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3-2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中國傳統戲劇的靈魂是塑造舞臺典型的人物形象,文章通過分析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功作品,總結古今創作中的人物對稱美、人物關系和典型人物創作的經驗,總結出刻畫典型人物是戲劇的關鍵。
論文關鍵詞:戲劇文學,舞臺藝術,典型人物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戲劇的靈魂是塑造舞臺典型的人物形象,文章通過分析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功作品,總結古今創作中的人物對稱美、人物關系和典型人物創作的經驗,總結出刻畫典型人物是戲劇的關鍵。
俄國文學家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戲劇,寫人、表現人是舞臺藝術的中心任務,一部戲劇如果沒有生動的人物,肯定無法贏得觀眾,更不會流傳久遠。固然,曲折離奇的情節也能抓住觀眾的心,但仍需要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才能長久地留在人們心中。在我國傳統戲劇的藝術長河中,藝術家們無不靠鮮明的藝術形象和典形的人物性格體現出美的魅力,如竇娥、鶯鶯、紅娘、杜十娘、秦香蓮、包拯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留傳千古的舞臺藝術形象。
我國傳統戲劇歷來注重舞臺人物塑造,一出戲是否受到群眾歡迎,與典型人物塑造成敗有關。清代戲劇家李漁曾在《閑情偶記》中總結典型化的經驗時提出:“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為名,但有一行可記,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心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一居下流,天下之惡歸焉。”意思是說為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化主題,反映事物本質,需要集中同類人物特點,“悉取而加之”于一個典型身上;創作反面人物,則可使“天下之惡歸焉”。舞臺藝術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啟迪人們的某種情感,喚起大眾的遐想和共鳴,引導人們進人美的精神境界,關鍵在于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單追求形似,而是在生活的基礎上深加工,進行獨運錘煉,精心剪裁、概括,從而創造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形象。
一、人物的對稱美
中國傳統戲劇特別注重對稱美,其特點是空間構成勻稱、和諧,人物之間對比豐富,舞臺人物不是單行孤立,而是緊密結合人物關系發展的多變、轉換、發展深化。馬克思曾贊揚莎士比亞的作品時說:“它的特點之一就是崇高與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的奇妙的混合。”不僅反映在人物之間,也反映在人物自身。因此,“在生命的各個不同階段里,靈魂也不是前后一致的”。善于把各種復雜多變的因素“奇妙地混合起來而構成多棱鏡”的對比和映照,是充分顯示人物關系以塑造人物性格的又一領域。
中國傳統戲劇有一條重要經驗是運用鮮明的對比,通過生動映照而構成其主要特色。如呂劇《姐妹易嫁》,莆仙戲《狀元與乞丐》、《徐九經升官記》等都是將鮮明對比滲透在人物關系的變革和人物性格成長的復雜過程中,在對比中變化、變化中對比。具體體現為易嫁之變,狀元與乞丐之變把對比和映照發揮到淋漓盡致,而使人物性格相映生輝。尤其是《徐九經升官記》中一老一少兩位大理寺司務,像兩面不離徐九經的鏡子,左右反復映照。其開場上任就十分精彩,明知徐九經形象不佳,生得十分貧困,偏要“捧熱屁”,引出徐九經幾段極其生動而深刻的話:“老爺我生得丑,丑話說前頭。從今到任后,誰在說瞎話,臭奉承,老爺我就割他的舌頭!”這個性格就隨言而托出。這“鏡子”不僅說出了徐九經典型的人物性格,也把兩位司務的性格映照出來,更映照出人物關系的整體輪廓,映照出許多令人捧腹大笑、令人深思的妙戲。
中國傳統戲劇因為對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的真實與虛假、深厚與淺薄、生動與呆板、清晰與模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戲劇家們歷來在創作中總是對人物關系精巧組合、精細描寫追求,注意每個性格的真實與典型、豐滿與鮮明,人物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滲透,以突出每個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和靈魂。惟有塑造出真實、復雜、感人的人物,作品才能吸引觀眾,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共鳴。如今,戲劇創作者已經意識到.運用對稱的關系、通過人物的感情去表達抽象的思想觀念,通過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去反映社會矛盾、人們對社會的困惑,而在藝術上以情動人,塑造出一批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個性突出的人物。
二、人物內在關系的復雜性
(一)復雜的人物關系是戲劇成敗的關鍵之一
人物關系就如蠶體,縱橫交錯、復雜多變而又精巧完整,使戲劇編織成情節結構的花環,戲劇里的矛盾都是從復雜、微妙、多變人物的“蠶體”中抽出人物思想光芒的“蠶絲”,使人物關系在糾葛、沖突的變化發展過程中,產生許多動人心弦、蕩氣回腸、令人難忘、奇幻美妙的戲劇性。如我國經典話劇作品《雷雨》,劇中主要人物為周樸園、魯媽、繁漪、周沖、周萍、四鳳、魯大海、魯貴,其中周樸園和魯媽(侍萍)生下四鳳,后嫁魯貴生下魯大海。而周萍與四鳳發生愛情,周沖又愛著四鳳;周萍又與父親的妻子(后母)有暖昧關系,而繁漪又怕周萍與四鳳關系保持下去,魯媽(侍萍)最怕這點,偏偏就發生了。這一切“愛”都“不能愛”,正是這種復雜多變的人物關系,充分揭示人物的親與疏、敵與友、恩與怨、愛與J限等關系的交織、深化、變革、轉變,成為新穎、獨特美的藝術形象,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
(二)塑造人物的復雜人性美
戲劇是以寫人、表演人為目的,都有七情六欲,故生活中的形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即使是塑造正面人物,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弱點,把真實一面刻畫出來,不但不會削減魅力,反而更讓觀眾覺得真空和可信。如電視劇《亮劍》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一個身有缺點但不失為一個真正男子漢的形象。觀眾并不反感,而是喜歡,因為他是人,并不是神,而且就好像生活在自己身邊一樣。又如粵劇《駝哥的旗》中的駝哥,在戲中是一個卑小人物,在中國內亂外亂中思想搖擺不定,但在嚴酷的斗爭中覺醒,終于明白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道理。藝術形象本身就要求高度概括,包括作者對生活原型的提煉、加工、剪裁、匠心經營、反復推敲、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一系列創作過程。也只有這樣,作品方能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才能流傳下來。
(三)塑造人物復雜性格的個性美
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物形象,是揭示生活本質的意義,力求在舞臺上出現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可信,避免片面追求人物的“高、大、全”,敢于去挖掘人物個性的豐富特點和鮮明生動的典型。著名京劇《徐九經升官記》中的徐九經,被并肩王為他公報私仇而越級提升,當上了大理寺正卿,可他的形象是脖子歪、背駝,又愛喝酒。這樣的人物顯然不符合當今的一般“干部”形象,何況是大理寺正卿“高級于部”形象,但這在戲劇中是允許存在的,是觀眾認可的藝術形象。再如歷史上剛直不阿的包公,在元雜劇《包公趕驢》中,為妓女王粉蓮趕驢,一路說了許多風趣調侃的話,又謊說自己死了老婆,生活無依無靠,王粉蓮要他看管門戶,許他做“一領硬掙掙的上蓋,一頂新帽兒”等,按現在的干部標準,油腔滑調也是不允許的,但把威嚴赫赫的包公刻畫得平易近人、人木三分、個性鮮明,才能使舞臺藝術形象深人人心,使觀眾在歡娛中享受藝術典型的樂趣。
三、戲劇人物性格的窗口—心靈
描寫人物豐富、復雜的心靈,能給人一種感人肺腑的藝術力量,喚起觀眾的強烈共鳴,震撼人們的心靈,產生至深的藝術魅力。清代黃周顯在《制曲技語》中說:“謂曲之妙無他,三字盡之,曰:‘能感人’而已,感人者,喜則欲歌、欲舞;悲則欲泣、欲訴;怒則欲殺、欲割;生趣勃勃,生氣凜然之謂也。”戲劇要感人,能激起人們感情的波濤,就得把人的內在感情挖掘出來,把內心的情與理、愛與恨相互對峙中的激烈交戰,作為展示人物性格的窗口。
《雷雨》第一幕中周樸園逼繁漪喝藥那段戲中,繁漪喝與不喝,就是表現她的內心沖突,周樸園硬逼繁漪喝藥,對于極具反叛的繁漪來說是難以容忍的,她內心充滿了對周的憎恨,拒絕喝藥。周樸園第二次命令四鳳倒藥送到她的面前,仍遭拒絕。周樸園并不罷休,令周萍勸繁漪喝藥時,即使周萍兩次求恕,但周樸園依然堅持,這樣把繁漪推向一個極端尖銳的情勢之中。尤其是周樸園第三次嚴厲且專橫地命令周萍跪下時,使繁漪心中顫抖,感情起伏。是否喝藥構成了她性格的愛恨沖突,叛逆性格.使其無法屈服于周樸園的專橫拔啟,但要讓自己的情人周萍難堪地在眾人面前跪勸,又實在不忍目睹,造成了她不得不違心含淚、含怨、含憤吞下這碗藥。
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認為:“戲劇的主要內容不是實際行動,而是內心情欲的展現。不是實際行動作情節,而是揭示引起這種動作的內在精神。”
首先,人物的內心沖突往往是揭示人物心靈的奧秘。中國傳統戲劇是歌舞綜合藝術,能讓人淋漓盡致地抒發情感。它的最大長處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世界沖突,從而展示人物性格,這也是關系到突出人物命運最有感情色彩的地方。其次,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中國傳統戲劇中,人物心理描寫則是劇中人物直接向觀眾傾訴,表達自己的內心活動,這種內心刻畫細致、真實、生動和感人,力求達到一種“聽者動容,低首心折”的藝術效果!杜糜洝分械内w五娘盡最大努力奉養公婆,自己卻食糠充饑,在第二十出《吃糠》這場戲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把人物內心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從而使舞臺上的趙五娘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感人。
四、結語
戲劇文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要求人物通過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性格。從而在舞臺上與觀眾交流。古往今來,能受到觀眾青睞的成功作品之所以銷魂奪魄、久久難忘,無不例外都是成功地塑造了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故中國傳統戲劇的核心靈魂是寫人,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通過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敘述感情發展來表現人物內在的變化過程,使作品更為生動、豐富、細致,以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這樣的作品才能充滿人情、人性,演出才顯得真實可信,使藝術形象永留在觀眾心中。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