作為我國生物防治的開拓者之一的起步。趙修復長期從事蜻蜓和寄生蜂分類及生物防治研究,《協大農報》第7卷第2期.的《DiscriptionoftheMaleofNannodiplaxClaraNeed-han(Libellulidae,Odonata)》和第10卷第3-4期合刊的《兩種我國未記載之虱蠅》等文章,開啟了他先后發現昆蟲新種80多種的腳步。[30]余松烈(1921-),浙江慈溪人,小麥專家。1942年畢業于協大農學院,在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大學業競試中,獲得農藝學系第一名的佳績。[31]不僅如此,余松烈在協大就讀期間,便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研究歷程,先后在《協大農報》第4卷第2期獨立發表了《邵武紅茶制造初步試驗》以及第6卷第3-4期合刊與本院教師張天福合作發表了《九一八揉茶機構造及制茶品質關系之試驗》兩篇論文。盡管余松烈從協大畢業之后并未繼續從事茶學研究,而是最終選擇了在山東農業大學任教并晉升為教授,其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多的也是“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但學生時代的科研經歷無疑給了余松烈無比的鼓勵,培養了其在學術研究上的強烈自信。除了以上所舉數位曾受《協大農報》重大影響的各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其他還有不少后來的知名學者也曾在《協大農報》留下足跡。
結語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蹂躪與掠奪,國土淪喪,經濟殘破,社會動蕩,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中國各界知識分子憑著“自強圖存、謀富救國”的不屈精神,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不斷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向前邁進。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科技期刊在戰火中孕育,在苦難中成長,中國自發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西學東漸思潮的歷程得以艱難延續,科學研究也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曲折發展。《協大農報》的產生與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是不可分割、緊密相連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為代表的社會活動家和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鄉村建設運動,希望以此實現民族自救自強。[32]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普及農村教育、培養農業人才、傳授推廣農業技術、改變農村風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3]這一鄉村建設思潮在全國的影響頗為深遠,與之相一致的是,民國時期福建的鄉村建設運動也與全國基本同步進行。[34]這種大的社會環境勢必影響以面向農業的《協大農報》,在其所刊發的文章中,盡管大部分都是以農學科技研究為主,但亦不免有農業社會生產形態相關的論文,以及揭示福建農村社會生產狀況的論文。作為一所教會學校創辦的科技期刊,《協大農報》盡管從表面上看不出和教會有多少關系,但事實上卻與當時傳教士對中國社會的判斷并因之采取的傳教政策相聯系。傳教士認為,中國是農業國家,農民占絕大多數,因此傳教的重點應轉向農村。在20世紀20年代,農業傳教士提倡教會鄉村化,把教會的工作重點放在了農林教育的推廣和鄉村教會的職能轉換上。美以美會是最早在中國開展農業計劃的教會,1920年該會的華中地區大會就決定了“每所教會學校都應有一名農業專家,開設農作物、鄉村經濟、鄉村社會學等課程,并把這些課程與福音布道的密切關系經常灌輸到學生的頭腦”[35]。作為美以美等教會合辦的教會大學,協大也必然受到這股思想的影響,對此他們創辦并推廣了農學。而《協大農報》的主辦單位及主辦人員也正是協大農學院及其骨干教師們。由農學院主辦的《協大農報》,不僅是協大學術成果的一個直接而重大的表現,也是福建教會大學在農業實踐方面的產物!秴f大農報》從1939年1月一直出版至1951年,連續出版12年近50期。[36]純學術刊物有如此長的刊史,說明了該刊具有較為穩定的辦刊資金和較為寬松的學術氣氛,這是刊物長久不衰的重要保障!秴f大農報》的研究盡量貼近現實,聯系福建地方農業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表現出高等科技教育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的特點。像長樂縣作物栽培的研究,邵武等三縣茶業的調查等,都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這些成就都曾得到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和農林部的資助褒獎。如教育部即曾認為“協大農業教學與設備,頗為完善,素為社會所稱許”,因而決定從民國三十三年(1944)起,撥款100萬元作為農學系分設農藝、園藝兩系后的辦學經費。農林部亦曾指出,“協大農學院各系為研究學術,并提倡農業建設起見,曾刊行《協大農報》、《農業叢刊》諸刊物,內所登載均系各系老師多年詳審之研究心得,對于農業問題殊多貢獻”[37]。為此,農林部亦專門撥款5萬元,作為協大進行農業問題研究的特別經費,以期能為政府施政提供有益參考。該款撥付到位后,協大乃指定由湯文通教授、王啟柱先生承接,將其作為水稻及甘蔗研究的科研經費。從《協大農報》所發表論文的內容來看,已經絲毫看不出任何“教會”的痕跡,這也許與傳教士們建立協大以及成立協大農學院以增強傳教效果的初衷相去甚遠!秴f大農報》誕生于抗日戰爭戰火紛飛的時代,它具有那個特定時期科技期刊的普遍特征。首先,它創辦于后方地區?箲饡r期,福建西、北部內陸地區成為全省抗戰的大后方,1937年11月廈門大學內遷長汀,1938年5月福建省國民黨政府內遷永安,1938年6月協大內遷邵武。在邵武的8年期間,協大創辦了《福建文化》、《協大科學年刊》、《協大農報》、《協大學術》、《協大藝文》、《協大青年》、《協大學生旬刊》、《生力旬刊》、《數理半季刊》等定期出版刊物。其次,辦刊內容與抗戰需要有關,科研內容受戰爭影響。這一辦刊宗旨在《協大農報》第1卷第1期林景潤校長的《發刊詞》中便早已經明白揭示。不過,作為一種科技期刊,《協大農報》上幾乎沒有刊載過政治宣傳類文章,而是用刊載專業學術論文的形式支持前線抗戰。再次,刊期較長、用紙印刷等條件較差。盡管在邵武期間聚集了國內眾多知名學者、科技研究人員,但畢竟時處戰亂,通訊往來不便,外稿支持受到極大的限制,故而《協大農報》只能主要以本校農學院教師的相關科研成果為稿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協大農報》的出版周期。很多卷期也被迫采取兩期合刊的方式出版。同時,由于戰時物資緊缺,加上外來人口急劇增加,造成邵武地區物價飛漲,使得出版成本也不斷增加,高質量、高成本的期刊出版基本無法實現。[38]總之,《協大農報》的辦刊歷程,反映了科技期刊發展歷史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它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一致,總是跌宕起伏,曲折前進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