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0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雖然許多民族都有哭嫁歌,但無論從其存在的時間長度、空間廣度,還是從其內容的豐富、音樂的精妙等來看,鄂西土家族的哭嫁歌都具有代表性。而且,當地參與過或者觀看過哭嫁的民眾對哭嫁歌的深刻記憶使我們有可能更為真實、生動地了解哭嫁歌在歷史
論文摘要:雖然許多民族都有哭嫁歌,但無論從其存在的時間長度、空間廣度,還是從其內容的豐富、音樂的精妙等來看,鄂西土家族的哭嫁歌都具有代表性。而且,當地參與過或者觀看過哭嫁的民眾對哭嫁歌的深刻記憶使我們有可能更為真實、生動地了解哭嫁歌在歷史上興盛的真正原因。
關鍵詞:哭嫁歌,婚姻習俗,文化事象,女性心理
哭嫁歌是一種曾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習俗,我國漢、土家、藏、彝、壯等族都有這一婚姻風俗,土家族的哭嫁歌無論從其存在的時間長度、空間廣度,還是從其內容的豐富、音樂的精妙等來看,都具有代表性?藜薷璧难芯渴加谏蟼世紀二、三十年代,成果豐厚,但也留下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從以前的對文化事象的關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條新路徑。
一
哭嫁歌是在哭嫁儀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謠。所謂哭嫁,亦稱“哭出嫁”、“哭嫁囡”、“哭轎”、“開嘆情”、“啼慘切”,漢、土家、藏、彝、壯等族婚姻風俗,是新娘出嫁時履行的哭唱儀式活動。它也是一種曾廣泛地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習俗。在我國,中南、西南、華東、西北甚為風行;在國外,當作儀禮的哭唱與哀泣,不僅發現于印度,還發現于近代的希臘以及德國一些地方的婚嫁過程中。我國上古典籍中極少有哭嫁的記載,學者們僅從一些只言片語覓其蹤跡,如《周易·爻詞》中有:“屯如遭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白馬班如,泣血漣如”,一些學者認為這是關于哭嫁習俗的最早記載,即把這一習俗與掠奪婚聯系起來!抖Y記》卷第六《曾子問第七》有:“孔子日:‘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先秦存在哭嫁之俗的證據。不過,真正明確記錄哭嫁歌的還是南宋時進士周去非《岑外代答》卷四《風土門·送老》,其中說到:
嶺南嫁女之日,新人盛飾廟坐,少女亦盛飾夾輔之,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勤,名日“送老”,言將別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靜江人倚《蘇幕遮》為聲,欽人倚《人月圓》,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鄉黨男子群往觀之,或于稠人中發歌,以調女伴,女伴知其謂誰,亦歌以答之,頗窮中其家之隱匿,往往以此致爭,亦或以此心許。
到了清代,一些地方志中出現了關于哭嫁歌的記載。如嘉慶年問湖南的《寧遠縣治》卷二,記下了該省南部五個州縣哭嫁歌的流行情況:
寧俗:于嫁女前一夕,具酒饌,集婦女歌唱。歌闋,母女及諸故伯姊,環向而哭,循疊相繼,達署乃止。此風不知始于何時,而道、寧、永、江、新五州,如出一轍。
清末光緒年間,廣西《遷江縣志》卷三有:
婚嫁,女家于前三日,請親友婦女,終夜唱歌,謂之“離別歌”,言其別父母兄弟之情也。又謂之“送老歌”,言其姑表姊妹,送之偕老也。
民國初年以后,關于哭嫁歌的記載多了起來,如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志》、劉萬章的《廣州舊婚俗》、王興瑞、岑家梧的《瓊崖島民俗志》、黃占梅等主修的《桂平縣志》,以及解放后的各種風俗志、婚俗志、地方志都有相關的內容。“從哭嫁歌文本內容來看,涉及封建社會生活較多,應該是這個時期才真正成熟并習以為俗的。近代,哭嫁之俗尤甚,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之說。民國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的婚姻家庭制度隨之變革,哭嫁歌亦失去生存的土壤,漸趨消亡。現在,僅在交通閉塞、落后貧困的某些邊遠地區(如鄂西土家族聚居區)尚有殘留現象。
鄂西土家族聚居區處在長江上游與長江中游的交接地帶,“連山疊嶺和險峽急流,地僻民貧,易守難攻,歷史的節拍比外圍地區舒緩。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古代的許多文化事象,在其他地方已經絕跡或瀕臨絕跡了,在這個地方卻尚有遺蹤可尋。” (哭嫁歌便是其中一例,八十年代在該地許多地方仍然流行“陪十姊妹”風俗。直至今天,在偏遠的山村,也還有姑娘在出嫁時哭嫁。雖然哭嫁之俗在本地曾盛行,至今尚存哭嫁遺俗,但有關土家族哭嫁歌的文獻材料卻很少,現可見的最早的是清乾隆時期著名土家族詩人彭秋潭的一首竹枝詞:
十姊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
寧鄉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唱竹枝。
此外,我們可以從本地區各地方志中了解到土家族哭嫁歌的基本情況。如《利川市志》記載:
本地姑娘出嫁興“哭嫁”。不哭、哭不好則被認為不吉利,不能干,因此,凡姑娘從小就要學“哭嫁”。“哭嫁”時間一般3~7天,多則長達一月之久,每天傍晚開始,半夜方休,哭時一般都有九個未婚少女陪伴,俗稱陪十姊妹。越近嫁期,陪哭者越多,哭聲越大。哭爹媽的恩情,哭姊妹的離別,哭兄弟的情義,哭出嫁后做媳婦的苦楚,其情切切,哭而不哀,以哭代歌,悲喜參半。上轎前夜,姑娘要跪在家親內戚面前一個一個的哭訴,既道離別,又討“打發”,通宵達旦,直至次日上轎方掩面收場。
《長陽縣志》則簡要記錄了“陪十姊妹”的情形:
女出嫁前一二日,女家須請人為其“開臉”(扯苦頭發),“上頭”(束發挽簪),然后“請少女九人,合女而十,陪十姊妹”,唱姊妹歌,互道離別情。出嫁女自唱名“哭嫁”,其歌哀婉纏綿動情。
恩施、建始、巴東、鶴峰、成豐、宣恩、來鳳等地的縣志也有類似記載。
雖然許多民族都有哭嫁歌,但無論從其存在的時間長度、空間廣度,還是從其內容的豐富、音樂的精妙等來看,鄂西土家族的哭嫁歌都具有代表性。而且,當地參與過或者觀看過哭嫁的民眾對哭嫁歌的深刻記憶使我們有可能更為真實、生動地了解哭嫁歌在歷史上興盛的真正原因。
二
對哭嫁歌的研究,始于拉法格1886年《關于婚姻的民間歌謠和禮俗》一文;我國則以三十年代末期劉偉民先生對廣東東莞婚歌的搜集與研究為發端。此后,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哭嫁歌作了進一步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一)哭嫁歌的搜集與整理
哭嫁歌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直到劉偉民先生的文章發表后才逐步引起重視,真正有代表性的成果則出現在更晚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武漢大學中文系土家族文藝調查組等搜集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土家族的《哭嫁歌》,上海民間文學調查組搜集整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上海奉賢縣、南匯縣的《哭出嫁》,以及田宏鵠、田永江整理,1990年出版的貴州銅仁地區《哭嫁歌》是筆者見過的最完整的本子!吨袊柚{集成》中已出版的各省分卷則是哭嫁歌搜集的最新成果,如:《中國歌謠集成·湖南卷》有土家、苗、瑤、侗等民族的25首哭嫁歌;《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有2首;《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有壯族哭嫁歌29首,仫佬族哭嫁歌3首;《中國歌謠集成·浙江卷》有6首哭嫁歌!吨袊柚{集成·湖北卷》恩施市、利川市及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等的歌謠分冊則搜集了更多的、豐富的鄂西土家族哭嫁歌。這些資料,為哭嫁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哭嫁歌史學研究:主要是溯源及歷史發展研究
學者們關注哭嫁歌的起源問題,發表了許多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主要有:向國平的《“哭嫁”俗源淺說》,萬建中的《“哭嫁”習俗溯源》,黃近海的《土家族哭嫁習俗起源探討》]‘眥。等。更多的是在其它的研究中旁及這個問題。他們的主要觀點有兩種:(1)哭嫁歌是古代掠奪婚的遺留;(2)哭嫁歌是封建買賣婚姻制度的產物。法國學者雅古·勒穆瓦納(Jacqes lemoine)認為,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中國大部分人類學家探討女性地位問題的指南。聊我國絕大多數學者正是據此認為哭嫁是女權喪失后,女性們對以往權力的追憶與向往,是對男權的控訴與抗議。哭嫁歌中大量的譴責封建買賣婚姻制度之罪惡的內容則使學者們找到了催生哭嫁歌的又一重要原因,即封建婚姻制度。此外,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多種因素影響說,如天鷹先生說:“哭嫁歌與其說是受某一種婚姻制度的影響而形成的,還不如說它是在人類歷史上幾種婚姻制度的影響下發展過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學者對“哭嫁”習俗進行了歷史的動態考察。其一為譚達先先生,他在《中國婚姻儀式歌謠研究》下篇《中國哭嫁歌研究》中有《哭嫁的發展簡史》專章,首次描述了哭嫁歌的發展史;另一位是萬建中先生,他的《“哭嫁”習俗意蘊的流程》踟則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哭嫁”習俗作了詳細論述,清晰梳理了其意蘊的發展軌跡,從而揭示出其之所以源遠流長的內在動因。(三)對哭嫁歌的民間文藝學研究
從民間文藝學的視角來說,哭嫁歌屬于儀式歌,它飽含女性濃郁的情感,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呈現出奇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民間文藝研究者的目光。他們試圖從民間文藝學的角度來解讀它所體現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質、民俗心理。天鷹先生的《(哭嫁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與劉守華、巫瑞書主編的《民間文學導論》中《(哭嫁歌)鑒賞》為這種研究的代表。天鷹先生指出:《哭嫁歌》是一首富有思想內容的歌,它一般的雖有一套基本相同的歌辭,也是基于歷代婦女命運相同的緣故,它是用歷代婦女的血淚凝成的。藝術上,則從人物形象刻劃,語言方面予以肯定!(哭嫁歌)鑒賞》則分析了該抒情長詩的抒情線索:抗議——控訴——告別,探尋《哭嫁歌》之“哭”的主要奧秘所在,并從婚姻史、女性心理、文化娛樂等角度揭示其深層蘊含。
(四)哭嫁歌的社會功能研究
任何一種民俗文化事象之所以能存在,必有其實際的社會功能?藜薷璺秶鷱V、長時間存在與其實際功能密不可分。因此,研究者們從民俗學的角度審視哭嫁歌的社會功能。劉孝瑜較早指出,土家先民的哭嫁是把“成年禮和婚禮結合在一起,與古代漢人把成年禮和婚禮分開舉行不同。”“嘲’稍后有向柏松的《哭嫁習俗的成年禮意義》,‘哪’該文作者利用民族學、民俗學資料探討哭嫁習俗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實用價值,認為哭嫁習俗具有成年禮的意義。程薔則從婚前教育與哭嫁風俗之關系的角度指出,對于中國女性來說,婚姻是其生命歷程中關鍵的一環,哭嫁習俗實際地起到了婚前教育的作用,既能教導、訓誡嫁娘,使其順利完成角色轉換,亦提供了宣泄臨嫁時復雜矛盾情感的機會。
(五)哭嫁歌的音樂及其它研究
哭嫁歌屬于民歌中的一種,因此,音樂研究者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研究哭嫁歌。香港中文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余詠宇的《土家族哭嫁歌之音樂特征與社會涵義》副是這方面的最新成果,本著“從文化中研究音樂”(the study of music in culture)的精神,作者根據田野調查得來的豐富資料,結合已有的婦女音樂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發掘土家族哭嫁歌的音樂特征,兼論其社會涵義。
三
縱觀學界對哭嫁歌的研究,其成果是豐碩的,資料的日趨完備為各種取向的研究提供了可能;逐步深入的各種研究又使我們對哭嫁歌有了愈來愈清晰、愈來愈全面的認識。大致來說,前人研究哭嫁歌注重文化事項本身,有的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尋找哭嫁歌的蛛絲馬跡,有的在哭嫁歌的演唱形式中尋找其藝術特色,有的根據哭嫁歌文本挖掘其社會文化內涵,但這些研究關注的對象主要是哭嫁歌,卻很少有人關注哭嫁歌的主體——即創作、演唱、傳承哭嫁歌的人。例如,很少有人關注親自經歷過或目睹過哭嫁的民眾對哭嫁歌的記憶,也很少有人將視角定位在哭嫁歌的主體心理上。我們以為,這是到目前為止哭嫁歌研究中的缺憾,不過,這種缺憾倒是留下了哭嫁歌研究進一步拓展的空間,研究者可以從主體出發,運用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對哭嫁歌作更深入地探析。
我們可以從哪里人手呢?因為哭嫁歌從創作、演唱、傳承諸方面看基本上是女性的活動,可以說是在土家族社會中一塊獨特的女性空間,而前人從女性的角度對它進行的專門研究還比較少(上面提到的余詠宇先生從婦女音樂的角度作了研究,不過他關注的焦點在音樂,而不是女性本身),這與研究對象本身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另一方面,上個世紀以來,隨著女性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女性學研究不斷深入,其理論不斷發展,已經形成一整套相當完備的觀念與方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哭嫁歌作女性學的研究,即關注哭嫁歌的主體,從社會心理學的角色理論出發,解析哭嫁歌主體的心理特征,揭示新娘角色轉換的深層心理,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哭嫁歌,同時能增強我們對土家族婦女在社會文化中角色地位的認識。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觀點與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參照。除了前面提到的角色理論外,結合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而形成的社會記憶理論是一套十分有用的研究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民眾普遍使用口述的方式來描述人類的基本活動,這是有別于文字記錄的對自己群體歷史的記憶內容。這些記憶,就是所謂社會記憶或日群體記憶,它既符合個體記憶的一些規律,又具有群體記憶的某些特征。社會記憶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鮮活性,是它與活動者的緊密聯系性。民眾往往以最富于活力的語言將歷史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向我們昭示著生活的本質。因為,無論是有關哭嫁歌的文獻記載,還是哭嫁歌文本,它們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靜態的展示,所以,要深入理解哭嫁歌,我們就應該到哭嫁歌的行為主體中、到哭嫁歌的生存語境中去探詢。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比較真實地揭示哭嫁歌的意義,尤其是對土家族婦女的重要意義。在這樣的探詢過程中,角色理論、社會記憶理論的角度與方法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我們堅持這樣的理念,所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共同研究對象都應該是人,因此,科學研究的關注點最終要轉到人身上。當然,認識事物有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具體到哭嫁歌問題上來,對文化事象的描述與分析是研究的第一步。我們已經看到,許多學者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堅實的工作,這為第二步的研究工作創造了可能性。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結合近幾十年來女性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發展出來的新觀念新方法,在新的學術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哭嫁歌的研究將展現出新的面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