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2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 在審美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念,是美感產生的根源。當客觀事物的美與審美觀念相符合,于是產生了美德感受與感動,既有感官的快適,又有理性的滿足,整個身心都感到愉悅,這就是審美情趣。審美情趣的表現是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感性的
論文摘要: 在審美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念,是美感產生的根源。當客觀事物的美與審美觀念相符合,于是產生了美德感受與感動,既有感官的快適,又有理性的滿足,整個身心都感到愉悅,這就是審美情趣。審美情趣的表現是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因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基于它的對象的存在,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
引言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具有悠久輝煌歷史的民族,唐卡作為藏族的一種宗教畫卷即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同時也是藏族的大百科全書,是記錄西藏歷史、自然科學、人文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載體之一。唐卡在藏區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社會名流大多珍藏有數量不等的傳世唐卡精品,而處于社會底層的貧民百姓,或出于宗教信仰, 或為了特定的紀念,也要聘請畫師繪制唐卡供奉。在寺院里,唐卡更是必備的莊嚴之具,每個殿堂,甚至每個僧舍,都懸掛著數量不等的唐卡。唐卡意為“畫在絹或布上的卷軸畫,可用卷軸成一束,縫藏式錦緞邊飾,上下加軸可以懸掛。”唐卡是藏民族獨創的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文化色彩, 以及獨特的地域民俗風格。它以直觀理性的方式向世人述說著藏民族對世界觀的認識,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感嘆,對命運不屈的奮爭,對真理執著的堅持,千百年來規范著這個民族的道德與行為準則。唐卡以其豐富的內容,精湛的技巧和極高的審美價值而著稱于世,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時期。從唐卡藝術的形成到隨后的發展一直受到周邊地區繪畫風格的影響,而中原地區的繪畫源遠流長,遺產豐富,影響廣泛,在世界文化藝術中占有極其光輝重要的地位。隨著歷史上漢藏兩個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藏傳唐卡繪畫藝術也深受中原地區繪畫風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唐卡藝術發展演變的影響
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繼位后遷都拉薩,統一全藏區,建立起以部落聯盟為基礎的奴隸制政權,由此吐蕃王朝步入了強盛時期。松贊干布不僅創造了藏文字,還從印度、尼泊爾和中原等地引進佛教文化,選派天資職慧、精明,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到各地學習包括繪畫藝術在內的先進文化。唐朝時期的文成公主作為漢藏民族團結友誼的先驅,將中原地區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了西藏,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隨行的隊伍中就有不少漢族的工匠、藝人和畫家,正是他們將中原地區的繪畫、雕塑、建筑等技藝傳入吐蕃。為了供奉遲尊公主、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和十二歲等身像,松贊干布主持修建了小昭寺和大昭寺,后又修建了昌珠寺和布達拉宮,并且招募各地藝人畫匠在其中繪制了許多大型壁畫。從這些佛堂宮殿的精美壁畫中,可以窺見藏族繪畫不僅兼容了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的藝術特色,還吸收了中原繪畫的藝術風格,促進了壁畫藝術的發展和唐卡繪畫的形成。隨后在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巾時期,由于吐蕃王室大力扶植佛教,廣建寺院,壁畫和唐卡也相應地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到了吐蕃王朝末期,贊普朗達瑪由于采取滅佛運動而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吉刺殺。滅佛運動導致許多寺院被毀,寺內壁畫和唐卡等文物均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后的吐蕃王朝四分五裂終于崩潰。西藏地區長期陷于分列割據的局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文化發展十分遲緩。但吐蕃王室的后人依然在古格地區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格文明,從今天的古格王宮遺址殘留的壁畫中還可以窺視當時中原繪畫的遺風,古格壁畫遙與敦煌壁畫相媲美,相輝映。與古格壁畫同出一源的托林寺壁畫也絕佳,那些乳房豐滿、腰肢纖細、胯部傾斜、肚臍顯露的菩薩形象不禁讓人聯想到敦煌壁畫中栩栩如生的飛天形象。到了元代,西藏地方政權薩迦王朝受命管理西藏事務,為元朝敕封的十三個萬戶之首,但薩迦王朝并未能統一全藏區,各萬戶都有相對的獨立性,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雖然唐卡藝術前進的步伐不太大,但已經在朝著復興發展的道路上前進了。元代,北京建大都以來前后修建和改建了數十座藏傳佛教寺院,除北京外,承德避暑山莊、五臺山、杭州等地也修筑了大量藏式佛塔和藏傳佛教寺院。這些寺院和西藏的本土寺院一樣既是文化的薈萃之地也是藏漢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許多西藏寺院高僧不僅是深受崇敬的佛學大師,而且又是出類拔萃的繪畫能手, 此外在民間畫師中的大成就者也很多。由于內地許多藏傳佛教寺院的建成使得這些畫師能夠親臨漢區各地進行繪畫創作,同時他們也虛心學習漢地繪畫技法和不同的藝術風格,不斷開拓自身的藝術視野,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豐富了唐卡藝術的表現力。如在有的唐卡精品中畫面復雜,著色濃艷,線條精細,幾乎不見毫跡,這種艷麗細密的畫風屬于工筆重彩之類。明清以前繪制唐卡大多由各地民間畫工分散繪制,到公元十七世紀,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時期,開始把各地著名畫師集中起來,專門從事唐卡的繪制,現在布達拉宮收藏的很多唐卡就是這一時期民間著名畫師繪制的。清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當皇帝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治者理所當然的加強了域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聯系,使少數民族美術得到了很大發展,也推動了各民族美術的相互參照與交融[1]。所以在明清兩朝,藏民族的唐卡繪畫迎來了它發展的黃金時期。
二.對唐卡繪畫流派藝術風格的影響
從公元十四世紀以后,藏傳唐卡繪畫已步入成熟階段,藝術理論體系逐步成熟化。唐卡的創作特點和審美價值取向作為藏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主要以宗教文化為題材反映宗教這一主題的,諸如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說法圖、宗教寺院、宗教人物、宗教教義、佛教故事和宗教神化等等,因此繪畫風格主要以莊嚴性、肅穆性及神圣性為主。藏族畫師們在原有的造型藝術手法和理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涌現出不同風格的畫派和藝術理論。各畫派又因所處地域的不同,師承關系的不同,審美情趣的差異和擅長各異,其繪畫風格也就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點。藏區不同風格畫派的出現,是藏族繪畫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唐卡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大體而言藏傳唐卡繪畫除了具備藏區的本土藝術特色外,還具有印度、尼泊爾、中原乃至拜占庭的藝術風格,不同風格流派的發展,形成了唐卡藝術百花齊放、競相斗艷的局面。在門當和青孜兩個大的畫派出現以后,前藏和后藏各有特點的畫派也相繼形成?蛋偷貐^眾多不同風格的畫派中還出現了專門模仿內地畫法的漢風畫派,該畫派擅長以精練的構圖,簡潔的筆法,勾畫出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佛的經歷,其畫風與明清寫意派相似。以及介于漢風畫派和前藏畫派之間的西康畫派,這一畫派在構圖上注意經營位置,講究筆墨情趣,敷色淡雅,以取得“如兼五彩”的效果。中原地區的山水畫、花鳥畫、卷軸畫在明清兩代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其繪畫風格主要通過統治集團上層人物之間的政教交流而傳入藏區。早在元代八思巴[3]便被封為國師,他多次派遣藏族學者蔡巴噶德貢進入中原從事文化藝術的交流活動,同時有大批中原的文人畫家經茶馬古道相繼入藏,客觀上對唐卡繪畫風格的發展演變起著積極的影響。受中原繪畫影響較深,至今仍流傳較廣的唐卡畫派有傳承于藏區東部的“噶孜派”[2]。噶孜畫派屬于藏傳唐卡的三大流派之一。其創始人朱古南喀扎西將印度“利瑪”響銅造像的造型特點與漢地“絲唐”的藝術風格融為一體,并將漢族繪畫的用筆,設色、背景配置等手法用于自己的作品中,自創出與其它畫派不同的畫風。隨后的畫師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從一套羅漢絲絹唐卡中發現了漢族界畫[4]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開始以工筆重彩繪制唐卡,將青綠山水畫中的勾、 皴、點、染等用筆技法吸收應用到唐卡作品的繪制中,并以自己的審美情趣加以改進和創新,同時將畫面背景中的山、崖、樹、水、云、亭臺、樓閣、翎毛、花卉等影物配置得十分得當,構圖主次分明,錯落有秩,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筆力飽滿。噶孜畫派歷經幾代畫師的不懈努力,最終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藝術風格,促進了唐卡藝術的蓬勃發展,標志著漢藏兩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強。
三.對唐卡藝術審美情趣的影響
在審美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念,是美感產生的根源。當客觀事物的美與審美觀念相符合,于是產生了美德感受與感動,既有感官的快適,又有理性的滿足,整個身心都感到愉悅,這就是審美情趣。審美情趣的表現是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因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基于它的對象的存在,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5]。由于藏民族世代所生活的地理環境、歷史演變、宗教信仰、文化特色等原因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美學感受和審美觀。雪域高原特有自然環境,使藏民族對于純度高的色彩有所偏愛,且對制作礦物質顏料十分講究,因此唐卡中多見紅、黃、藍、綠、白等鮮亮的色彩,注重色彩的運用,并賦于色彩以象征意義是唐卡繪畫的特殊性所在。畫面通過色、線、形與畫面內涵的組合而讓人產生聯想,達到莊嚴神秘的宗教意境為目的。中原地區的工筆重彩畫風,以其寫實手法,工整細膩,先勾后染,設色艷麗,富有裝飾性而被藏族畫師巧妙地借鑒和吸收,并運用到唐卡藝術的創作中,使畫面細致入微,給人以精神的享受,在疏密有致的組織中,剛柔相濟的變化中,創造了和諧的韻律和裝飾性效果。此外經過唐宋的發展,盛于明清的青綠山水畫也在藏漢文化交流過程中影響著唐卡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從六朝開始由展子虔開始了青綠山水的端緒。逐步發展到唐代的二李確立了青綠山水的基本藝術特色,其畫風富麗細膩,造鏡圖形真實嚴謹,用礦物石青、石綠為主,多鉤廓、少皴 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而為藏族唐卡畫師所喜愛和仰慕。藏東噶孜畫派的畫師們就在把握青綠山水的“青、綠、土黃”色的基礎上引出藍天、白云、雪峰等內容,同時結合漢地界畫技法,以界尺精繪亭臺樓閣廟宇,輔以花鳥畫法,畫人物、佛像,筆精而有神韻,形象栩栩如生;寫走獸花鳥,則精于勾勒,主意設色,姿態生動;配奇石山景,峰巒崤拔,氣勢雄偉;繪宮殿樓閣,格調穩重,布局壯麗。通過散點透視法和用鳥瞰全局的手法表現畫面構成,使畫面視野廣闊,將前后左右景物組織在一個畫面內,就連細節也畫得面面俱到,并在局部使用焦點透視法,讓畫面的整體到局部等等細節都令人一目了然,而各景物間又有它自身的透視關系。利用景物的輕重主次、干濕濃淡、陰陽向背、虛實疏密等關系加以聯系,從而使畫面有咫尺千里之感,讓人如身臨其境,達到極佳的藝術效果。具體的畫法多運用工筆暈染填彩的方法,既先用精細的線條勾勒輪廓,再用各種艷麗的對比色進行填充或暈染。給人以華美艷麗,色彩濃烈,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深刻印象,畫面內容展現出濃厚的高原自然風光和神秘莫測的佛教意境。通過對中原繪畫的吸收和消化,使唐卡繪畫在藝術構思,藝術形式到藝術審美表現方面具有雪域高原所特有的質樸與渾厚,也更加符合藏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感觀享受。
唐卡藝術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唐卡這一特殊的藝術門類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作為藏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集中表現,充分反映了藏民族的信仰和聰慧才智,記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如何在艱苦惡劣的高原環境中生存、發展和延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族唐卡繪畫除受到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西域等地的藝術風格影響外,還廣泛地吸收和借鑒了中原繪畫的藝術精華,創造性地融入到自身的藝術風格中,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藝術形式,反映出漢藏兩個民族在長期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所建立起的親密、友好和合作關系,也是漢藏人民團結友誼、維護祖國統一的象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