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5-10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跳馬伕是江蘇如東縣一帶有名的傳統祭祀舞蹈,它已升華為如東精神的象征。為的是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人們百折不撓,奮勇前進,即使是刀山火海,也無所畏懼。跳馬伕是當地人為祭祀所信奉的都天王爺時跳的舞蹈,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通過對有
摘要:“跳馬伕”是江蘇如東縣一帶有名的傳統祭祀舞蹈,它已升華為如東精神的象征。為的是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人們百折不撓,奮勇前進,即使是刀山火海,也無所畏懼。“跳馬伕”是當地人為祭祀所信奉的“都天王爺”時跳的舞蹈,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通過對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查閱與整理,對“跳馬伕”的舞蹈歷史與起源、舞蹈風格以及特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為進一步研究蘇北民間舞蹈有著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跳馬伕”,舞蹈風格,審美特征,傳承保護
一、蘇北民間舞蹈“跳馬伕”的歷史概況
“跳馬伕”是一種流傳于江蘇北部如東縣的具有濃郁宗教特色和深厚民族文化的男子民間舞蹈,它不僅表現了古代如東人民勇猛剽悍,還表達人們驅邪避災、迎祥納瑞的美好渴望與期盼。2011年5月23日,“跳馬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簡潔粗狂,氣勢雄壯,為廣大群眾所喜愛,關于“跳馬伕”的來源,民間大多傾向于一種傳說。
據傳,“都天王爺”是唐肅宗對其守將張巡的追封謚號。唐至德二年(757)十月,張巡(709—757)為抵抗安祿山叛軍,守唯陽(今河南商丘南)城十月,彈盡糧絕,乃羅雀掘鼠,給將士充饑。叛軍再犯,張用奇謀令軍士身系馬鈴,在城頭奔跑,使叛軍疑是援軍已到,魂飛魄散。張巡終因寡不敵眾,以身殉國。后來朝廷追封,百姓建廟,并于其生日進行祭祀。
明清之時,倭寇海匪經常騷擾沿海,當地人們寄情于張,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于是將供奉逐漸演化為“燒馬夫香”,這一活動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在如東豐利、馬塘、掘港尤甚。經過一代代蘇北人民的傳唱與發展,“跳馬伕”舞蹈已然從最初群眾敬神和娛神的宗教祭祀活動變成了一種娛樂鍛煉的民間舞蹈,不僅蘊含著濃厚的宗教祭祀色彩,還寄托著人們緬懷先烈、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成為了當地人們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之一。
二、蘇北民間舞蹈“跳馬伕”的特征
“跳馬伕”原本是一種祭祀習俗,是由祭祀儀式發展演變而來舞蹈種類,且受蘇北地區多戰爭的影響,它音樂、服裝、道具和表演程式大多都與祭祀和戰爭有著緊密的聯系。具體情況如下。
(一)雄壯的音樂特征
在舞蹈音樂方面,“跳馬伕”也獨具特色。整個舞蹈無音樂伴奏,這在整個民間舞蹈文化中都是十分罕見的。“跳馬伕”舞蹈巧妙地運用馬伕身上佩戴的馬鈴、馬伕的吼聲以及鑼等樂器聲進行伴奏和渲染,“跳馬伕”舞蹈演員用其穩健雄壯的步伐配合樂器聲形成了一幅自然樸實、動人心魄的畫面。觀眾在觀看舞蹈的過程中,幾百只甚至上千只鈴鐺同時發出響聲的同時,馬伕也不時的發出“呵呵,哈嘿”的雄壯吼聲,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音響效果,使觀眾猶如置身于古代戰斗的場景之中,氛圍更加濃烈,更容易引起共鳴。
(二)新奇的舞蹈道具
“跳馬伕”的舞蹈演員擔任著“馬”與“馬夫”雙重角色。表演時他們通常會攜帶三種特殊的道具,分別是“馬樁”、“馬鈴”和銀針。當地人民會在“都天王爺”的誕辰日,抬著放著“都天王爺”神像的轎子出巡,參加“跳馬伕”的人,始終伴著神駕在其前后跳舞,舞蹈中常出現的挑擔、行船、撒網等相似的動態代表著漁民、鹽民、以及沿海農民的本色。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早已沒有這種迎神賽會的活動了,但是“跳馬伕”卻以舞蹈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從最初的祭祀儀式轉化為男子舞蹈。“馬扦”、“馬鈴”和銀針也成為“跳馬伕”的特色所在。
(三)獨特的舞蹈服飾
“跳馬伕”因其怪異獨特的服飾從而給觀眾留下獨特的印象,其顏色主要以紅色與黑色為主,他們身上系著馬鈴,嘴里銜著銀針,頭上戴著紅纓嵌寶牌面,手里拿著馬扦,胸口懸掛著護心掛鎖,腿上裹著素色棉布,腳下穿草鞋,雖都為男性,但也都穿著鏤空黑底短裙,這種怪異的穿著搭配非但沒有讓人看出絲毫的不協調,而且使人眼前一亮,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完整的表演程式
“跳馬伕”作為男子群舞,表演者少則十幾人,多至幾千人。據豐利鎮的王昌文(1901年生)等老人回憶,豐利“都天王爺”出壇時的規模最為宏大,其中僅跳馬夫就達到3600人。“跳馬伕”屬于集體舞,它的隊伍數量可以是單數或是雙數,也可以是一個方陣,整齊一致,氣勢宏偉。他們或相互穿插,或獨自轉圈,千變萬化,絢麗多姿。
三、蘇北民間舞蹈“跳馬伕”的傳承
(一)將“跳馬伕”帶入高校課堂
眾所周知,學校是學習與傳播文化知識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宣傳文化的有利堡壘。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尋求一個契機,將“跳馬伕”以一個合理的形式安排到高校課堂當中。“跳馬伕”是舞蹈的種類,我們有必要將它開設到江蘇省有舞蹈專業的院校當中去,甚至擴展到省外的舞蹈專業院校,整理素材,編輯教材,引入課堂,規范訓練,創作一些有關“跳馬伕”的舞蹈劇目等等,讓更多的舞蹈專業學生能夠接觸到它,了解它,并掌握它。
除此之外,由于“跳馬伕”起源于祭祀敬神,表達的是人們驅魔除病的愿望,所以其中不免有與中國武術相類似的地方,如“跳馬伕”中的仆步、馬步、弓步等步伐就與中國武術的步伐相像,我們就可以將“跳馬伕”與中國武術課程相結合。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課堂的多樣化,同時也促進了“跳馬伕”的傳承和發展,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二)鼓勵并支持老藝人言傳身授
首先政府應大力支持老藝人的事業,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其次,政府在支持的同時也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讓老藝人們能夠安安穩穩的傳授“跳馬伕”,不會因為生計問題而擔心,例如可以將老藝人們帶入學校里,讓其成為一種職業,這樣,不僅解決的老藝人的生計問題,同時也讓學生們可以更近距離的接觸最正宗的“跳馬伕”,達到言傳身授的效果,一舉兩得。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措施,政府還有許許多多的措施可以去開發利用。無論如何,只有讓老藝人言傳身授,人們才能最真實的感受到“跳馬伕”的特色,這是“跳馬伕”發展最原始的辦法卻也是最實在的辦法。
(三)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呈現
“跳馬伕”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要跟上時代的腳步,物競天擇,才能得以存活。由于片面單一的動作,“跳馬伕”已很久沒有出現在舞臺上了,也正因如此,才導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進行創新,要求更多的舞蹈編導者、作曲家等等高水平專業人士融入到“跳馬伕”創新隊伍中來,在不改變“跳馬伕”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其動作與表演形式進行升華,對“跳馬伕”音樂、服飾、道具等進行藝術提升,從而能夠讓它更好的在舞臺上呈現,讓更多的觀眾得以接受和欣賞。
其實,舞臺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種,在當今社會潮流下,廣場舞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把動作進行整合編排,改編成當下流行的具有健身意義的廣場舞,這種親民又健身的方式必然會得到大眾的認可。如此就為“跳馬伕”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也可以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品,為“跳馬伕”的發展道路鋪設更穩定的基礎。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跳馬伕”的歷史概況、舞蹈風格及特征的描述,我們對“跳馬伕”可以達一個初步的認識,它從單純的宗教祭祀活動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絕非偶然,它是必然的結果。作為男子舞蹈,它表現出的威武剛健、莊嚴肅穆都是可以預見的。“跳馬伕”不僅是作為蘇北民間男子舞蹈的代表,更是我們了解、開發江蘇民間男子舞蹈形態的出發點與切入點。我們應不斷的了解和提煉“跳馬伕”中的精華從而更好的推動江蘇民間舞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同春.淺談江蘇民間舞蹈“跳馬伕”舞的風格特征[J].藝術教育,2001,12.
[2]吳曉邦.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M].中國舞蹈出版社,1988.
[3]許岳軍.江蘇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J].大舞臺,2014,12.
[4]王建法.民間舞蹈跳馬扶傳承策略探析[J].大舞臺,2012,12.
相關刊物推薦:《藝術教育》(月刊)創刊于1979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一級藝術教育類大型期刊。是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藝術院系)、藝術類中專師生和熱愛藝術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務和交流的大型權威學術期刊。
SCISSCIAHCI