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1-1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一 把握文學本質的四個向度 真理是全面。對一般的理論界說而言,所包容的對象本質的全面性都是有限的。當文學的內容在廣度上有了新的拓展,舊的界說因為不可能包含和預示文學的新質,產生解析文學的片面性和偏執性,從而失去闡釋的有效性。人們對文學的認識
一 把握文學本質的四個向度
真理是全面。對一般的理論界說而言,所包容的對象本質的全面性都是有限的。當文學的內容在廣度上有了新的拓展,舊的界說因為不可能包含和預示文學的新質,產生解析文學的片面性和偏執性,從而失去闡釋的有效性。人們對文學的認識同樣是從片面到全面。獲得片面深刻的真理已經實屬不易,更應當盡可能地吸納和整合這些片面深刻的真理,使之上升為相對全面深刻的真理。
真理是深度。文學的本質在縱深的向度上同樣是可分的。文學同樣存在著一級本質和二級本質,乃至呈現出無窮無盡的遞進式的層次性,有待學者們去進行不斷的發掘和鉆探。由于對文學本質的理論界說,是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內給定的,當文學的蘊涵在深度上一旦有了新的發現,必然會產生解析文學的表面性和浮淺性,從而使對文學本質的舊的理論抽象,失去了闡釋的有效性。
真正完整地深刻地理解文學的本質規律是很難的。具體到每個學者,雖然無法窮盡文學的真理,但往往會在追求文學真理的長河中,增添某些新的因子。應當珍惜學術前輩們對文學的本質規律認識的理論成果,充分肯定其中有價值、有意義、有先進思想成分的合理內核,尊重他們的勞動和智慧,愛護人類思想發展史上那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財富,立足傳統,銳意創新,在以往既有的基礎上把對文學的本質規律的理解不斷 推向前進。
如抗日戰爭時期,從當時的歷史任務和革命需要出發,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提出“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個口號在當時中國人民瀕臨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的歷史條件下,著重強調文藝的政治屬性、政治本質和政治功能是適時的和積極的。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當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轉折。與這個偉大的歷史轉折相適應,為了促進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發展,用“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提法取代“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同樣是正常的和合理的?梢,文學的本質總是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進,伴隨著 歷史的發展而轉換,伴隨著社會的轉折而嬗變。文學的本質同樣是流動的。對現象的理論概括,必須進行動態的把握,跟蹤真理發展的過程和捕捉發展過程中的真理。真理和對真理的追求與認定都應當是與時俱進的。必須破除和擯棄對本質的僵化的理解和教條主義的解釋,但同時又要注意防止虛無主義的態度,不加分析地消解和顛覆一切對事物的本質規律的理性界說。
真理是關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人的本質界定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實,推而廣之,世界萬物都可以說成是聯系性和相關性極強的所屬關系的總和。文學和文學的本質都存在于關系中,都通過關系而存在,都在關系中深化、在關系中完善、在關系中發展,表現為各種關系因素的“合力”的相互激蕩、相互拉動、交互作用,呈現出類似“平行四邊形”那樣的復雜形態。與文學本質相聯結的諸多關系,制約著甚至決定著文學的系統本質,形成文學本質的多維結構。既往的本質主義界說總是停留在對文學的內部聯系的單純的孤立的把握上,現在看來是遠遠不夠的。當文學的內部關系和周邊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傳統的本質主義界說就會暴露出自身的封閉性和禁錮性,因此便無法駕馭文學的復合型的系統質,從而失去闡釋文學的有效性。文學和文學的本質同樣是具有間性的。這正是對文學和文學本質進行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學理根據。文學的本質不僅是全面的、深層的、流動的,而且是系統的、相對的、開放的。
二 探討文學本質的六大學理系統
根據筆者的研究和理解,通觀整個文學思想史,舉其要者加以歸納,可以概括出如下六大文論思想的學理系統:
自文學起源以來,不論是在神話傳說里,還是在中國古代的《詩經》、唐詩和宋詞中,都充盈著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謳歌。只是還沒有通過對此類創作的審美經驗的歸納,概括出成熟的自然主義或生態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F代社會資本的運作和科技的發展,以神奇的力量,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同時,這些前所未有的成就,又是以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道德的淪喪為代價的。馬克思曾經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神圣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F代工業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和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可爭辯的事實” ① 。伴隨著現代化歷史過程中出現的日甚一日的自然生態、人的生態和文化生態的惡化和危機,無論是“自然中心論者”,還是“人類中心論者”,盡管見解不盡相同,但都這樣那樣地關注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自然主義視域,強化和優化對文學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的研究,是完全必 要和非常適時的。自然生態學、社會生態學、人文生態學、文化生態學,乃至文藝生態學勃然興起。思想家和藝術家們以凈美澄明的旋律、清新淳樸的格調和溫馨芬芳的樂章,譜寫著新時代的田園交響曲。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中,洋溢著覓綠、看綠、悟綠、愛綠和頌綠的深情厚意。通過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呵護自然生態,贊美人的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促進文學和文學研究生態的良性循環。以研究人與自然、文學與自然的生態為對象,創立文藝生態學,建構自然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已漸具雛形,取得了明顯的實績。
關于歷史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從歷史視野,研究文學與一定時代的社會歷史的關系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學術傳統。學術思想史上,曾經長期存在著強大的社會歷史學派。歷史主義的文論和歷史主義的理論是緊密聯系著的。大體上有三種歷史主義的理論,同時相應地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歷史主義的文論。一種是傳統的歷史主義。這種歷史主義衍生出兩個相互關聯的分支:有的側重于強調經濟因素決定文藝的發展,像一些前蘇聯學者所主張的那樣,從總體上把文藝視為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生產的機械的等價物和簡單的分泌物;有的傾心于宣揚意識因素制約文藝的發展,從孔德實證主義始,到斯達爾夫人,再到泰納的《藝術哲學》,多半都把文藝看作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意識、民族心理、文化精神、風俗習慣的產物。一種是新歷史主義。這種新歷史主義文論的基本特征是通過對語言的標示、敘述和轉換,把史實變成史書,把歷史存在變成歷史觀念和歷史意識,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變成歷史故事和對歷史故事的語言敘述,通過不適度地強調書面文本和歷史文本的互文性,達到重塑和改寫歷史的目的。這種新歷史主義對修正和補充被正史歪曲、誤讀和疏漏了的歷史是有意義的。但同時使“造史”和“戲說”幾乎成為一種時尚。
新歷史主義文論表現出被放大了的主觀因素、政治色彩和濃郁的意識形態性。這種新歷史主義的文論表面上看來是注重和回歸歷史,但通過對歷史文本的書寫和闡釋,自由馳騁主體的自我意識,形成書寫主體、解釋主體和研究主體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精神借助文本向歷史領域的自我輻射和自我擴張。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的理論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觀察一切問題,都要有歷史意識,不能脫離具體的時空條件的制約。從歷史主義角度研究文學的社會歷史屬性或社會歷史本質,永遠是一個真問題和新問題。形象地說,歷史是一株根,歷史是一條河。只有把文學和文學所反映的內容和表現的情感,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范圍內、歷史結構里和歷史過程中,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深刻的闡釋,才能尋覓出所謂“根源的根源”。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文學的內容和特征,都是源于一定歷史結構和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活。因此,人們才能從文學藝術的畫面中,看到有時代感的歷史面貌、文化景觀和世俗風情。我們應當承接和吸納傳統歷史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的合理內核,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重新建構文藝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框架體系。
這種人學理論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文藝作品中得到了突出表現,著重描寫世界的冷酷、無序和迷亂,揭示社會和人的嚴重的畸變和異化,突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主題。新人本主義和先期的、古典的、傳統的人本主義簡直具有天壤之別。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相當長的時期內,西方學界的某些論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的看法,存在著盲點、曲解和誤讀。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只強調史的學說,而忽視人的理論,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把歷史理解為“沒有主體或目的的過程” ② 。薩特斷言,馬克思主義是“見物不見人”,是他發現了所謂“人學的飛地”。所有這些看法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的最大優點和特點正在于不是脫離社會和歷史來抽象地談論人,而是自覺地同與社會、歷史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來考察人,認為只有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才能使人獲得相應的提高。馬克思主義有比較系統和深刻的人學理論,諸如關于從“類”、“民族”、“階級”、“階層”、“族群”、“集團”的視域考察人的理論;關于研究人的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理論;關于論述人的個體性和群體性的理論;關于闡釋人的認知關系和價值關系的理論;關于探討人的生存狀態、生存方式和生命活動的理論;關于研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由自覺的有意識活動的理論;關于論證人通過實踐改變環境和創造世界的理論;關于論述人的異化和人的解放的理論;關于表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論等等,都為建構文藝的人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我們應當承接和吸納傳統的人本主義和新人本主義的人學思想的合理內核,努力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本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
關于審美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審美主義的文學理論是各式各樣的,F實主義的美學理論側重于對處于審美關系中的審美對象的審美屬性的展示,倡導文藝創作,從自然美,到社會美,到人的美,都力求通過再現的方式,進行全景式的鳥瞰或精美的細部刻畫。浪漫主義的美學傾心于對處于審美關系中的審美主體憑借對象的審美屬性對自我的情感、意志、思想、欲望、愛好、心態、趣味、情致,乃至精神意向和價值取向的表現、抒發、輻射和擴張。形式主義的美學多半從文本的形式方面,探討作品的形式因素的審美構成和審美特質。但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上脫離作品的內容,封閉孤立地推崇文本形式因素的極端化傾向,F代主義的美學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對資本社會的批判,通過對人的個體化、主觀化、內向化的開掘和拓展,揭露現實生活的異化、丑惡和荒誕,抨擊現代社會和精神文明的危機,其中對人的生態、心態和人的命運,不乏有深層的動人心魄的描寫,但懾于強大的政治和物質力量,往往表現出軟弱和無奈,流露出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傾向。后現代主義美學很大程度上已經把文學轉化為一切具有文學性的泛文學,通過對文學的泛文化研究,走向對一般的社會文化現象的關注。后現代主義的美學理論盡管帶有非理性主義的思想特征,好像是作為對形式主義美學和現代主義美學的反撥,通過“向外轉”,熱衷于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和審美的日常生活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企圖用圖像藝術取代語言藝術的精神意向。上述各種審美主義 的文論學理系統既有差異、矛盾和沖突的一面,也存在著互滲、互補和互融的一面。應當從它們的辯證聯系中把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復雜性。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家關于文學的起源的論述;關于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形式” ③ 的論述;關于作為衡量創作和作品的“最高標準”的“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 ④ 的論述;關于文藝是“掌握世界”的“專有方式” ⑤ 的論述;關于文學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⑥ 的論述;關于文藝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 ⑦ 的論述;關于藝術美源于生活美、高于生活美的論述;關于對與文學相關的社會哲學文化思潮的論述等等,為整合上述各種形態的美學理論,建構更加科學的、完整的審美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持。
關于文化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這里所說的文化主義泛指一切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的理論、觀念和方法。20世紀末期,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強勁的社會文化思潮。影響最大的文化理論當推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文化批判理論。社會文化批判理論的成員多半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他們的傳人們。社會文化批判理論呈現著非常復雜的多極化的學理結構和精神意向。有的觸及到社會和實踐層面,有的則潛入或輻射到人的文化、心理和意識領域。應當說,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和學理是新歷史條件下帶有鮮明政治色彩和頗具“革命傾向”的思想。社會文化批判理論強化了人文科學的批判功能,力圖從諸多方面揭露和抨擊被福利措施制造出來的幸福假象所掩蓋著的壓抑和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艨撕D桶⒍酄栔Z指出,當代啟蒙失去了歷史的進步性和合理性,已經淪為欺騙和愚弄群眾的輿論工具。他們的批判意識盡管附著上一層悲觀主義的迷霧,同時不加分析地反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理性的高揚所帶來的負面作用,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們抵制和聲討極權主義的專橫和科技理性的泛化對人的傷害則無疑是正確的。他們指出,現實生活中的那些精確的信息和經過精密設計的消遣用品的大量出現,正在使啟蒙退化為神話,造成了意識形態的衰退。這些激進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倡導“否定辯證法”,主張用事物的差異性和沖突性,反對“虛假的同一性”。馬爾庫塞發現和論證了被異化規律支配的物質力量和物化世界對人的壓抑和扭曲。他創立的“單面社會”中的“單面人”的理論和他把社會文化批判理論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相融合而建構和宣揚的“新感性”理論,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社會文化思潮傳入中國后,雖然不同于英國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也不排斥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文化批判研究,但主要表現為廣義的大眾文化研究。從文化視野研究文學,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文化向文學的擴容和文學向文化的轉向,開始成為當代中國學界的熱點和鬧區。
由于大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研究是在西方后現代社會環境和語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帶有十分明顯的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思想特征。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語境和敘述中的文化研究理論,強調此類文化的懷疑、解構和批判功能,可以激活人們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消解那些應當消解的東西,有助于從精神和輿論層面破除不合理的和壓抑人的思想和體制。但這并不意味著會對全球化時代的西方后工業社會的經濟運作和科技發展產生什么實質性的影響。借用美國的一位當代著名的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家利查德·羅蒂的話來說:“后現代主義因其建設性的薄弱在美國并未占據主流地位,而中國卻將后現代主義奉為圭臬” ⑧ 。這是值得當代中國學者深長思之的。由于解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籠統地顛覆—切理性、規律和權威,有時又采取 實用主義的態度,排斥異質性、差別性、個別性,倡導美國模式的同質性、標準化和一體化,推行全球化的普適主義,打著多元主義的旗幟,否認不同國家的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實際上宣揚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們屈從和就范美國模式,推行一統天下的霸權主義。這種把歷時態過程轉換為共時態存在的思維方式,消解了有差異和有深度的歷史感。帶有非理性、平面化和無深度的特征的后現代主義的文化研究理論,抹平了文化與文學的界限,并企圖以圖像文化取代語言藝術。正確對待解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對文化研究的影響,創立嶄新的文學文化學,建構富有理論深度的文化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是完全必要的。
關于文本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文本理論主要指包括各式各樣的關于語言、語義、形式、符號、韻律、隱喻、結構、敘述、接受、闡釋的模式、理論、觀念和方法。20世紀以來,西方的文本主義文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有的學者把走向文本研究視為西方文論的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邏輯結果,從“社會中心論”、“作者中心論”演進到“文本中心論”,然后又從“文本中心論”走向“讀者中心論”,都集中于對文本構成因素的認定和解析。有的文學理論家從對文學的外部規律的探討轉向對文學的內部規律的審視。從俄國形式主義,到東歐的結構主義,再到英美新批評派,都熱衷于對文本自身的研究,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關于文本的形式理論、語言符號的結構和解構理論。這些文本理論顯得分散,甚至充滿著差異、矛盾和沖突,缺乏有機化、系統化和一體化的架構和整合。從注重文本,走向崇拜文本,造成對文本進行封閉孤立的研究傾向。后現代主義、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對凝固的、僵硬的、絕對化和極端化的文本主義文論的背棄和反彈,導致“文本中心論”的式微和“讀者中心論”的興起,隨即產生了論證“讀者中心論”的一系列新的文本主義文論,諸如接受美學、解釋學和讀者反應理論等等。只強調形式因素,忽視歷史因素、人文因素、文化因素和審美因素,進行孤立封閉的文本研究,顯然是不科學的,也是行不通的。最后還是要走向開放。語言符號形式向人的生命情感開放,如出現了蘇珊·朗格的情感符號主義;文本的結構和模式向社會、歷史、政治、種族和性別開放,如出現了多種形態的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文化殖民主義和反文化殖民主義、女權主義和不同種類的新馬克思主義等等。“語言學轉向”后,有的學者把語言的作用推向極端,竟然認為不是人說語言,而是語言說人,甚至把語言視為上帝。其實,對人造的世界來說,人的社會實踐,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應當區分語言的第一性意義和第二性意義。首先是勞動創造了人和人的語言,只能在反作用的意義上肯定語言和語境對人的心理、意識、性格、素質的培育和塑造的功能。
綜上所述,自然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歷史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人本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審美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文化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和文本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都是文學的系統本質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和活性的生態循環圈。它們或同時出現,各呈風采,或交替突出,輪番表演,都應當進行共時態和歷時態研究。從整體的學理體系的框架中,在恰當的位置和所屬的坐標點上,著重研究文學的系統本質的某一層面,或著重探討文學的自然屬性和自然本質,或著重探討文學的社會歷史屬性和社會歷史本質,或著重探討文學的人學屬性和人文本質,或著重探討文學的審美屬性和審美本質,或著重探討文學的文化屬性和文化本質,或著重研究文學自身的內部規律,探討文學的語言形式符號屬性或語言形式符號本質,都是需要的。同時 要特別注重培育和發現文學本質的新的方面、新的層次、新的領域、新的關系和新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確立文藝理論的創新機制。
文學系統本質中的各種學理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平列的、均衡的。從文學產生的根源來說,歸根結底,文學和文學的本質是人的歷史過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審美實踐活動的產物。從文學自身的本性和特征來說,文學的本質是審美的;文學的自然屬性、文學的社會歷史屬性、文學的人學屬性、文學的文化屬性和文學的文本屬性和形式語言符號屬性,都是通過文學的審美的內容和方式,負載和展示出來的。但由于時代語境和歷史條件的不同,文學的系統本質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可能得到凸顯,如歷史轉折和戰爭年代,一定會強調文學的社會歷史本質,特別是強調文學的政治屬性;當人與自然的關系面臨危機狀態,一定會強調文學的自然本性;當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變得十分突出,一定會強調文學的人學本質;當社會的文化建設成為重要的歷史使命,一定會強調文學的文化屬性,如此等等。從文學的價值功能系統和文學的本質系統的有機聯系來說,文學應當通過審美、教育、認識和娛樂等功能,善待自然,美化和優化人與自然的生態,推進社會文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養,文學的最終的價值關懷和最高的功能目標應當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三 實踐·對話·綜合·創新
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更是催生真理的唯一源泉。實踐出新知。實踐出新論。文學研究只有面對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實踐和文學實踐,回答當今文藝創作、文藝批評、文藝思潮中所存在的問題,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出新。任何時代的理論創新,都是對所屬時代的文藝實踐進行理論概括的產物。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文藝思想,是對古希臘的文學現象的理論敘述。18世紀的德國的古典美學,是對當時的精神產品的哲學闡釋。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思想是對巴爾扎克等作家作品進行理論提升的產物。列寧的文藝思想是對托爾斯泰等作家作品進行理論評述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藝思想是對當代中國的文藝實踐進行理論總結的產物。一種學理觀念的產生、演變和深化,都是與一定時代和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實踐和現實生活中所提出的問題緊密相關的。如文藝生態學的勃興,顯然是由于自然生態的惡化引發的。人們對向自然界進行“殺雞取卵”式的索取和“竭澤而漁”式的發掘,表現出深深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從拯救自然和拯救人類的高度,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和文學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再如大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研究的強化和泛化,顯然是與信息視像時代的來臨和電子媒介革命密切相關的?梢,學術領域的擴界和學術思想的發展,大體上總是與時代的演變同步的。應當特別強調的是,中國當代的文藝理論工作者,為了繼往開來,必需關注西方文論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成績和問題,關注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化實踐過程中的成績和問題,關注馬列文論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成績和問題,進行學理上的整合與創新。
正確地開展學術對話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機制和有效途徑。學術對話應當具有世界視野、民族情結和當代意識。要強化和深化古今中外學術的互釋與融通。學術對話和學術交流,可以集中學者的集體智慧,取長補短,是實現學理上優化組合的最佳平臺。既然真理是全面,真理是深度,真理是過程,真理是關系,既然真理是開放的、多元的、流動的、相對的,那么,追求真理的人們理應像真理一樣的謙虛和淳樸。然而,真正做到平等的友好 的學術對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進行正常的有效的學術對話,需要學者風度,需要使用學術語言,遵從必要的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需要對話者的誠摯的愿望和人格的境界。事實上,不論是自然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歷史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人本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審美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文化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還是文本主義的文論學理系統,都具有相對的和有限的合理性。不管是什么樣的文論的學理和觀念都是在整體的學術框架中自己所屬的位置和坐標點上,才具有存在和發展的空間。任何一種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合理界限和適用范圍,推至極端,上升為涵蓋一切、主宰一切的文藝觀念,都可能會走向荒謬。時代呼喚著出現百科全書式的智者和哲人。事實上,學者們總會有專攻,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專長,把文學的系統本質的某一方面和層次的真理不斷推向前進,但每個研究主體由于知識結構和理論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包打天下,成為主宰一切學理的上帝。我們應當運用宏觀、辯證、綜合、創新的思維方式,容納百川,吸取精華,努力探尋各種學理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追求和服從真理的平等的對話精神。
新世紀文論的發展趨勢是既一體化,又多極化;既有趨同性,又有異質性;既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全球性、人類性和世界性,又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當代的文藝理論建構,既需要微觀的分析研究,又需要宏觀的綜合研究。對文藝理論進行宏觀的綜合研究是必要的和可能的。古今中外,特別是20世紀以來,提供了可供綜合研究的豐富的思想理論資源。以分析思維取勝的20世紀,對文藝的各個層面,進行了廣泛而精深的認識和開掘,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對文藝進行宏觀辯證的綜合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如果說20世紀是側重于分析的時代,那么21世紀則可能是、或必然是一個走向新的綜合的時代。綜合伴隨著創新。人類思想史上,出現過幾次學術理論思想的大綜合和大創新,如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再如德國的古典哲學和古典美學。當時的學術大師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都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領域和方面,匯總和提升人類思想的精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緊接著是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切有益的學術成果,特別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和德國古典美學的批判繼承實現一次人類劃時代的大綜合與大創新。人類思想發展史的事實表明,只有大綜合才能有總體性和全局性的大創新。
對各種文論學理系統進行綜合研究時,應當特別強調和倡導實踐理性的自覺意識。應當立足于社會歷史實踐、人的實踐、審美創造和文學創作的實踐中理解和闡釋各種文論學理系統及其相互關系。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都屬于精神實踐,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會實踐。文藝觀念是從文藝實踐中概括出來的。社會實踐是歷史和人生的舞臺。文藝只有表現社會實踐,才能集中地反映歷史、社會和人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改變社會環境,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歷史轉折,才能使人獲得相應的自由、幸福和解放,逐步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作家、批評家、理論家必須強化和優化實踐理性的自覺意識,通過審美手段和對文本語言的解釋,啟示和誘導人們感悟和體認只有依靠社會實踐,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生態和命運。現當代的西學文論中頗有影響的詩學、語言學、解釋學、文化學等學科都在自身所屬的學科領域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似乎也存在著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缺欠,即躲避和逃逸社會實踐的傾向。文藝是一種精神活動,但不能把文藝所反映出來的關涉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僅僅 轉移和停留于精神領域,企圖通過對語言形式符號和文本的闡釋和解構,達到從根本上變革現實的目的。這雖然能從輿論層面上對改變社會環境和人生狀態有所助益,但文化批判、語言批判、詩學批判都不能從根本上取代對社會生活的實踐批判。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這些崇拜語言的解構和批判的學說和觀念,絕對不能從根本上達到解構、顛覆社會歷史結構的目的以真正解決社會和人生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都帶有假定的、空幻的和浪漫的烏托邦性質。因此,我們應當高舉實踐的旗幟。只有實踐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人所改變和創造的一切實際上都是通過各種方式,其中包括審美方式呈現出來的新的實踐理性的物化形態。正是這種被物化了的新的實踐理性,既蘊涵著新的認知理性、社會歷史理性和人文理性,同時又是人文價值、社會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感性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的實踐理性是一個具有根本原創性的總觀念。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