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0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宜興紫砂壺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代,歷經近六百年發展,被世人冠以東方明珠,華夏瑰寶之美譽。紫砂壺的演進經歷了從粗陶器皿至藝術品的漫長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傳承與創新一直是歷代紫砂藝人十分注重的內容,他們朝著目標不斷踐行和嘗試,不僅留下
宜興紫砂壺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代,歷經近六百年發展,被世人冠以“東方明珠,華夏瑰寶”之美譽。紫砂壺的演進經歷了從粗陶器皿至藝術品的漫長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傳承與創新一直是歷代紫砂藝人十分注重的內容,他們朝著目標不斷踐行和嘗試,不僅留下了許多經典佳作,更將這一精神發揚光大,推動了宜興紫砂的長足發展。
任何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傳承,對于紫砂壺而言,傳統就是它的根基,經典壺型、傳統文化等都是一把壺得以塑造成型的內在因素,與此同時,創新也十分重要,并且成為其得以延續的原則,賦予紫砂壺更新鮮的血液與生命力。因此,紫砂壺藝創作應遵循立足傳統、不斷創新的理念,制壺藝人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藝,通過不同的作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源于傳統而高于傳統,具備獨到的藝術欣賞價值。
回歸到具體創作中,紫砂壺“彭年湯婆”(見圖1)整體端莊古拙,但又雅趣盎然,一方面得益于其形制根植于久經考驗的傳統器型,另一方面則是恰到好處的裝飾連接,將其藝術和人文元素呈現得淋漓盡致。創作這把壺是基于一種中立態度的,對于傳承,此壺更講究對傳統元素的提煉;對于創新,此壺則偏重于形態組合,以及思想理念的灌輸效果。
紫砂壺以造型為最突出的載體,歷來經典頻出,可謂異彩紛呈,其中就有一款叫做“湯婆壺”的經典壺型。“湯婆”原為盛熱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圓形壺,一般是用銅、錫或陶瓷等制成。清人趙翼《陔馀叢考?竹夫人湯婆子》中云“今人用銅錫器盛湯,置衾中煖腳,謂之湯婆子”。“湯婆壺”的造型來源于湯婆子,器型古拙有明季遺風,使看似純實用的茶器蘊生出美學品位。
“彭年湯婆壺”的主體造型就源于經典款“湯婆壺”,但是在具體形態上,此壺則完全脫胎于傳統,充分注入了新的創作理念和人文思維,器型大氣端厚,融入舒緩的線條和文字裝飾,張力十足卻不失摹古之意。壺身圓潤、鼓腹飽滿,圓弧貫穿至壺肩及壺底,肩頸處略收,形成一種視覺差;半球形壺蓋內嵌于壺口,上下對應,嚴絲合縫;壺底以三只獸足托底,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形態自然流暢、轉角舒緩,足見做工之艱,不僅提升了整把壺的中心和重心,更彰顯出一種古老的尊貴氣質。壺體各部位細節搭配和諧統一,身、蓋、流、把的過渡與修飾亦極為順暢協調。三彎壺流豐滿瑩潤,出水口朝前,圈把頗有幾分成熟韻味,并與壺嘴前呼后應,形成一種沖力與舒張感。蓋鈕呈半圈形,立于蓋頂中央,似中流砥柱,氣定神閑。“彭年湯婆壺”除了其基于對傳統進行提煉的主體造型外,其畫龍點睛般的細節裝飾,更凸顯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作者的創新思想理念在作品上的集中反映。在這把壺的壺把和壺鈕上,分別扣上一個和兩個回轉自如的圓環,此環靈動圓潤、胎質細膩,可隨意活動,不僅中和了整體造型的沉穩感,更優化了其古樸沉著的傳統氣韻,反顯輕盈活潑,增添生機活力。圓環作為裝飾的一項組成部分,它是作品區別于傳統構造,也高于一般創新的重要反映點,它的存在并不顯累贅,反而有錦上添花的審美沖擊效果。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陶瓷工業》(雙月刊)1994年創刊,是專業技術刊物。《中國陶瓷工業》主要報道我國陶瓷工業發展狀況,以及國內外陶瓷工業技術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開展陶瓷藝術的研究和經驗交流。讀者對象為陶瓷工業的科研設計人員、生產技術人員和專業院校師生。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紫砂裝飾除了造型自體裝飾外,還具有豐富多樣的外部裝飾法,比如陶刻就是目前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裝飾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十分適合在其上進行雕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匯于一體,流露著獨特的藝術品味和自然趣味。“彭年湯婆壺”身上裝飾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句“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凡,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字體遒勁端莊、穩健有力,頗具金石意味,同時內容字字珠璣,切題、切意、切壺,提升了整把壺的文人品位。
對于紫砂壺創作而言,遵循傳統和保持創新就像兩把“雙刃劍”,推動了壺藝發展。紫砂壺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在創作中,我們應以傳統為基礎來衡量或改進一把壺的狀態,讓其更具厚重的底氣,同時,紫砂壺藝的發展離不開任何形式的創新,尤其是思想理念上的提煉力度,它能使一把壺更加錦上添花。當代制壺藝人由于接受的文化教育更為全面,藝術素養也更為豐富,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賦予作品獨特的詮釋,使其具有煥然一新的面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