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我國漢學文化發展文學論文發表

發布時間:2014-03-1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千百年來, 中國 典籍荷載著優秀的中華文明,幾乎傳遍了世界各個角落,F在它已擁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其美質殊姿、神韻妙趣和宏旨精蘊已引起了廣泛的愛好和欣賞,人們咸認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奇卉異葩。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中華文明播揚于異國的歷程漫

  千百年來, 中國 典籍荷載著優秀的中華文明,幾乎傳遍了世界各個角落。現在它已擁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其美質殊姿、神韻妙趣和宏旨精蘊已引起了廣泛的愛好和欣賞,人們咸認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奇卉異葩。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中華文明播揚于異國的歷程漫長而又曲折。滋蔓東亞的文化圈,風靡歐西的中華風,以及無數文化名人與中華文明的頻繁接觸……,凡此種種,組成了一軸既波瀾壯闊又斑斕多彩的畫卷。而且,這一歷程——由于 歷史 悠久的中華文明至今仍生生不息——還在繼續譜寫著新的篇章。

  海外漢學家是中華文明辛勤的傳播者。他們持久的譯介論說,已經培植出了一種獨特的學術——漢學研究 。

  了解國外漢學,有利于擴大國內學人的視野,有利于促進我們的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與 現代 化(人知我者多,我知人者少。研究生寫博士論文);而且我們對漢學的評介再經外播之后,又會給海外漢學以啟發,也有利于它的改進與 發展 。所以,我們應該順應 時代 需要,首先深入了解,繼而積極作為,便會有力地推動這一利己利人、意義重大的工作。

  新的世紀必將是中外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學術溝通日趨深入的時代,反饋這些漢學信息便成了歷史的必然。

  一、世界漢學概況

  簡單地說,“漢學”即是研究中國的學問。

  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 內容 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采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后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 影響 。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注、訓詁、考證、梳理發展史為特色。

  俄羅斯漢學: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本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

  1)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

  2)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 交通 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國內同類研究;

  3)西方漢學研究的 方法 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

  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漢學這門綜合學科,都有一個逐漸分化的過程,甚至文史、語文等親緣學科也漸漸解體;中國文化各個門類的研究終于脫穎而出,并形成了自身的治學風格和學派傳統。從國外的中國文學研究來看,由于這一文學內容豐富,卷帙浩繁,漢學家又不得不精細分工,去專攻某代文學,某類文學,甚至某個作者。在各個領域,從大家巨擘到中小作家,從文人作品到民間創作,國外幾乎均有一批各擅勝場的專門家。這是國外中國文學研究走向成熟的標志。當今,日韓、俄蘇和歐美的學術實體,是堪與國內學術相媲美的三大板塊。

  二、“漢學”定義的演變

  “國外漢學”有時被稱作“國際漢學”、“世界漢學”,或者簡稱作“漢學”。

  眾所周知,“漢學”是西文 Sinology 的譯名。此名首見于19世紀上半葉,從構詞法上看,它是“Sino-”(中國)加“-ology”(學問、論說)而成,意思是有關中國的學問。正如傅海博(Herbert Franke)所說:

  “Sinology”是許多“-ologies”中的一種,它們被鑄造出來專指19世紀出現的知識領域。它用于 英語 相對較晚。1838年,首見“sinologist”(漢學家)一詞,稍后不久(1857)又有同義詞“sinologer”與之并用,但它容易讓人想起“astrology”(占星術士),令人不快,現已成廢字。“Sinology”的含義被解作“關于中國事物的研究”(the study of things Chinese),甚至更晚些,據考證是在1882年。因此,大約在1860至1880年間,“sinology”這個希臘、拉丁語合成詞及其派生詞便被普遍使用了。這正是漢語研究和中國總體研究被認作一種學術科目之時。

  這里說的是西歐的情況。俄羅斯漢學與之相近,它在早期頗多倚重西歐漢學,在學科概念上與西歐完全相同。如上所述,日本、朝鮮等鄰國的情況則有些特殊,它們均有借用漢字進行寫作的歷史階段,因此這些國家的傳統學術,幾乎無處不涉及中國。直到它們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純粹的本土文學才得以滋長之后,漢學才漸漸分立門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過,在日本還有“漢學”、“支那學”、“中國學”之分。

  西文“Sinology”一詞,也帶來一些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學研究的旨趣、對象和方法有所變化,使得其含義也有所改變,這引起了西方漢學界的焦慮。美國著名漢學家薛愛華(Edward H. Schafer)曾經提倡廢棄這個字眼兒,但后來他改變了主意,轉而主張“重新使用它的本初意義——漢語研究,特別是古代漢籍研究”,要求人們“在與通常所說的‘拉丁學’、‘埃及學’和‘亞述學’相同的意義上使用它”。而且,他明確地指出:

  漢學即是有關中國語言遺存之物即漢語 文獻 的語文學。

  這是個比較罕見的傾向明顯的定義。不過,這里還有兩個 問題 需要進一步分辨:一、薛氏所說的“語文學”(philology),類似于我國傳統的章句、訓詁之學,強調語言研究和文獻研究兩者并重;二、與之相應,他批評旨在審美的純文學研究,認為這是“一種不扎實的唯美主義研究”,其根基是龐德、費諾羅薩等人的“東方學”(Orientalism)。⑤顯然,后一種意見不無失當之嫌。 三、“漢學”一詞的外延

  1) “漢學”和“國學”

  如何稱呼這門學科,尚須看 研究 主體。如果研究者是我們自己,在習慣上應該稱作“國學”⑥,因為它指的是我國自己傳統的學術研究。如果是外國學者從事這一研究,這種學術 自然 就應該稱作“漢學”,盡管仍是同一研究對象。由此看來,徑稱“漢學”,顯然是外人口吻,研究主體當是外國學者,那么“國外”、“國際”、“世界”等意思通常也就包含在內了。

  2)“Sinology”和“漢學”互譯帶來的 問題

  兩者互譯,看起來似乎十分簡單,其實還有復雜一面。眾所周知,我國經學中有“漢學”、“宋學”、“清學”之分;中華民族有漢、藏、回、蒙等兄弟民族;漢字曾流播東亞,而“漢籍”中也可能記載他國的 歷史 與文化。諸如此類的情況,使得“漢”字的內涵非一,外延廣泛,“漢學”(若單從名稱上看,即是“漢”之“學”)的涵義如果沒有上下文加以限定,也就會變得曖昧不明。

  實際上,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起碼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藏學”和“蒙學”已具一定規模,其專門家分別稱之:“Tibetologists”和“Mongolists”。但 目前 尚無跡象表明這些學科已被認為是“漢學”名下的分支學科。

  3)“漢學”和“ 中國 學”

  在國外學術史上“漢學”曾有貶義色彩,所以還有人主張應該以“中國學”代之。

  由于上述情況的存在,要想使“漢學”這個術語一無糾纏,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⑦偶見有“華學”一詞行世,它不僅涵蓋面較廣,而且避免了語義上的交叉,只可惜它未得廣泛流傳。

  四、“漢學”的定義

  國外漢學是個綜合學科,包括關于中國 哲學 、歷史、語言、文學、 科學 、 藝術 等知識范疇的研究。根據以上 分析 ,可知界定“漢學”似乎有兩種傾向。

  一種是取其狹義,即“漢學”是關于漢語 文獻 以及相關文物遺存、文化活動的研究。

  另一種是取其廣義,即“漢學”是關于整個中華民族文獻典籍、文物遺存和文化活動的研究。

  后者是否能夠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認可,還有待于時間的考驗。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